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平凡卻偉大的母親,她在封建時期獨自一人,不懼艱辛,培育出四位中央委員。 盡管未加入共產黨,卻以無比堅定的信念支持革命事業(yè)。 作為“瀟湘女杰”中的佼佼者,她的母愛與奮斗精神永遠值得崇高敬仰。 她的一生到底是以怎樣的心態(tài),與命運斗爭? 由她培養(yǎng)出來的4位中央委員又是誰呢? 時代所困被迫嫁人 葛健豪,原名葛蘭英,生于1865年的湖南雙峰縣一個望族之家。她的家族與曾國藩、王國維的家族齊名,地位顯赫。父親在曾國藩麾下當過湘軍的將領,可見門第不菲。 葛蘭英從小聰慧過人,5歲能背誦四書五經(jīng),比她那些兄弟更早見才見學。她想像兄弟一樣進學堂讀書,起初遭到母親反對,母親認為女孩子應該留在家里學女紅,不需要多讀書識字。葛蘭英堅持己見,終于說動了母親,得以進學堂跟哥哥一起讀書。 在學堂里,葛蘭英接觸到了許多新思想,對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有了全新的認識。她夢想著嫁給一個志趣相投的人,過上幸福的生活。沒想到16歲那年,她的夢想被迫落空,只能聽從父母之命,嫁給一個素未謀面、毫無感情基礎的陌生人。 婚后她才發(fā)現(xiàn),丈夫蔡蓉峰是一個典型的紈绔子弟。他不務正業(yè),整日吃喝玩樂,沾花惹草。葛蘭英勸導他改邪歸正,但蔡蓉峰不僅不聽,還要她“守婦道”,當一個三從四德的妻子,不要過問男人的事。葛蘭英對丈夫的所作所為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就像籠中鳥,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后來蔡蓉峰去了上海謀職,葛蘭英也跟著去了。誰知蔡蓉峰上海后更不收斂,整日泡在煙花之地,沉迷鴉片,頻繁去歌舞院找樂子。葛蘭英對他徹底絕望,覺得這個男人完全不可救藥。她終于忍無可忍,離開上?;氐嚼霞?,決定自己撫養(yǎng)孩子,不再受這種隔世般的婚姻之苦。 改變兒女命運的執(zhí)著母親 葛蘭英性格獨立,有自己的主見,她不甘只是一味地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1907年的一天,葛蘭英有幸結識了當時正在籌集革命經(jīng)費的革命先驅秋瑾。秋瑾豪爽的個性和報國的熱忱,深深地打動了葛蘭英。 葛蘭英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女性的角色。1908年,在大女兒蔡慶熙結婚后不久,葛蘭英便攜帶著其他孩子回到了湖南老家。丈夫蔡蓉峰已將家里僅有的家產全部揮霍一空,生活窘迫。 更令葛蘭英痛心的是,蔡蓉峰還想著要賣掉自己的女兒來換取錢財。為了孩子們的前程,葛蘭英毅然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嫁妝變賣,將所得全部交給兒子蔡和森,資助他到長沙求學。 1911年,為了阻止蔡蓉峰將小女兒賣給一位地主做小妾,葛蘭英再次憑借自己的毅力,聯(lián)系上親戚,將女兒接到長沙讀書,逃過這場絕境。 葛蘭英不僅十分重視兒子的教育,也極為關心女兒的命運。在那個女子地位低下的年代,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要按照“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來教育女兒,將她們打理成合格的“賢妻良母”。 但葛蘭英堅決反對當時的纏足陋習,她任由女兒們敞開雙腳奔跑玩耍,給予她們與男孩子一樣的學習機會。 1916年,為了給女兒們爭取受教育的權利,葛蘭英帶著兩個女兒來到長沙,進入女子教員養(yǎng)成所學習。盡管生活仍舊窘迫,但葛蘭英從未放棄過給予女兒知識和改變命運的機會。 年過半百,仍一心好學 49歲的葛蘭英來到省城女子學校報名,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學業(yè)夢想??墒菍W校的工作人員看到她的年紀大,就嘲笑她“都當奶奶了還出來裝嫩,真是搞笑”。葛蘭英聽了這番羞辱,心中盈滿了憤怒。她立刻決定寫一紙訴狀,告到縣衙門去。 她在訴狀中傾注了所有的情緒,描述了學校的不公待遇。她還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葛健豪”,代表她有一顆想要改造社會的心。她希望縣官能夠體諒她的艱辛,實現(xiàn)她的求學夢想。 果然,縣官一看完這篇文章,就被葛健豪的決心和毅力打動了。他批示“奇志可嘉”,同意破例錄取葛健華入學。 獲得入學機會的葛健豪,在學校里刻苦用功,日夜鉆研課本。以往她生活在封建環(huán)境里,思想受局限不小。但現(xiàn)在她敢于打破陳規(guī),積極參加音樂、體育等課外活動,成為教所的一名模范生和先鋒人物。 葛健華樂于助人的個性也讓她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她給大家?guī)砹苏芰颗c鼓舞。 葛健豪的兒子蔡和森正是湖南一師的學生,他的同窗好友還有一位叫毛澤東的青年。兩人經(jīng)常向葛健華談起時下社會的種種不公,以及自己要改革中國的雄心壯志。 幾年后蔡和森告訴母親,省城有一所女子學校正在招收學員,而且不設年齡限制。葛健豪再次燃起學習的熊熊熱情,立即帶著女兒和外孫女前往報名。 這次沒有人再嘲笑她的年齡大了。她順利通過考試,開啟了全新的求學生活。1915年,葛健豪學業(yè)有成,準備自謀職業(yè)。在經(jīng)歷過種種社會不公平待遇后,她決心創(chuàng)辦一所女子解放學校,為女性爭取平等的受教育權利。 她在許多困難下,終于在永豐鎮(zhèn)創(chuàng)立了一所女子職業(yè)學校,并出任該校校長。她聘請優(yōu)秀教師,開設種種課程,讓更多女孩子走出家門,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但是這所學校觸動了當?shù)毓賳T的利益,不久就被迫停辦了。 葛健豪并未氣餒,幾年后她又有了一個新的機會。1919年,兒子蔡和森邀請她一起去法國留學深造。雖然她已過半百,但還是激動地答應了。在法國期間,她白天學習語言文化,晚上做工賺錢,還幫忙照看女兒的孩子。 她勤奮好學的精神感染了周圍所有中國留學生。1925年,葛健豪終于學成歸國。這次她在長沙創(chuàng)建了一所平民女子學校,專門面向普通百姓女孩開放,教授各種技能和文化知識。這所女校也成了許多革命黨人的活動據(jù)點。 一生奉獻太多,晚年痛失子女 葛健豪一生育有六子,大兒子蔡和森、二兒子蔡麓仙、三兒子蔡林蒸都加入了革命工作。1921年,蔡麓仙在執(zhí)行革命任務時犧牲。1928年,兒媳向警予被捕殺害。1931年,蔡和森在監(jiān)獄中遇害。兒女的犧牲,讓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葛健豪痛不欲生。 為了不讓母親再傷心,家人決定隱瞞蔡和森的死訊。于是,葛健豪從此直到臨終,都還在盼望“忙于革命的兒子能早日平安歸來”。 63歲的葛健豪已經(jīng)心力交瘁,不再參與革命活動,退居家鄉(xiāng)。可即便如此,她還是經(jīng)常寫信給遠在蘇聯(lián)和南洋的親人,囑咐他們要保重身體,專心革命。 臨終前葛健豪還在詢問女兒蔡和森的消息。她說:“我這一生,無法再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勝利,中國一定會強大?!?/strong> 1943年,葛健豪在永豐的家中辭世。毛澤東得知噩耗,親書“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以表哀悼。 一生奉獻,卻未能目睹心愛兒子最后一面,這是葛健豪留下的最大遺憾。她像親生母親一樣,哺育了無數(shù)革命烈士。是她們這些不畏強權的女性,推動了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步伐。 葛健豪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 她作為一個婦女,在舊社會走上革命道路,不僅培育出眾多革命家,還為婦女解放運動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們應銘記她的奉獻與犧牲,并繼續(xù)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