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敏 爺爺今年83歲,奶奶今年80歲,家里以前征了地,現(xiàn)在都在城中居住,由于征去的部分土地至今還未投入建設,爺爺奶奶遂又在僅剩的土地上重新進行耕種。十余年來看著爺爺奶奶日漸年邁,這兩年來兩人都被各種大小疾病纏身,家里人紛紛勸說爺爺奶奶不要再種地了,但爺爺奶奶都固執(zhí)地不聽勸。去年奶奶膽結(jié)石住院動了手術,家里人開始極力反對爺爺奶奶再種地,今年爺爺身體又不舒服驚動一大家人,但倆人還是日頭一出就上山,太陽都快落山了才啟程回來,摘了菜拿去賣,街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時候背一大籮筐菜,賣四毛錢一斤,一天坐下來菜都賣不完,就賣了幾十塊錢,家里人聽了都嘆氣,一直勸“你們那么大把年紀了還拿著菜去種啥子嘛,賣又賣得到好多錢嘛”“少干點,你們身體健健康康的,出去打會兒牌,逛會兒街不好嘛”,有時更是嚴厲呵斥“不要去種了!”,可兩老人就是不聽。 最開始我也對爺爺奶奶的執(zhí)著感到不解,私底下兩輩人在的時候也像家里大人一樣勸說奶奶少干點,直到今年返鄉(xiāng)多跟爺爺奶奶相處了些時日,才忽然明白二人的“叛逆”,為何一大把年紀了,還是要去山上種菜? 一是經(jīng)年累月的生活慣性。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這一代老人干了大半輩子的農(nóng)活兒,現(xiàn)在身體不好了不能持續(xù)干農(nóng)活兒了但也還想種點菜,搬到城區(qū)無法種菜的那些老人許多則總想出去溜達撿點紙殼拿回家收集起來等拿出去賣。這其實反映著這一代人經(jīng)年累月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過去幾十年他們都是這樣生活過來的,就像列車停下來具有慣性一樣,生活也是具有慣性的,況且這是幾十年生活的“重量”。 二是忽然停下來的空虛無法得到心理補償。因年邁不能再維持從前的勞動強度,或者因為各種客觀因素不能再實現(xiàn)從前的勞動形式時,老年人會面臨停下勞動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老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個復雜變化的過程。剛開始可能覺得忽然清閑一下還挺好的,但是久而久之這種清閑會變成一種空虛。 第一,大多數(shù)老年人跟年輕一輩是很難“聊”起來的,他們很難有共同理解、共同關注的話題,年輕人有時候也會覺得老年人啰唆,老人在旁邊說話,年輕人在旁邊刷手機無人理睬老人家。此外,由于生活習慣、生活理念等不同,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子女都是分居而住,平常與年輕一輩相處的機會不多,即便生活在一起,子女大都有自己的工作,無法長時間和老年人待在一起,大多數(shù)老年人無法獲得與其他人可持續(xù)交流的機會。 第二,大多數(shù)老年人仍然不會玩智能手機,有的有了智能手機也還用原來的手機僅僅打打電話,原因是多樣的,看不清、操作不來、害怕被詐騙等等,大多數(shù)老年人仍然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邊緣群體。一天奶奶忽然和我說看見小區(qū)門口那些大媽玩抖音玩得很厲害,我就在手機上下載了個抖音教她玩,雖然僅僅是簡單的上下滑動刷視頻操作,但是總會因為誤觸點到別的地方去,這時候奶奶就不知道怎么辦了,一整個忙亂失措的模樣。 第三,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尤其是農(nóng)村老年人沒有什么文化,不會打牌,也沒有發(fā)展過什么興趣愛好,無法從各種娛樂活動中填補老年生活中的空虛時間,對于大部分老年人來說,社區(qū)舉行的大部分活動往往都是與他們無關的,他們也不愿意參加。此外,即便會打打牌,多去打幾次回家兩口子也會因為打牌的頻次、輸贏而吵起來,例如一回家就會被說“一天到晚就知道出去耍、打牌”之類的,后面索性就不打了。 第四,盡管也有部分老年人自身會聚集在一起聊天,但也只有少數(shù)能長時間維持這種關系,像征地搬遷后的大部分老年人還是兩個老人在家里面面相覷,許多時候為各種雞毛蒜皮的事情發(fā)生口角。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shù)老年人忽然停下勞動時的空虛是無法得到有效填補的,許多老年人又會繼續(xù)選擇去種地,哪里種都好,只要能找點事干。 三是仍具有勞動能力被看作一種自我價值。大多數(shù)人老了之后會害怕成為子女的負擔,與此同時子女的嘮叨會加重這種“成為負擔”的想法,這與角色的轉(zhuǎn)換有關。年老之后身體各種疾病隨之而來,手腳不利索、經(jīng)常生病需要看病吃藥等等往往需要子女的照顧,這時老年人從以前“大人”的角色會逐漸轉(zhuǎn)化為“小孩”的角色,要聽子女的嘮叨、子女的勸告,“生病了就要去醫(yī)院,不要拖著”“你拖著反而會更嚴重”“不要去種地了,萬一摔倒了怎么辦嘛”……這樣子女習以為常的對話卻并不符合老人家過去幾十年來與子女之間形成的某種照顧、保護、教育關系,反而形成了角色的倒置,一方面思想不容易“轉(zhuǎn)彎”的老年人會抗拒、從內(nèi)心里抵制這種轉(zhuǎn)變,從而變成子女口中的“不聽話、聽不進去、老頑固”,另一方面這些話傳到老年人耳中又進一步加重老年人的抵觸,反而會覺得“我辛辛苦苦養(yǎng)你們養(yǎng)到這么大現(xiàn)在開始教訓起我來了”“老了就是你們的負擔了,全都來說我”,也因此常常會出現(xiàn)老年人生病了不和子女說就一直拖著,子女知道了讓去醫(yī)院就偏偏不去等這一類現(xiàn)象。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自我價值感的缺失。而恰恰相反,仍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能自我維持自己的價值感,同時通過親戚朋友、鄰里的外部認同加強自我的獲得感。筆者姐夫的外婆也七八十歲了,現(xiàn)在身體健康,一個人養(yǎng)了幾百只雞鴨豬羊,種了幾千斤各式各樣的菜,姐夫外公八十歲壽宴當天吃的肉和菜全是外婆自己種的和養(yǎng)的,做出來味道極好,前來吃席的人都夸贊不絕,說“這個老婆婆好能干”。我奶奶回來還把這個事情念叨了一兩個周,覺得姐夫的外婆太能干了。這是一種非常真實的外部認同,而當形成這種比較時,奶奶本身也會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意識和行為,持續(xù)地去種菜、賣菜,也把菜分給子女吃。我想,這是奶奶獲得自我認同同時也顯示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 今年是2024年,我們面對著1940年代、1950年代出生的這些老人,往往會以現(xiàn)今時代一些年輕的心態(tài)或觀念標準來要求他(她)們,“到時候享享清福了”“你們?nèi)ニ郝铩?,但我們從來沒有試圖去理解過他(她)們,盡管往往是以“為他(她)們好”名義,其實也是“圖了自己的方便”,老年人少生病、少住院,年輕人就少操心、少花錢、少些麻煩;就像小時候父母也常常用成年人的姿態(tài)要求孩子,“是時候該懂事了撒”“你去做會兒作業(yè)嘛”,但我們從來沒有問過孩子的想法和計劃,只要求他(她)按照我們規(guī)劃好的路線行事。戲劇的是,現(xiàn)在的小孩子大都能心直口快地坦言“就知道指揮我!”“你們?nèi)紩钗遥 睆亩砻髯约旱男那楹驮V求,而這一批老人卻只能轉(zhuǎn)過身,在背后默默喃喃“全都來吼我”,面對面時又小心翼翼地聽著兒女的囑咐。 家庭生活展現(xiàn)的其實也是個社會,里面有權威、有服從、有忍受、有不滿、有議論、有爭吵、有執(zhí)著、有放棄、有鼓勵、有支持、有歡聲笑語、有罵聲不斷、有溫暖感動、有嘆息遺憾……面對老一輩人的一些固執(zhí),諸如“年紀大了還要去種地”“生病了也不去看醫(yī)生”,家人或都應少點呵斥,平等地交流、理解與疏導,尊重并創(chuàng)造老人的價值感,讓老年人逐步度過晚年舊習變更期。 一是要有足夠的耐心。老年人其實是很渴望聽眾的,只要你坐在那兒,他們就能和你聊個半晌,東家長,西家短,有時候記性不好,一樣的話還會重復說幾遍。許多年輕一輩每次從老人那聽來的都是這些家長里短,自然覺得枯燥無味,覺得老人啰唆,不如玩自己的手機。但其實在耐心地傾聽和詢問中,你才能知道,老人真正關心的一些事情是什么,對許多事情的態(tài)度為何,為什么不愿意花錢、為什么不愿意去醫(yī)院、為什么還要去種地,他(她)們的一些真正的顧慮是什么。 二是表現(xiàn)對應的尊重。老人只是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了,身體不再那么精神、不再那么靈活了,可他(她)們?nèi)杂凶约旱乃枷耄凶约合胍S護的尊嚴。一味地打壓、呵斥,讓老人按照年輕一輩的思想來行事未免適得其反,激化雙方矛盾,在不斷地惡性循環(huán)中顯得老人越來越“頑固”。做到真正平等的尊重是和老人溝通的基礎。 三是逐步地引導。凡事均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年人種地、節(jié)儉、囤積等方面的習慣的經(jīng)年累月形成的,要引導老人生活習慣、活動方式的轉(zhuǎn)變還需要尋找逐步尋找替代。老年人有大把的閑暇時間,僅僅讓老人不要去種地了,那老人閑暇時可以怎樣有質(zhì)量地打發(fā)時間?例如,就老人個人生活而言,其實和老人聊一下午的時間,老人也就少去地里干半天活兒了,從長遠來看,引導老人發(fā)展下個人興趣愛好,做點能讓老人尋找到樂趣和自我價值感的手工活、會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人直播傳授種菜的經(jīng)驗等都是比較不錯的選擇;就群體生活而言,在社區(qū)公共活動空間協(xié)助老人建立可持續(xù)的交流活動時間、頻次、活動形式,例如最開始可以幫著約定幾個老年人什么時候又一起出來曬曬太陽、散散步、嘮嘮嗑,形成共同活動效應,隨后讓老人們自行主管共同活動。 四是可持續(xù)的關愛。近年來,“薄養(yǎng)厚葬假孝順”一直為人所詬病,但謾罵“薄養(yǎng)厚葬”的這些人卻往往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對老人不管不顧的這些人。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自身經(jīng)濟壓力大、缺乏厚養(yǎng)條件、覺得麻煩、從前不曾被老人善待、兄弟姐妹間的利益算計與責任推諉等等。要拋棄各種偏見持續(xù)的照顧、關愛老人變成了一件罕見的事。多兄弟姊妹家庭如何齊心協(xié)力完成贍養(yǎng)老人的責任與義務仍然是每個家庭難以攻克的課題,而尊老、敬老、愛老、養(yǎng)老、助老的價值觀念與實際行動的形成與發(fā)展則是整個社會在面臨老齡化的考驗中繞不開的重大課題。 (新年的一些碎碎念,希望老人們都能平安、健康、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