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學,游俠,任氣節(jié),內行修潔,好直諫,數犯主之顏色,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善灌夫、鄭當時及宗正劉棄。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術,尊公孫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別文法,湯等數奏決讞以幸,而黯常毀儒。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為丞相,乃言上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為右內史數歲,官事不廢。 天子既數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等。已而弘至丞相,封為侯;湯至御史大夫;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上默然。有間黯罷,上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司馬遷《史記·汲黯傳》) 材料二: 汲黯進積薪之言,武帝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太史氏推原其故,謂黯褊心,不能無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 天子招文學儒者,告廷臣以所欲為,則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群臣或數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平?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謂公孫弘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謂張湯深又巧詆,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誰實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與兒童之見何異?淮南謀反, 獨憚黯好直諫,仗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帝自為太子時固已憚其嚴矢。即位既久大將軍青侍中。帝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驎r不冠。至黯見不冠不見也。嘗坐武帳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為中大夫,固以切諫不得久留,出守東海。大治。帝聞而召之,列于九卿。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雜著》) 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嘗坐A武B帳C不D冠E黯F奏G事H避I而J使K人L可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附,指親附、結交,與“齊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 B.原,指原因。與“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C.望,指怨恨、責怪,與“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的“望”意思不同。 D.取容,指曲從、迎合他人,與“寧令從諛承意”的“從諛”意思相近。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汲黯不太講究禮數,常當面頂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進諫,招來其他臣子忌恨,其實他對自身修養(yǎng)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潔。 B.對汲黯的積薪之喻引發(fā)漢武帝不滿一事,司馬遷認為汲黯心胸狹窄語含抱怨,陸九淵則認為汲黯仗義執(zhí)言,說中武帝短處。 C.在漢武帝大怒罷朝。群臣指責汲黯的情況下,汲黯始終堅守臣子的輔弼之責并慷慨陳詞,陸九淵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遺憾。 D.因為汲黯總是耿直上言堅守氣節(jié)大義,并且難以被不正當手段誘惑,淮南王謀反時最忌恨汲黯,但最終也不敢殺他。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 (2)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 14.漢武帝認為汲黯“無學”陸力淵則說“吾必謂之學矣”。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說法?請根據材料簡要分析。 10.CEH 11.B 12.D 13.(1)昔日手下的郡丞、書史也都和汲黯同級了,有的被尊崇、被重用甚至超過了汲黯。 (2)何況我已經身居九卿之位,縱然愛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夠辱沒朝廷呢! 14.漢武帝和陸九淵的評價立場不同: 漢武帝崇尚儒學,而汲黯常詆毀儒學,漢武帝認為汲黯出言冒犯,不顧君臣之禮,是“無學”的表現; 陸九淵則認為汲黯剛正不阿,堅守臣子職責,敢于直諫,是一位“有學”之士。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漢武帝曾經正坐在陳列兵器的帳中,當時沒戴帽子,汲黯前來奏事,武帝躲入后帳,派人傳話,批準汲黯所奏之事。 “嘗坐武帳”,是“嘗坐(于)武帳”的省略,“武帳”是“坐”的后置狀語,故其后斷開,即C處; “不冠”,主語省略,指漢武帝沒戴帽子,其后應斷開,即E處; “黯奏事”,主謂賓齊全,結構完整,前后斷開,即H處。 “而”字連接“避免”和“使人可之”,中間不必斷開。 故在CEH三處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句意: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齊國不依附秦國。 B.錯誤。原因;推究。句意:司馬遷推究其中的原因。/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 C.正確。怨恨、責怪;希望。句意:不可能沒有一點兒怨言。/源頭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 D.正確。句意:認為公孫弘等人內懷詭詐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諛主上取得歡心。/難道是讓他們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迎嗎?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淮南王謀反時最忌恨汲黯,但最終也不敢殺他”錯誤。從原文“淮南謀反,獨憚黯好直諫,仗節(jié)死義,難惑以非卒以不敢”來看,文中是說淮南王謀反,只忌憚汲黯的直言進諫,堅守節(jié)操,為正義而死,很難用不正當的事情誘惑他。“最終也不敢殺他”曲解文意。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故”,以前,先前;“同列”,同級;“尊用”,被尊崇重用;“過”,超過; (2)“縱”,縱然;“愛”,愛惜;“辱”,辱沒。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漢武帝和陸九淵的評價立場不同: 由“上方向儒術”“天子招文學儒者,告廷臣以所欲為,則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可知,漢武帝崇尚儒學,而汲黯常詆毀儒學,漢武帝認為汲黯出言冒犯,不顧君臣之禮,是“無學”的表現; 由“誰實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與兒童之見何異?”“若黯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可知,陸九淵則認為汲黯剛正不阿,堅守臣子職責,敢于直諫,是一位“有學”之士。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汲黯與人相處很傲慢,不講究禮數,當面頂撞人,容不得別人的過錯。與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親近友善;與自己合不來的,就不耐煩相見,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學,又好仗義行俠,很注重志氣節(jié)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純正;入朝,喜歡直言勸諫,屢次觸犯皇上的面子,時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為人。他與灌夫、鄭當時和宗正劉棄交好,他們也因為數次直言進諫不能夠久居其位。皇上正傾心于儒家學說,尊用公孫弘。及至國內事端紛起,下層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網?;噬线@才要分條別律,嚴明法紀,張湯等人也便不斷進奏所審判的要案,以此博取皇上的寵幸。而汲黯常常詆毀儒學?;噬嫌涌粗泄珜O弘、張湯,公孫弘、張湯則深恨汲黯,就連皇上也不喜歡他,想借故殺死他。公孫弘做了丞相,向皇上建議說:“右內史管界內多有達官貴人和皇室宗親居住,很難管理,不是素來有聲望的大臣不能當此重任,請調任汲黯為右內史?!奔橱霎斄藥啄暧覂仁罚沃袕奈磸U弛荒疏過政事。 皇上多次征討匈奴頗有戰(zhàn)功,汲黯的話愈加不被重視。當初汲黯享受九卿待遇時,公孫弘、張湯不過還是一般小吏而已。等到公孫弘、張湯日漸顯貴,和汲黯官位相當時,汲黯又責難詆毀他們。不久公孫弘官至丞相,被封為侯;張湯官至御史大夫;昔日汲黯手下的郡丞、書史也都和汲黯同級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還超過了他。汲黯心窄性躁,不可能沒有一點兒怨言,朝見皇上時,他走上前說道:“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樣,后來的堆在上面?!被噬铣聊徽Z。一會兒汲黯退了下去,皇上說:“一個人確實不可以沒有學識,看汲黯這番話,他是一天比一天過分了?!?/span> 材料二: 汲黯進積薪之言,武帝聽了之后沉默不語,這一定是有所觸動了。不久武帝說:“一個人確實不可以沒有學識,看汲黯這番話,他是一天比一天過分了?!彼抉R遷推究其中的原因,認為汲黯心胸狹隘,不能內心無怨恨,果然他是了解汲黯的內心嗎? 皇上招攬文學之士和崇奉儒學的儒生,說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義,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堯虞舜的政績呢!”皇上沉默不語,心中惱怒,臉一變就罷朝了。群臣中有人責怪汲黯,汲黯說:“天子設置公卿百官這些輔佐之臣,難道是讓他們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迎,將君主陷于違背正道的窘境嗎?何況我已經身居九卿之位,縱然愛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夠辱沒朝廷呢!認為公孫弘等人內懷詭詐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諛主上取得歡心,認為張湯深摳法律條文,巧言加以詆毀,構陷他人有罪,使事實真相不得昭示,并把勝獄作為邀功的資本。有誰真的了解汲黯呢?偏聽偏信,這種做法又與孩童之見有什么不同呢?淮南王謀反,只忌憚汲黯的直言進諫,堅守節(jié)操,為正義而死,很難用不正當的事情誘惑他。像汲黯這樣的人,雖然別人說他沒有學識,但我卻認為他已經學會了。 武帝身為太子的時候本已經忌憚汲黯的嚴厲。即位之后不久大將軍衛(wèi)青擔任侍中,武帝在廁所接待他。丞相公孫弘進見,有時武帝帽子都不帶。等到汲黯去進見的時候,武帝不帶上帽子不接見。漢武帝曾經正坐在陳列兵器的帳中,當時沒戴帽子,汲黯前來奏事,武帝躲入后帳,派人傳話,批準汲黯所奏之事。汲黯擔任中大夫,由于屢次向皇上直言諫凈,他仍不得久留宮內,離京任(貶為)東海太守。東海郡治理政治修明。漢武帝聽到了,召(汲黯入朝),擔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