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父 孫中山先生 ,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qū)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dǎo)者,創(chuàng)立了《五權(quán)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癥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jù)其生前遺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2、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lǐng)袖。 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3年鎮(zhèn)壓二次革命,同年當(dāng)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而亡,歸葬于河南安陽。 3、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tǒng)、第二任大總統(tǒng)。世居湖北黃陂西鄉(xiāng)、縣城、東鄉(xiāng)與北鄉(xiāng)。民國五年(1916年)6月,繼任大總統(tǒng),宣布恢復(fù)約法,召集國會。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復(fù)職。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腦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歲。 4、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出生于河北河間,直系軍閥的首領(lǐng),中華民國副總統(tǒng)。1917年7月,馮國璋以副總統(tǒng)代理大總統(tǒng),通電討伐張勛。,馮國璋病逝,終年60歲。 5、徐世昌(1855年10月20日 [13]—1939年6月6日)出生于河南省衛(wèi)輝府(今衛(wèi)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民國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tǒng)。他下令對南方停戰(zhàn),次年召開議和會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6日,徐世昌病故,年85歲,先寄葬于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后同夫人一起歸葬于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zhèn)蘇門山下。 6、周自齊,1869年11月17日出生于單縣(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1923年10月21日病故于上海。單縣單城鎮(zhèn)牌坊街人,祖籍浙江秀水。周自齊是北洋政府第五位國家元首、北洋政府國務(wù)總理、教育總長。 7、高凌霸(1923年6月-1923年10月)在曹錕的支持下,以內(nèi)務(wù)部長兼總理,攝行大總統(tǒng)職務(wù),共四個月。 8、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天津市塘沽),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直系軍閥的首領(lǐng)。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買議員,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拒絕日本出面組織新政府的要求。1938年5月17日,曹錕病逝于天津。 9、黃郛(1924年11月-1924年11月)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總統(tǒng)曹錕被迫下臺。 時任總理職務(wù)的黃郛?dāng)z行大總統(tǒng)。 10、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quán)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zhí)政。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醫(yī)院。 11、胡惟德(1926年-1926年)1926年,段祺瑞宣布下野,任命胡惟德兼署國務(wù)總理并攝行臨時執(zhí)政職權(quán)。這是胡惟德政治生涯的頂峰。但胡惟德以年事已高,只同意以代理身份維持局面。 12、顏惠慶(1877年4月2日-1950年5月24日),上海虹口人,北洋軍閥政府總理,中華民國政治家,外交家、作家。1926年春,曾任國務(wù)總理并攝行總統(tǒng)職務(w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等職。 13、杜錫珪(1926年-1926年)民國15年12月,任海軍總長,兼代國務(wù)總理。 14、顧維鈞(1926年-1927年) 15、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xiāng)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勝利后,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tǒng)治權(quán),成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 16、譚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17、汪精衛(wèi),廣東政府于1925年7月改組,汪精衛(wèi)被舉為國民政府常務(wù)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 18、胡漢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出生于廣東番禺 ,祖籍江西吉安。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也是中國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先后在南京臨時政府、中華革命黨、廣東非常大總統(tǒng)府及南京國民政府中擔(dān)任要職。 曾任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主席。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12日突發(fā)腦溢血病逝于廣州, 享年57歲。為紀(jì)念胡漢民的貢獻,國民政府于廣州市設(shè)立漢民路(今北京路);在臺灣,高雄市及新北市中和區(qū)亦有漢民路。 19、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生于清朝末年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今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市)。國民黨當(dāng)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lǐng)導(dǎo)人。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最高統(tǒng)帥、國民黨政府總統(tǒng)等職務(wù)。1949年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內(nèi)戰(zhàn)失敗后退守臺灣。1975年4月5日逝世于臺灣臺北的住所士林官邸內(nèi)。 20、林森 是辛亥革命元老,中華民國參議院首任議長,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國民政府主席長達12年之久。1931年底,林森就任國民政府主席。 21、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廣西桂林市臨桂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桂系'首領(lǐng),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首任副總統(tǒng)、代總統(tǒng)。 之后出走美國,但最終偕夫人郭德潔于1965年7月經(jīng)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lǐng)導(dǎo)人歡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