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圓寂之前,文殊菩薩請求佛陀為大家再說一次法。
佛陀聽聞文殊菩薩的請求后,不但不說法,還斥責道:
“我在世間傳道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字。你要我再說一次法,難道我曾經說過法嗎?”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是佛陀對自己傳道的總結,而世人對這句話則非常迷茫。
佛陀自悟道之后,一直致力于傳道、渡人、說法,從未懈怠過。為什么佛陀卻說自己“不但一字未曾說過,也從來沒有說過法呢?”
其實,佛陀圓寂之前的這句話就蘊含佛法。
在佛陀的眼中,未曾說法:
佛陀是修行的覺悟者,已“破二見”,即:人我見、法我見。在覺悟者的眼中,“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是六度修行之根本,六度均有“三輪”。就布施而言,布施的你,受施的我,以及所施之物就是“三輪”。
布施后,“三輪”不存于心,就叫“三輪體空”。比如:你曾經借錢幫助我渡過了難關。覺悟者眼中,沒有“你、我、借錢”的分別,所以他不會因為曾幫助我而自認有恩于我,這件事不會記掛在他的心上,他也不會因為這個事而生起任何高興或不高興。
而凡人則不同,凡人的眼中把“你、我、借錢”之事看得分明,心中放不下諸多分別。則會認為你有恩于我,所以在我面前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優(yōu)越感爆棚。
心中記掛著對我的恩情,時時想著我的報答。當我沒有報答你時,你會因為“我的知恩不圖報”而遷怒于我,心中惱怒,甚至破壞我們之間的情誼。
當我報答了你,而你心中又會認為報答與施恩不匹配而耿耿于懷。總之,自從你的心中住進了“你、我、借錢”等相后,你的心就不再安寧,而處處被其影響,煩惱自然而生。
同理,就說法而言,“三輪體空”就是“沒有說法者、沒有聽眾、也沒有可說的法”。因此,修六度,不執(zhí)著于“人、我、法相”,才能離苦得樂,到得彼岸。
如果執(zhí)著于“人、我、法相”,不管怎么修,最 終也就是“人天福報”的小果,終不能超脫生死、超越三界的。
在達摩與梁武帝的對話中就揭露了這一佛理:
武帝問:“朕繼位以來,營造佛寺,譯寫經書,度人出家無數(shù)、供養(yǎng)僧人無數(shù),你看來我有什么功德呢?”
達摩答:“沒有功德。這些都是人天小果,終有盡頭,就像影子一樣,雖能看見但不實在?!?/p>
佛陀是覺悟者,所以在他眼中,佛陀未曾說法。他說的真相,而凡人認為這不是事實,所以對這句話就迷糊了。
在凡人的眼中,佛陀說法無數(shù):
凡人執(zhí)于“人、我、法相”,有“人我見”、“法我見”。所以在凡人眼中,佛陀說了好多的法,八萬四千法門都說了,還整整說了四十九年。
因此,在凡人的眼中,有八萬四千法門,有“三藏十二部”經書,有佛陀和菩薩、凡人的分別,有正確與錯誤的分別,有高下之分、優(yōu)劣之分、正宗與不正宗之分。
所以,大家還在為“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性”、“什么是修行之法”、“怎么才能成佛”等等而爭論不休。
佛陀怎么說都對,凡夫怎么說都不對:
從佛陀的角度說“未曾說一字”是佛陀眼中的“真相”,是對的。而如果凡人一定認為佛陀有所說法,這就是與真相不符。
佛陀已經覺悟事物的本來面貌,而凡人總是以自己“有了別的概念”來認識世界。所以凡夫總是沉迷于自己的概念世界中而無法自拔。
佛的眼中是真相,而凡夫眼中是假相,以假相來解釋真相,無異于“謗佛”。
反過來,佛陀說“我自悟道以來,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說盡八萬四千法門”,這也是沒錯的,其實這就是佛陀在如實的說自己的生平事跡。
如果凡人站在覺悟者的角度裝腔作勢,說:“佛陀其實未曾說一字,從來沒有說過法?!边@就是“睜眼說瞎話”,置眼前事實于不顧,仍然是錯,這還是在“謗佛”。
關于“佛法”、“說法”在《金剛經》中有很多,比如以下幾句:
“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這其實就是指的說法應“三輪體空”,沒有說法的人、沒有聽眾、沒有可說的法。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p>
這其實就是指,說“佛陀未曾說法”或“有過說法”都是著相了,都是在誹謗佛。佛陀說法,是“以有相說無相”。不是什么也沒有說,也不是在說某一定法。
換句話說,其實就是:佛陀如果什么也不說,眾生則不可知;如果佛陀說了什么,則眾生誤認為說的是,未說的就不是。
其實,佛陀圓寂前的這句話道盡了佛法的一切,也指明了傳道的真相。
“常人學佛、修佛,總是要靠一定方法的,但不能拘泥于某一方法,有法而無定法,能使人覺悟就是佛法、就是正道?!?/p>
“而對于未覺悟者,不要站在覺悟者的立場上裝腔作勢,高談闊論“覺悟者證得的境界”,總是說“不可說”、“不可得”,那些不屬于你。你就安于現(xiàn)下的“俗”就夠了,怎么理解就怎么說,覺得該做的就去做,不要怕不對、不要去裝“雅”,不要人云亦云,否則就是在誹謗佛?!?/p>
在下為佛學愛好者,非覺悟之人,能力有限,以上言說不當之處請海涵、如給您帶來困擾,深表歉意;同時,對您的閱讀表示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