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378條辨: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用量】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解釋】干嘔,吐涎沫,頭痛的,是肝寒犯胃、濁陰上逆所致,主治宜用吳茱萸湯。 在臨床上常見到肝病,如肝炎,肝硬化或者是肝癌的時候,還有胃下垂的時候,都會有惡心,干嘔。干嘔并不是吃壞肚子吐出來,而是胃里面覺得惡心,吃不下東西,這說明胃沒有問題,是別的地方影響到了胃。所以,吳茱萸湯就很好用。 為什么會頭痛,會產生干嘔的原因,有可能是肝腫起來頂?shù)轿福數(shù)轿敢院?,胃的容積變小了,胃的蠕動也變緩了,胃家就變成寒證,胃本來不寒,可能是因為肚臍的問題影響到胃,造成的胃寒,胃氣往上升的時候,就造成了頭痛。吳茱萸湯是很熱的藥,吳茱萸湯治療的頭痛,一定是在印堂這里頭痛,印堂這里就是胃的所在。 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涉及陽明、少陰、厥陰三經的病變。從其方證分析,肝胃虛寒當為病變的根本。既是肝胃虛寒,為何又列入少陰病中?因為少陰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因元陽之氣根于腎,必由肝膽而升,借三焦的通路以疏布周身,溫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而胃為中土,又是心腎水火上下相交的必經之路,如果肝胃虛寒,必然會影響到少陰陽氣的升騰與心腎陰陽的交通和水火的既濟。前面少陰病煩躁欲死,即是中寒為病而影響心腎不交的見證,可見厥陰、陽明二經均與少陰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果嘔酸、嘔苦,都是從胃里面來的,干嘔就代表胃里面沒有東西。為什么嘔?因為肝臟腫太大了,肝橫逆過來了,所以嘔出來的黏液,是肝里面的東西,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是專門治嘔的方,實際上吳茱萸湯是入肝臟的,西醫(yī)的胃下垂就是吳茱萸湯證,這種人大部份都是酒客,酒喝多了,肝受不了了,中醫(yī)看是肝寒,西醫(yī)看是胃下垂。所以西醫(yī)對胃下垂從來是治不好的。 患慢性胃炎病,干嘔之后,又吐一些漿液性的東西,甚而還有頭痛的,都可以用吳茱萸湯。 |
|
來自: 火帝養(yǎng)生_WSH > 《倪海廈傷寒論筆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