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每年11月到12月,是觀賞楓葉的最佳季節(jié)。我國有“四大賞楓勝地”,分別是北京香山、南京棲霞山、蘇州天平山和長沙岳麓山,其中有兩處位于江蘇。 早在明清時期,江蘇就已出現(xiàn)了諸多賞楓佳地,“秋來楓樹老,霜染一林丹”,文人們紛紛吟詠歌頌凌寒傲霜的紅葉;“天平十月看楓約”,幾百年來,江蘇人將賞楓秋游作為不可或缺的時令民俗,延續(xù)至今。 棲霞山:拂頭紅樹千枝 在南京,提起紅葉,人們首先會想起南京東郊的棲霞山。早在六朝時期,棲霞山就已形成豐厚文脈,山中始建于南朝蕭齊時期的棲霞寺是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棲霞山風景旖旎如畫,乾隆皇帝在此建有行宮,先后五次駐蹕于此,對棲霞山作出“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譽。但棲霞山最為廣為人知“名片”卻是她的滿山紅葉。深秋季節(jié),山上山下,紅霞繚繞、丹楓爛漫,燦若紅云的楓林中,摩肩接踵的是來自全國各地觀賞紅楓的游客。 “棲霞山早在六朝時期就已經(jīng)有楓葉林,但真正形成'棲霞賞葉’以及'秋棲霞’的習俗,則是在清代以后?!蹦暇忌斤L景區(qū)的文史專家、《金陵明秀棲霞山》的作者張軍說。 由青而黃,由黃而紅,由紅而紫,霜愈重、色愈濃,楓葉凌寒傲霜的品格,歷來受到文人的尊崇。在他們的筆下,能找到很多描摹棲霞紅葉的詩句?!皸技t樹爛如霞,十月天晴風日嘉”,這是明末清初南京詩人紀映鐘贊美棲霞山秋色的詩句。同時代的著名詩人朱彝尊登棲霞山,作詩四首,有“槭槭霜葉鳴”之句。 乾隆年間的南京詩人王友亮在《金陵雜詠·攝山》中說:“秋時人多看紅葉于此(攝山,即棲霞山)”。詩中更是寫到:“楓葉秋林燒入云”;袁枚的女弟子、詩人駱綺蘭寫有多首游棲霞山的詩,有“仙樓都擁赤城霞”的詩句。兩江總督尹繼善曾與大詩人袁枚同游棲霞山,“共愛楓林霜葉晚,終輸春暖碧桃紅”,“朱履卻宜楓葉老,清峰豈厭鬢毛斑”,這位當時南京的最高軍政長官用詩句記錄下秋天棲霞山的絕美風景。 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程章燦教授在其新著《山圍故國》中對棲霞山何時廣植楓樹做過考證,他推測,至少在十七世紀后期棲霞山就有大量的楓樹林了??咨腥卧凇短一ㄉ取分杏幸皇住栋Ы稀非樱渲杏小靶录t葉無個人瞧”的句子,描寫的可能就是棲霞山紅葉。在《桃花扇》中,更有“放目蒼崖萬丈,拂頭紅樹千枝”的佳句。 多位學者仔細研讀多種地方文獻后推斷,在南京家喻戶曉的“春牛首,秋棲霞”的民俗可能產(chǎn)生于清代中后期,到民國時廣為流播,“棲霞賞紅葉”成為文人的風雅和普通市民的秋游首選。 1934年12月15日的上海《申報》載:“自本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五十天時間內(nèi),僅由京滬鐵路京丹段各站前往棲霞山觀賞紅葉游客已達九千人……”,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八十多年前,依然有大批游客沿著滬寧線,乘坐緩慢的列車前來棲霞山賞秋,足見“秋棲霞”當時就已經(jīng)享有了極高的知名度和極強的吸引力。 目前的棲霞山景區(qū)已種植了雞爪槭、紅楓、楓香、櫸樹、烏桕、美國紅櫟和中山紅等紅葉樹種5萬余株,栽植面積約24萬平方米。深秋時節(jié),滿山紅葉層層疊疊,楓林如火,楓葉流丹,仿佛漂浮的紅霞隨著山巒起伏棲息停留,蔚為壯觀。 天平山:仿佛珊瑚灼海 蘇州著名作家周瘦鵑曾列出秋游姑蘇四個必看的“節(jié)目”:中秋節(jié),游虎丘兼泛七里山塘;農(nóng)歷八月十八夜,可去石湖串月;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登臨吳縣華山望遠;深秋季節(jié),別忘了爬一爬天平山,看一看秋日經(jīng)霜、漫山紅遍的奇景。 海拔221米的天平山位于蘇州城西,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高祖、曾祖四世葬于天平山,皇帝將此山賜給范家,故天平山又有“范墳山”、“賜山”之稱。天平山以紅楓、清泉、怪石為著,以紅楓最為著名,從明末以來就是江南最為著名的賞楓勝地之一。 周瘦鵑提醒游人,天平山賞楓的最佳時節(jié)是農(nóng)歷十月,這是因為“楓葉須經(jīng)霜而紅,紅而始美,因此看楓須等到秋深霜降之后,太早則葉猶未紅,太晚則葉已凋落,大約須在農(nóng)歷十月間吧”(《天平山看楓》)。 據(jù)考證,天平山最早楓林屬楓香樹,始于明朝萬歷年間,由范仲淹十七世孫范允臨種植。范允臨是著名書畫家,曾在南京、云南等地任職,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參議。萬歷三十二年,范允臨辭官回到蘇州隱居后,將宦游生涯中收集的楓香樹苗在祖墳地天平山廣為種植,形成蘇州城外最大一片楓林。 從清代開始,每一個晚秋,蘇州的文人雅士們都會結(jié)伴去天平山賞楓,吟詠唱頌,留下大量詩文??滴跏哪昵锾欤K巡撫宋犖前往天平山游覽,他的詩句生動寫出楓葉顏色紅黃的轉(zhuǎn)換:“或絢如赪虬,或燦如黃菊。參差青松間,一一媚晴旭?!鄙钤谇寮螒c年間的蘇州文人、藏書家顧莼寫道:“丹楓爛漫錦妝成,要與春花斗眼明?;⒏窓M塘景蕭瑟,游人多半在天平”,記錄了天平山是深秋蘇州最熱鬧的去處。當虎丘與橫塘的風景已蕭瑟時,天平山“丹楓爛漫”,妖艷似火的楓葉能與春花媲美。清代詩人李悔廬寫下一篇《天平山看楓葉記》,更加詳細地描摹天平秋色:“楓林遠近,紅葉雜松際。四山皆松栝杉榆,此獨多楓樹,冒霜則葉盡赤。今天氣微暖,霜未著樹,紅葉參差,顏色明麗可愛也。歷咒缽庵,過高平范氏墓,巖壑溢秀,樓閣漲彩……” 天平山看楓葉,不單單是文人的雅好,更是普通蘇州人的民俗。記錄蘇州時令節(jié)俗的《清嘉錄》載:“郡西天平山為諸山楓林最勝處。冒霜葉赤,顏色鮮明,夕陽在山,縱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 游人必看的楓樹,在“萬笏朝天”一帶的“三太師”墳前,共有九株,樹干高大,蘇州人稱之為“九枝紅”,“遠近楓林,無出其右”。追求雅致的蘇州人一年四季都要出游,他們將“秋游天平”看作一年游興的盡頭,爬山累了,就租個竹椅子,“以替足力”。文人蔡云《吳歈》中寫道:“賞菊山塘尚勝游,一年游興盡于秋。天平十月看楓約,只合詩人坐竹兜?!? 如今,紅霞繚繞、丹楓爛漫的天平山保留著大量當年范允臨種植的古樹。和其他賞楓地相比,天平山的楓香樹更為高大,有的需兩三人合抱。楓葉也很獨特,呈三角形,同一棵樹上的樹葉有嫩黃、橙紅、赭紅、深紅等不同顏色,呈現(xiàn)“五彩楓”的奇景。 楓樹灣:霜染一林丹 蒼崖丹楓,萬紅千黃,除了棲霞山和天平山,江蘇還有多處賞楓勝地。 在黃海之濱的連云港,連云區(qū)宿城的楓樹灣名聞蘇北,古老的原生楓樹林楓葉如丹,燦若明霞,美不勝收。明代海州文人顧乾在其所撰《云臺山志》中說:楓樹灣“山多楓樹,秋霜漸老,則紅葉滿林”,他將“楓葉霜寒“列入“云臺山三十六景之一”,并作詩贊頌:“秋來楓樹老,霜染一林丹。葉奪明霞艷,枝瑤夕照寒。凌空翻赤影,映水漾紅瀾。吟賞停車客,徘徊興未闌?!? 在無錫,惠山歷來是觀賞楓葉的好去處。無錫文史作家王輝介紹,惠山寺前,百年老樹的葉子已由綠變紅,霜重色濃,為古老寺廟增添了厚重與滄桑?!敖璧们嗌讲挥眠€”的寄暢園內(nèi),楓葉如云似霞,五彩繽紛,參差錯落。紅色、黃色、綠色,寄暢園內(nèi)斑斕的色彩,加上園內(nèi)“錦匯漪”靈動的水面,以及遠處漫山紅遍的惠山,將寄暢園的秋色演繹得熱鬧而又濃烈。 明清時代的無錫的文人們曾不吝筆墨地描寫惠山秋景,清代鄒卿森在《惠山麓觀楓林二首》中這樣描繪:“杖策披楓林,杳然秋山長。丘陵芥紆互,松柏滋煙霜。幽響出叢木,回飆亦已涼。目縱情更延,清泉聞空香。” 此外,徐州的彭園,揚州的瘦西湖、個園、何園、蜀崗西峰,鎮(zhèn)江的焦山,常州的青楓公園、紅梅公園等處,也是江蘇各地深秋不容錯過的“賞楓打卡地”。 文獻中還記載著一些昔日頗為知名的“賞楓地”。明代,常熟文人孫艾打造賞楓勝地“吾谷”,以“吾谷楓林”之名列入“虞山十八景”?!拔峁葪髁帧彪m消失于清末,但我們依然可以從“常熟吾谷,霜后丹楓,望若錦繡,騷人韻士,往往觴詠其下”(《百城煙水》)的記載中,來想象那一片深秋時節(jié)燃燒在虞山山麓、似火一般的楓林。 楓葉為什么這樣紅 楓葉如火,紅得濃艷,在《山海經(jīng)》中等典籍中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黃帝擒獲蚩尤并將其殺死后,將蚩尤身上的刑具(一說蚩尤的武器)拋棄在“大荒”之中,很快化成了一片片楓樹林。這個悲壯的故事來自古人想象。專家介紹,楓樹葉變紅,主要和是葉中含有的花青素有關(guān),花青素在酸性液中呈紅色。進入秋天后,氣溫迅速降低,光照減少,有助于葉內(nèi)花青素不斷生成,此時,楓樹等紅葉樹種的葉片細胞液呈酸性,葉片因此呈現(xiàn)美麗的紅色。 從六朝開始,賞楓觀楓就是中國人延續(xù)不絕的時尚,楓葉也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意象。杜牧的《山行》是最為膾炙人口的“賞楓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元代劇作家王實甫在《西廂記》中的秋色描寫也可謂經(jīng)典:“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唐代詩人張繼在蘇州寫下的《楓橋夜泊》也提到了楓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羈旅愁懷、漂泊在江南的詩人早已經(jīng)沒有了賞秋吟秋的閑情。深秋已至,如火的楓葉和星星點點的漁火,勾起的是他難以排遣的無盡愁緒。 交匯點記者 于鋒 |
|
來自: singer0852 >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