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控能塑造棉花株型,既有利于棉株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平衡,又可改造棉田的群體結構,是進一步提高棉花單產,與適當增加密度相配合的一項最具應用價值的技術。 棉花為無限生長作物,生長過程中,只要水肥條件合適、空間條件允許,就可無限進行橫向和縱向生長。棉花株型栽培就是在特定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通過一系列人工措施,主動而有預見性地干預棉花個體發(fā)育,培育理想株型,從而協(xié)調棉花生育與氣候、個體和群體、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促進內圍鈴的形成和發(fā)育,達到早熟、高產、優(yōu)質相結合的目的。 棉花化學調控,首先是對植株生長進行調控,即棉花生育期間合理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產品進行調控,進而構造合理株型,促進營養(yǎng)生長向生殖生長轉移,使產量構成因素更加協(xié)調,從而達到提升產量和纖維品質的目的。棉花化控技術的發(fā)展經歷了藥劑篩選和使用方法探討的復雜過程,最后確定了以縮節(jié)胺(DPC)為基礎,多次合理用藥的技術體系,進而提出了“棉花全程化控技術”——就是從棉花蕾期、甚至苗期開始進行調控,最終實現(xiàn)高產、高效和優(yōu)質。目前,以我國新疆棉區(qū)為代表,基本確定了全生育期少量、輕控、多次的化控技術規(guī)程,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隨著棉花化學調控技術的不斷改進,以縮節(jié)胺為基礎,許多科研院所研發(fā)出了多種新型化學調控復配制劑,其中以中國農業(yè)大學化學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代表,取得了突出成績。利用“縮節(jié)胺”調控棉花生長、利用“乙烯利”催熟吐絮技術在棉花生產上已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公認的良好效果。此外,隨著棉花機械化收割技術的廣泛應用,棉花化學脫葉劑成為研究與應用的重點之一,并在不斷地改進和突破。棉花生產中的另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打頂,操作費工費時,正處于高溫多濕的季節(jié),同時可允許的操作時間又極其有限,諸多不利因素一直困擾著廣大生產者。為此,科研工作者研究推出了化學打頂劑,通過葉面噴施、植株內吸達到影響和停止頂尖生長的目的。這是目前棉花化學調控技術研究的2個熱點。 化控應用的技術難度并不大,主要還是認識問題。有人提出“化控要在旺長之前”,從口號上棉農能接受,但應用起來還有不小距離。去年6月14-19日筆者下鄉(xiāng)服務時看到,大部分棉田已長出5-6個果枝,株高35-40厘米,已有旺長現(xiàn)象,但大多數(shù)棉農仍未進行第一次化控。因為棉花不旺長時棉農很難做到化控。棉農也知道節(jié)間太長不好,但怎樣控制節(jié)間并不得要領。在北方,受生長季節(jié)限制,一般棉花單株平均結鈴不會超過30個,以20-25個較易實現(xiàn),株高沒必要1米以上,以90-95厘米為宜,按單株果枝13-14個計算,應控制平均節(jié)間長5厘米,總長65厘米,第一果枝距地面高20-25厘米。果枝水平長度不超過33厘米,株寬控制在66厘米以內,最長的第一果節(jié),以10厘米左右為宜。按4個果節(jié)計算,平均每個果節(jié)長度為7-8厘米,實際上現(xiàn)在有些棉株第一果節(jié)已達到20厘米以上,主要是化控晚造成的。 棉株對縮節(jié)胺吸收快、轉移慢,所以凡噴不到的地方就起不到控制作用。如果是被動化控,液量要加大,噴幅要加寬,噴速要放緩,以做到使每個生長點都能著藥。 實際生產中化控大致出現(xiàn)了3種模式:一是分段定量化控模式,一般分4次化控,前輕后重;二是多次化控模式,約8-10天1次,每次0.5-1克,后期也不加重;三是和葉面噴肥同步進行,促中有控、控中有促。為使縮節(jié)胺的作用不間斷(間斷會致使棉株生長時快時慢,很易造成棉花生長反彈),我認為以第二種模式較好。筆者下鄉(xiāng)看到不少這種情況:棉農在前期化控1-2次后,看到效果很好而放棄了以后的化控,造成中后期棉花徒長。 圖文編輯:天山植保,轉載請注明出處! |
|
來自: 新用戶8385WTza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