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天道:佛教有一句非常有啟發(fā)性的話語:'用肉眼看世界,只見名利;用天眼看世界,只見輪回;用法眼看世界,只見因果;用慧眼看世界,只見幻象;用佛眼看世界,充滿慈悲。'聽后感覺甚是精辟!這應該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決定了我們看到的東西,看到的實際上就是我們心想的。所以每個人起心動念不同,看到的東西不同,某些人的某些行為,我們自然就不理解了吧。 吳青萍:上面這段話值得思考。認其關鍵詞(中心意思)為:“每個人起心動念不同,看到的東西不同”。所謂“動念”,大致屬于佛教專用詞語,通俗地講,即是(人們)當下的思想(想法)。于是即可簡括為:思想決定認識。這是一個普遍性的真理。記起魯迅先生就有句名言說過,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顯然,魯言的“讀者眼光”,亦即是讀者的思想。 人是思想性動物(根因于人類獨有其“超強大腦”)。思想既然決定認識。接著思想(認識)便決定行為,再接著思想還會決定族群、決定社會、決定文明。所以者,一切人類的問題,均不妨假以思想的視角抓住剖析,其一切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性)就會通透把握。于此,馬克斯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揭示了醒目的思想決定論邏輯關系。我們似可將之發(fā)散推出:印度教決定了印度人、神道教決定了日本人、儒家決定了中國人,毛澤東思想決定了抗美援朝的勝利,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