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 為什么現(xiàn)在都說“知識要付費”呢?難道知識不應該是共享的嗎?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可是孔子這是收徒弟呀!收下人家的十條干肉,就多了一個徒弟。現(xiàn)在聽個講座,討論一下,都要被說:你愿意的話,可以到我的***語音上,聽取我的詳細解說。這也太離譜了吧! 在孔子的時代里,書真的很少,很多書還是在孔子的手里修訂出來的,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部《尚書》??墒菫槭裁慈藗冞€愿意交10條干肉給孔子呢?很簡單一句話,他們不是到孔子那里去學知識的,他們是去修道的。修什么道呢?修自己的心。 大蝦 小魚 心?心又怎么會是道呢?它們和知識又有什么關(guān)系? 在古人的眼中,世界是很奇妙很神秘又很巨大的,巨大到人類無法想象的地步。要想和世界比較,那無疑是蜉蝣撼石柱。所以,他們很聰明地往內(nèi)心去尋找力量,以便讓自己強大起來。這總比去和一個萬丈高的巨人比試鍛煉來得容易吧。 大蝦 小魚 那到底是心還是道? 心就是道。道可道,名可名;道非道,名非名。這四句話一看很是矛盾,其實恰是古人的智慧所在。道,是遵循自然法則,達到修心養(yǎng)性,使自己強大的力量。這力量的根存在于自然當中。人們從時節(jié)的變化里,看到了生,看到了亡,看到了循環(huán)不息的事實,也看到了作為人類的渺小。要如何去闡述呢?要如何去表達自己對這種力量的崇拜呢?人們不知道,甚至連自己冠上的名稱,都覺得是冒犯。人們惶恐,深怕被“上神”怪責,于是就說“名可名”又“名非名”。就是說:神啊,你那么偉岸,那么深邃,你不要責怪我用這樣的名稱來稱呼你。這僅只是我對你的一個敬稱,你如果覺得它配不上你,那就當我沒說過吧。 人們希望通過對“道”的修習,能摒棄掉內(nèi)心的邪惡,能讓自己富足。他們深信一些人比他們先做到了,就如孔子。他們愿意拋妻棄子跟隨孔子,無非是在——求道。 你還記得《西游記》嗎?一開篇的孫悟空就是去求道。求道是什么?就是修心。所以孫悟空又叫“心猿”。他學藝的地方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臺”“方寸”“斜月三星”都是指——心。 心,修成了,道就成了。道是因著心而來的。它是修心的方法。 大蝦 小魚 我還是沒明白“為什么知識要付費”。 道,是方法。所以道就要有講究。講究各種形式和操作。比如農(nóng)夫種田,就是一種道。武士學武,也是一種道。文人習文,也是一種道。人盡其職,依其職而善守篤誠,道就渾成了。 人們現(xiàn)在所謂的“知識”,無非是人們在習道悟道過程中的一點點體會。這些體會是因人而異的。它們并不足以成為永恒。譬如孔子教弟子“學無常師”,就是因著每件事每樣物都有它自己的天理,是不可逆解的。也正如他要“因材施教”一般,沒有一個人是一模一樣的,需要區(qū)分來教導。所以,現(xiàn)在的“知識”僅只是學問的表面,是某個人對某件事物的見解。其實就是道的皮毛。 大蝦 小魚 既然知識只是皮毛,為什么還那么多人要求付費呢? 孔子當年感嘆“禮”之不存,世風日下。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里,“禮”已經(jīng)走到了末路,孔子看著鄭聲亂雅樂,凄然不已。他卻不知道,在2000年后的今天,道已不道。 習得一點點皮毛,就以為自己多么了不起,以為可以“為人師”教人子弟。這是多么愚蠢,多么短視,又多么無知啊。 道,本是種修養(yǎng)。處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憐黃河潰于堤而心如刀割。這是儒家的“仁”,也是墨家的“愛”。 把利益看成再生的父母,將“知識”看成是謀利的手段,這是和“道”背道而馳的。在這條路上走得越久,就離真正的知識越遠。 抱著一點學問的皮毛,就用它四處謀利的人,已經(jīng)失去了“求知”的本心,也背棄了“道義”的本意。 只有將知識廣而散之,棄一己之見,聽眾人之論,增自己之識,才能悟不可得之悟,才能了解到更多更深奧的知識。 現(xiàn)在那些?著“知識”不放的人,他們甚至根本沒有自己的知識,充其量只是聽說了一些別人還未知道的前人已經(jīng)說出來的“道法”。 和那樣的人不需要去計較他的“收費不收費”了,因為他所能給你的“知識”其實僅是前人的牙慧。 大蝦 小魚 這么一說,我明白了。難怪那些收費的“磚家”們一到人前要說當下的時候,就說不得人話了。 試想,你手里握住了一把沙子,你還能再拿多一點嗎?當利益蒙蔽了心智,心靈被局限在利益的圈中,它還能再有更寬更廣的思想嗎? 手里握著一把沙子就以為擁有了大海,就要利用沙子向人們售賣大海。他們連給予大海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還談什么知識! 大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