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章給我來個'老三樣’” “老章,今天這肉片炒的 比前幾天來吃時更嫩呀” …… 9月17日,臨近中午,位于赤城路的新大眾飯店就已經(jīng)來了好幾桌客人。 后廚,老板兼主廚章師傅指揮著廚師們煎炒烹炸,掂鍋掌勺。看著忙碌的后廚,記者忍不住感慨大眾飯店的生意真好。“老顧客信任咱,不能給老匾抹黑呀!”章師傅邊忙碌邊說。 “6、70年代時吃的是肚飽,80年代吃的是味道,90年代吃的是品質,今天吃的是健康?!?/strong> 在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的章維安師傅眼里,建國后, “民以食為天”的餐飲變化足以寫上厚厚的一部書。 而從事廚師業(yè)40年的他,對于“吃”更是深有體會,那時的“味道”至今刻骨銘心 “看看現(xiàn)在,想吃啥都能買到,日子過得多舒坦,這在以前過年吃的也沒這么好?!?/strong> 有“稀的”盡量不吃“干的” 1962年出生的章維安師傅出生于老城區(qū)江下街,家中排行老二的他,還有4個兄弟姐妹。那時的每日三餐,一家人總是讓著吃,生怕自己吃多了,旁人吃不飽。 “家家都揭不開鍋,只要能吃的大家都會吃?!?/strong>談起“吃”的過去,章師傅感慨萬千,據(jù)他回憶,當時每家每戶都會腌制咸菜,只有逢年過節(jié)餐桌上才會稍微豐富一點。那個時代的符號很相似,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的菜肴是相似的,每個人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吃飽是人們的普遍愿望。 (來源網(wǎng)絡) 為了節(jié)省糧食,那時老百姓能吃“稀的”就盡量不吃“干的”。紅薯、南瓜一度成為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糧食。 城里的老百姓好點的除了稀飯,還有玉米、番薯做成麥糕代替主食裹肚。而鄉(xiāng)下好些村落老百姓只能吃野菜,喝米湯。 “在那個物資缺乏的時代,人們常常只有一個感受就是——餓!鄰里見面一開口就問:'吃了嗎?’吃飽是當時的第一需要?!?/p> 章師傅告訴記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國民經(jīng)濟困難時期,原本就短缺的物資更加匱乏。 一日三餐系“票”上 糧票、油票、肉票…… 在當時的孩子眼里 那些紙票“全都能吃” 章師傅說從他記事起,每逢年關或節(jié)假日前夕,幾個商品供應點就會簇擁著大量憑票購物的人們,嘈雜的購物長隊在當時是一大風景。 1979年6月,因為父母是雙職工,可以享受工作分配福利的章維安師傅在飲食服務公司和大眾飯店之間選擇到飯店當廚師。當時包括大眾飯店在內的臨海飯店、老車站飯店三家國營飯店,早在60年代就開始成立。 當時才17歲的他選擇去大眾飯店工作的原因很簡單——能吃飽。 “下館子請吃肉”成時尚 “改革開放后,'大鍋飯’被廢除,老百姓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边M入八十年代中期,全國的糧油、副食品等開始敞開供應,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票證都被逐出歷史舞臺,成為老百姓的收藏之物。 “現(xiàn)在,大家購買肉制品的時候,總喜歡買精瘦肉?!?/strong>章師傅告訴記者,在那時,人們更愿意購買肥瘦搭配的豬肉,小心地把肥肉切下煉制成“葷油”。甚至有人專揀肥膘買,把肥膘煉成豬油進行存儲,而煉油剩下的油渣,無論是燒青菜或下面條時,加上一點點,口味鮮美無比。 “那時來飯店吃飯的食客都是點各類肉,偶有點一盤香菇青菜也是極為少數(shù)。” 章師傅告訴記者,對于餓怕了的老百姓而言,80年代,請吃肉這是最誠意的請客方式。 雖然到飯店請客吃飯的然還不多,但平時老百姓的餐桌上,逢年過節(jié)才有的紅燒肉、雞鴨魚等也在一日三餐中漸漸增多,隔三差五都會打個'牙祭’。大家都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我可以吃飽了。 餐飲行業(yè)應運而生 到了90年代, 隨著收入提高和生活觀念轉變, 老百姓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能吃飽飯, 大家開始邁出家門、步入飯店, 小飯店、小酒館等多種餐飲行業(yè)應運而生。 “ 老百姓逐漸講究吃出面子,吃出味道,街上火鍋店也開始興起。餐桌肉類開始'失寵’,各色海鮮成為市民的熱門菜 ”章維安說,不僅吃得飽還要吃得好,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標準”。 人在家中坐,美食送上門 “發(fā)展到現(xiàn)在, 人們在飲食上越來越講究, 不僅要新鮮,而且要有機?!?/strong> 章師傅對記者感慨道,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他在女兒的幫助下也學會了網(wǎng)購,去外地旅游也開始學著用手機尋找餐廳、點餐點外賣。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記憶。 “現(xiàn)在大街小巷各種檔次的飯館、餐廳隨處可見,不過老百姓更加追求的是吃得更健康。”章師傅笑著對記者說,那些好多年不吃的粗糧、苦菜現(xiàn)在又都重回餐桌了。 70年時光旅程,在章師傅的家常絮叨之中,記者似看到了幾個時代餐桌從溫飽到吃飽,再到吃好,再吃健康的變化,讓記者也似置身其中般經(jīng)歷了由貧困、開放到包容的時代變化。 如今,無論城市居民,還是鄉(xiāng)間村民,平淡的一日三餐都能品味出——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富足…… 記者:李萍娟 編輯:郭碧媛 監(jiān)制:牟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