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淮表記》 全稱《司隸校尉楊淮表記》,東漢隸書摩崖石刻,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碑文7行,行25、26字不等,共計173字。該碑書法奇逸古雅,與《石門頌》相近。原鐫刻在陜西褒城石門西壁,后遷入漢中市博物館。 此碑最大的書法特色就是古奇縱逸,疏蕩天成,其字樸拙真率,巧奪天工,觀之則生迥出塵寰,飄然物外之感。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石云:'潤澤如玉,出于'石門頌',而又與石經(jīng)《論語》近,但疏蕩過之。' 《楊淮表記》摩崖鐫刻于東漢靈帝熹平二年。通高274厘米。寬上下不等,上寬73厘米,下寬52厘米。書體為隸書。共7行。行字不等。少至15字多至26字。字徑5~7厘米。因鐫刻于古石門洞內,故自上而下不平直,側看有明顯弧度。7行文字中第4行是中心行,也是唯一的直行。一、二、三行上部,字皆略向右傾,五、六、七行上部,字皆略向左傾。使通篇文字的上半部看上去呈一扇形,至中部時,向左右傾斜的諸行開始逐漸往中心行聚攏,至下部,七行合攏得更緊密,字也隨之越來越小。遠看通塊摩崖文字,形同楔子,上寬下窄,如高山瀑布陡瀉。 全文共173字。從落款年號看,其比著名的《石門頌》摩崖晚刻25年。是一與楊淮、楊弼同郡的黃門名卞玉,途經(jīng)石門洞時,發(fā)現(xiàn)《石門頌》摩崖所頌之人為楊淮、楊弼二人的祖父楊孟文,念二人與其祖父同德,卻不幸早隕,乃于《石門頌》摩崖北側,撰文追述二人平生歷官,以懷楊氏之德。(撰文與書寫是不一樣的,書寫指將撰好的文字書丹于石面上) 筆者將摩崖的文字內容、布局安排、字體風格、鐫刻時間以及落款中出現(xiàn)常人羞于啟齒的'黃門'二字,與當時的社會具體情況統(tǒng)和在一起分析,認為此摩崖不應列入佚名摩崖,書、刻者應該即撰文者卞玉本人。 故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舉孝廉、尚 書侍郎,上蔡、雒陽令,將軍長史、任城、金城、河東、山陽 太守。御史中丞,三為尚書,尚書令。司隸校尉,將作大 匠,河南尹。伯邳從弟諱弼,字穎伯,舉孝廉,西鄂長。伯 母憂,去官。復舉孝廉,尚書侍郎,遷左丞,冀州 刺史,大醫(yī)令,不邳相。兄(解釋)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 幸早隕。國喪名臣,州里失覆。二君清口,約身自守,俱 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黃門同郡卞玉,字子珪,以熹 平二年二月廿二日謁歸過此,追述勒銘,故財表紀。 釋文: 故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舉孝廉、尚書侍郎,上蔡、雒陽令,將軍長史、任城、金城、河東、山陽太守。御史中丞,三為尚書,尚書令。司隸校尉,將作大匠,河南尹。伯邳從弟諱弼,字穎伯,舉孝廉,西鄂長。伯母憂,去官。復舉孝廉,尚書侍郎,遷左丞,冀州刺史,大醫(yī)令,不邳相。兄(解釋)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幸早隕。國喪名臣,州里失覆。二君清□,約身自守,俱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黃門同郡卞玉,字子珪,以熹平二年二月廿二日謁歸過此,追述勒銘,故財表紀。 |
|
來自: 新用戶2191eWr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