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有“出游賞秋、登高遠(yuǎn)眺“的習(xí)俗。 登高自然是為了望遠(yuǎn),或懷念親人,或舒闊胸懷。自古以來登高也是中國人的一種情感寄托。 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span> 出門在外漂泊,最遺憾的莫過于不能與親朋好友共度佳節(jié)。 今天的人們沒了假日,缺了茱萸,只有滿目秋色蒼茫。 其實我們與親人相隔,遠(yuǎn)不止山川河流,還有一去不復(fù)返的歲月流年。 重陽節(jié)剛好也是父親的70歲生日,卻也沒能回去陪伴其左右,所以在這樣的日子里不免有些愁意縈繞心頭。 那種感覺就像是王鼎鈞說的,是一種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 越是熱鬧,越是孤獨,越是尋常,越是刻骨。 同樣的節(jié)日,不同的心情,他有他的其樂融融,我有我的惆悵悠悠。 只能在這個秋日最特殊的日子里,用手機來傳遞幾句溫暖的情話。 重陽節(jié)除了登高之外,必然要賞菊。 雖然屈原說過“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的話,但將菊花與君子緊密聯(lián)系起來的習(xí)慣來自陶淵明。 陶淵明愛菊,有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此句關(guān)鍵詞恰是“悠然”二字。 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yuǎn)。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那是一種遠(yuǎn)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rèn)的價值尺度,質(zhì)樸寡欲的生活方式。 賞菊當(dāng)然可以東籬看菊,但實在沒有條件,也可以飲酒思菊,更可以讀畫品菊。 唐寅有幅畫《東籬賞菊圖》,描述了陶淵明賞菊的場景。 此圖筆墨明爽透亮、干凈利索,山高水長之思躍然紙上,更以聳峙峰巒、郁郁青松展現(xiàn)了陶淵明高潔自樂的品質(zhì)。 唐寅題詩曰:“滿地風(fēng)霜菊綻金,醉來還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悠意,千載無人會此心。” 署款:唐寅 清乾隆帝御題和詩云:坐石高談利斷金,菊擎露盞澗調(diào)琴。重臺莫認(rèn)陶彭澤,詩畫同斯別裁心。 唐寅《東籬賞菊圖》(局部) 清晨公園的晨練,一個“不必在遠(yuǎn)的會心之處”。 我都會被公園里成百上千的花朵所治愈,驚艷于原來生命的綻放可以做到如此心無旁騖而不計功利。 它們是真正得乾元之氣,以美利天下而不言所利之物。 秋天是最好賞落葉的季節(jié),在繽紛的落葉之間,呆呆的坐著,對眼前的空白也不會感到枯寂,而是安然。 而后,又拾得落葉幾許,刷幾筆字,夾在書中,也是一種樂趣。 莊子說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人到了一定年紀(jì),容易說自己沒用了,以至于頹廢喪氣,這不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小,恰恰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大。 若果真能體會人生處處皆是勝景、時時皆有所成,安心生活,享受人生,生老病死皆不過是人生不同的經(jīng)歷而已。 其實無論是身為帝王,還是士大夫,亦或是平凡如我,都能從日常的生活中悟得生命的意義。 只要遠(yuǎn)離塵世的爭鋒和欲望的濁流,便能與真正的世界一無隔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