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shù)朋友來講,人過中年就要學會獨處,別太愛湊熱鬧了,命運可摧殘一切光鮮的皮囊,卻殺不死堅強樂觀的靈魂。英國心理學家對年輕人的生存環(huán)境、健康狀況、智商及交往作出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智商低于平均值的人,居住于大城市的舒適感,低于其居住于鄉(xiāng)村,與朋友交往越多越快樂。而智商高的人,則喜歡居住在城市,與朋友交往越少越快樂。這也可以解釋文學作品中,對鄉(xiāng)村的描寫多正面,對城市的文字多負面,即情感和智力的返祖現(xiàn)象。技術進步首先出現(xiàn)在城市,凡覺得有機會的人,都愿意謀生于城市,這種環(huán)境適應于聰明群體。當然,同樣的事會有不同的分析角度,但無論哪個角度,如果你宅在城市里快樂,就充分享受這種狀態(tài),與之相反也一樣。像我這樣智商低于平均值的人,還是待在鄉(xiāng)間更快樂。積肥、開荒、種菜、養(yǎng)雞、修剪果樹,不一定是事業(yè),但起碼是喜歡做的事情。住在山村,可以無視世俗的法則,抖落一身的庸俗,有一種天真又認真的力量,以主人的姿態(tài),用最單純的方式還原生命的本真,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于平淡中過濾出快活來。這種快活是把忍受變?yōu)橄硎?,即所謂的無欲無求或無欲則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人總是需要些精神的,借以緩解生活的勞頓和寂寞,貧窮精神就是一種自強精神,由此產生的力量巨大,像萬有引力一樣。生活不在乎你知道多少,而在乎你遺忘多少,遺忘之后煙消云散,舒舒服服過日子,讓平淡的生活發(fā)出光彩。隨遇而安是一種素質和心態(tài)。隨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氣質,溫和而有耐力,謙卑而有內涵,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即便遇到些暫時的困難,也能坦坦蕩蕩走自己的路。我并非拒絕物質,但與物質所得相比,更看重內心的安逸。重新規(guī)劃一下日程,在有條不紊的狀態(tài)下把生活、勞動、讀書三者合一,閑著沒事要么看書,要么勞動,要么就發(fā)發(fā)呆,很多思想是在寂靜和沉思中誕生的,心靈由此變得純粹與自由。如果說世上還有率真的話,那一定是自由的聲音,它不同于幸福,但最接近于幸福,如劉禹錫的“何陋之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