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居者 蕁麻疹又稱過敏性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為局限性風團樣損害,驟然發(fā)生并迅速消退,愈后不留任何痕跡,有劇烈瘙癢及燒灼感。與中醫(yī)文獻“(疒立口)pei癗”類似,如《醫(yī)宗金鑒》記載:“此癥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做癢,次發(fā)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p> ?藥浴療法:? 1、《圣濟總錄》 配方:蒺藜子、茺蔚子、羊桃、蒴(艸翟)diao根苗、蘆漏、苦參各250,鹽120 用法:前藥共打粗末,加水5000毫升,煎煮去渣,飯后溫室淋浴。久浸效果更佳,可隔夜一浴。浴洗后蓋被子取微汗,慎防受風寒 功效:祛風止癢,適用于蕁麻疹 2、《云南中醫(yī)雜志》 配方:蛇床子、食鹽各20,明礬、荊芥各12,花椒6,土茯苓、苦參各30,白鮮皮15 用法:上藥加水2000煎至1000,藥液去渣入盆,加溫水浸洗,毛巾邊擦邊洗,日一次,一劑藥可煎洗2~3次。 功效:祛風止癢,適用于蕁麻疹,癥見周身起風團、劇癢。 3、《幼科條辨》 配方:荊芥30,防風、大青葉、苦參、重樓各15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煮沸,藥液入盆,趁熱熏洗患處,每次15~30分鐘,日1~2次 功效:解毒燥濕,祛風止癢。適用蕁麻疹,風疹。 4、《遼寧中醫(yī)雜志》 配方:地膚子25,白芷、荊芥、百部、防風、川椒、赤芍、透骨草各20,獨活10,艾葉15 用法:上藥加水2000,浸泡30分鐘,文火煮沸5~10分鐘,去渣取汁(留二次使用),入盆外洗全身,每日一劑,早晚各一次。 功效:祛風止癢,用于蕁麻疹。臨床療效顯著。 5、《中醫(yī)雜志》 配方:夜交藤200,蒼耳子、白蒺藜各100,白鮮皮、蛇床子各50,蟬蛻20 用法:上藥加清水5000毫升,煮沸20分鐘,去渣取汁,藥液入盆趁熱熏蒸,待溫用舊毛巾浸藥液外洗患處。藥液下次用需先加熱,每劑3~5次。 功效:祛風通絡止癢,適用急性蕁麻疹。臨床治療熏洗多在2小時全身疹塊消失。 6、《穴位貼藥與熨洗浸療法》 配方:苦參、牛蒡子、防風、荊芥、赤芍、澤蘭、川椒、白鮮皮、鶴虱、生川草烏、皂角各15,丹皮10,大風子20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液,入盆,趁熱熏洗、浸漬患處,每次1~2小時。藥渣再煎,臨睡時再浸洗一次。 功效:活血祛風止癢,適用于癮疹、皮膚瘙癢癥、各種廯病。 7、《新中醫(yī)》 配方:蛇床子、大風子、地膚子、川黃柏各等量 用法:上藥加茶水和淘米時二次泔水,煮沸,去渣取汁。入盆,趁熱先熏后洗。早晚各一次。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止癢。適用于蕁麻疹、濕疹、嬰兒濕疹、過敏性皮炎、夏季皮炎、濕腳氣等癥。 8、《四川中醫(yī)》 配方:蛇床子、明礬、百部、花椒、苦參各等分(9~15) 用法:上藥加水煮沸5~10分鐘,去渣取汁。藥液入盆,先熏后洗,或再坐浴(治外陰瘙癢)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適用于蕁麻疹、女陰瘙癢、痤瘡、銀屑病、濕疹、漆瘡、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帶狀皰疹、蟲咬皮炎等。 ?咸陽謙齋中醫(yī)工作室孫玉強老師臨床應用基礎方 風寒→桂枝麻黃各半湯 風熱→石膏浮萍湯 通治方→消風散 慢性蕁麻疹,皮膚粗糙→四物湯加僵蠶、蟬衣、荊芥、防風、石斛、制首烏 ?趙炳南趙老臨床辯證用方? 風熱→荊防方 風寒→麻黃方 陰血不足→當歸飲子 局部治療: 百部酒外擦;楮桃葉水劑浸浴 單方成藥: 防風通圣丸,浮萍丸,秦艽丸,多皮飲(趙老治療慢性蕁麻疹經(jīng)驗方) 多皮飲:地骨皮10五加皮10桑白皮15干姜皮6大腹皮10白鮮皮15粉丹皮10赤苓皮15冬瓜皮15扁豆皮15川槿皮10 ?法無常法,用藥如兵,活則起疴,死則害人!??!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