最近,朋友圈被《送東陽馬生序》刷屏了,無數(shù)網友淚目。 初讀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是不惑年。少年時讀《送東陽馬生序》不以為意,中年重讀,如醍醐灌頂,奈何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覺悲從中來。 【1】 這一刻,教育閉環(huán) 少年讀《送東陽馬生序》,只覺得是一篇晦澀難懂的文章,嘗盡謀生之苦后,再閱已是人生。 歲月忽如流,行年向不惑。中年人如同一根燃燒的蠟燭,盡管兩頭都在燒,依然照不亮全屋。 每日身著疲憊,腳步匆忙地行走在生存的這條狹長、曲折、擁擠不堪的道路上,困惑,孤獨,乏力,無助感常常吞噬著我們內心的力量。 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上學雖苦,卻是我們一生中最好走的路。 如今,歷經摸爬滾打,嘗盡萬千艱辛,重讀《送東陽馬生序》,不覺淚下濕春衫。 少不知所云,而今方悟。白首方悔讀書遲,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誠如網友所感悟的: 余幼時家貧,但仍不知上進,貪玩誤學,缺乏志向,偶寄情于山水之間,縱情于男歡女愛,蹉跎人生三十有余。 回憶年少,初讀《送東陽馬生序》,只覺晦澀難懂,不知其意。今觀文,悲涼之感油然而生,逐嘗人生之艱苦,才懂其意。 多年八方謀業(yè),東奔西跑,再回首將至而立之年,然尚未娶妻生子,不禁潸然淚下。奈何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再踏故土,頓感悔恨。初讀是文章,再閱已是人生,不免心中幾分自憐。 我想這位網友所感,也正是千萬你我所感。大抵,這一刻,教育完成了閉環(huán)。 《我與地壇》書評里有位讀者說:“一個人十三四歲的夏天,在路上撿到一支真槍,因為年少無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機。沒有人死,也沒有人受傷,他認為自己開了空槍。后來他三十歲或者更老,走在路上聽到背后隱隱約約的風聲。他停下來回過身去,子彈正中眉心?!?/span> 年少的無知,不懂勤奮,不懂珍惜,等你真正明白的時候,子彈已經正中眉心。 人們總會在突然一個瞬間意識到什么,而這才是教育完成的時刻。 年少時,任憑父母、老師苦口婆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也只當“春風過驢耳”。 此刻我想起了作家莫言的一句話: “能說服一個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墻;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strong> 【2】 語文教育 上學時,每一篇課文,每一首詩詞,我們都覺無用。全在老師逼迫下磕磕巴巴背誦。 然而,在許多年之后,歷經世事,我們突然明白了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也恍然懂了《滕王閣序》最簡單的那句:“勃,三尺微命。” 遺憾痛悔時,也能從這句“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暫得安慰。 有人說:三歲時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了30歲才明白身上層層霜。 很多感悟都姍姍來遲,總是在付出代價才懂得。因此,有網友說,教育具有滯后性。 也有網友說,不是語文教育滯后性,而是超前性。 它早已在你未來的人生中埋下無數(shù)伏筆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待到哪日自己也經歷了人生的多折起伏后,腦中驟然閃過廖廖幾句詩詞,幾乎嚴絲合縫映襯了你此刻的心境,這種脫口而出的契合感幾乎埋進了你的文化基因。 這時你才驚覺——自己已經與千年前的古人心意相通。 大學談戀愛時,我們想起了《氓》的警示;高考考公上岸時,我們讀懂了《范進中舉》中的辛酸與狂喜;找工作時,我們學會了脫下《孔乙己》的長衫;談婚論嫁時,我們記起了《孔雀東南飛》中謹慎對待婚姻的觀念。 所以語文具有預告性,是超前的。前人已經將經驗教訓對我們傾囊相授,奈何我們非要摸爬滾打,不撞南墻不回頭。 直到頭破血流,我們才發(fā)現(xiàn)答案早已相告,而此時子彈正中眉心。 【3】 致我們的孩子 盡管我們知道,無論我們如何苦口相勸,老師也耳提面命,你們可能都只當春風過耳,置若罔聞。 你總覺得讀書是這世上最無趣、最辛苦的事情,所以終日貪玩享樂、不以為意。 你可知:讀書雖苦,卻是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孩子,除了上學,真的是沒有其他的路能走,考試不是唯一的路,卻是最公平的那條路,不讀書,你拿什么和別人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