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91030閱讀? 23 76 溫膽湯家族的演變 最早的溫膽湯沒有茯苓,出自《集驗方》,為南北朝姚僧垣的經(jīng)驗方,其中生姜為4兩,用量很大,而竹茹用量只有生姜一半,即2兩,再加上半夏、陳皮這些溫燥藥物,使得整體藥性以溫熱為主,故言“溫”膽湯,這是第一階段的演變。 第二階段由溫熱變寒涼,出自《三因方》,為南宋陳無擇經(jīng)驗方,這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溫膽湯,生姜用量大減,由4兩減為5片,再加上滲濕寧心的茯苓,這樣就突出竹茹清熱和胃之力,仍然沿用溫膽湯,其實已變?yōu)榍迥憸?,清膽腑郁熱,此方的病機為膽熱犯胃,即膽腑郁熱上擾胃氣,引起胃氣不降反升;胃氣不降則脾氣不升,脾氣不升則容易聚濕生痰;膽熱炎上,不僅擾胃,而且還會擾心,引起心神不安,此時的治療應該圍繞膽、胃、心三個核心病機,主要偏于膽和胃,竹茹主要針對膽,可清膽和胃;茯苓主要針對心,可健脾滲濕、寧心安神;半夏、生姜、陳皮和枳殼主要針對胃,前二者即小半夏湯,可降逆止嘔,后二者可降氣化痰,用理氣的方式化痰,也是“見痰休治痰”的方法之一。 第三個階段主要加強了心的功能,加入了一些補心氣和補心血的藥物,這就是十味溫膽湯,補心氣加人參,補心血加酸棗仁和熟地,寧心安神加遠志和五味子,此方的病機就是溫膽湯證兼心的氣血不足,膽熱不突出,而心虛比較明顯,依然圍繞膽、胃和心這三個臟器,溫膽湯與十味溫膽湯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胃的癥狀突出,后者心的癥狀明顯。膽熱不突出,故溫膽湯去竹茹;心的癥狀明顯,故加人參、熟地、酸棗仁、遠志和五味子,所以溫膽湯證而見不寐者,十味溫膽湯主之。類似的方證還有導痰湯,即溫膽湯去竹茹加膽南星。 若十味溫膽湯證,痰熱不明顯而心的陰虛明顯,可以去掉溫膽湯,再加上補心陰的藥物,這就是天王補心湯證,宜天王補心湯主之,十味溫膽湯與天王補心湯共有的藥物有人參、茯苓、熟地、酸棗仁、遠志和五味子;如果不是心的陰虛比較明顯,而是心的陽虛比較明顯,同時兼有痰瘀者,可用柏子養(yǎng)心丸主之,心陽虛用肉桂,心氣虛用人參和黃芪,心血虛用當歸,瘀用川芎,痰用半夏,人參、茯苓、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和五味子與天王補心湯相同。 溫膽湯還有其他類型的加減方,如蒿芩溫膽湯、柴芩溫膽湯、黃連溫膽湯、芩連溫膽湯和滌痰湯等。蒿芩溫膽湯即溫膽湯加青蒿、黃芩和碧玉散(滑石、甘草和青黛),柴芩溫膽湯即溫膽湯加柴胡和黃芩,含有簡化版的小柴胡湯;黃連溫膽湯,即溫膽湯加黃連;芩連溫膽湯即溫膽湯加黃芩和黃連;滌痰湯即溫膽湯加人參、膽南星和石菖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