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5年,西貢陷落(南越)/解放(北越)。南越軍隊中一個負責情報工作的上尉,跟隨上級將軍逃到了美國。上尉的生父是一位法國神父,母親是越南女子,他曾經(jīng)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還接受過CIA的專業(yè)訓練。逃來美國之后,上尉獲得了給一部好萊塢越戰(zhàn)題材電影當顧問的工作。 在影片即將完工之時,美國導演把劇組人員叫到一起,說:“人們會忘記這場戰(zhàn)爭;關(guān)于這場戰(zhàn)爭,教科書里只有只言片語;學生們甚至懶得去了解這場戰(zhàn)爭;幸存者不復在人世,尸體化作了塵土,對他們的回憶少之又少,對他們的情感歸于冷寂,但很長時間里,這件藝術(shù)品仍將光芒四射。它不僅反映了這場戰(zhàn)爭,本身就等同于這場戰(zhàn)爭。”(207頁) 上尉覺得導演胡說八道。在他看來,那完全就是一部徹底丑化越南人的電影,不僅北越軍人被描繪成野獸,南越村莊里的普通人也都是瘦弱、無能的刻板印象,最后只能依賴美國人的拯救。而正是美國人把越南的村莊夷為平地。胡說八道中有一點沒錯:“藝術(shù)最終要比戰(zhàn)爭存活更長,夜息日動的自然界車輪會將千百萬將士尸骨碾為塵土,而藝術(shù)作品赫然長存?!保?08頁) 但這對越南人來說于事無補。因為在戰(zhàn)爭抹去上尉同胞們生命的同時,藝術(shù)、宣傳和文化系統(tǒng),又在徹底抹去正常的越南人形象,抹去越南(跟美國人無關(guān))的一切。 這是越南裔美籍作家阮清越的小說《同情者》中的一段內(nèi)容。阮清越自己1971年生于邦美蜀,4歲那年隨父母逃難至美國。 ![]() 二、 我因為對越南歷史感興趣買的這本書。在看之前,除了越南裔作家寫的跟越南有關(guān)的小說這個信息,完全不知道具體是講什么的。翻開之后,看到開頭說:“我是個間諜,是個臥底,是個'內(nèi)鬼’,是個雙面人。”于是猜測,這或許是一本間諜小說。逐步看下去,越看越沉迷,很快就沒有去定義概括的念頭了??赐暄诰恚@嘆這是一本精彩絕倫的偉大小說。 某種意義上,這確實是一本間諜小說。小說的主人公,用第一人稱敘述的“上尉”,生來就有“雙重身份”,是個從小被身邊人鄙夷的“雜種”。作為生父的法國神父賦予了他西方血統(tǒng),但對于神父來說,兒子是其生命中的一個錯誤,所以棄如敝履。只有善良、隱忍的越南母親含辛茹苦撫養(yǎng)上尉長大。對生父,及其連帶的宗教和西方背景的憎恨,是上尉參與革命的重要成因。畢竟革命,總是起于私人的痛苦。 上尉的第二個“雙面”,自然是南北越分隔在他身上的體現(xiàn)。他青年時代就參與了北越的革命,誓要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世界。又臥底到南越軍隊中,接受了美國人在情報和“間諜”工作方面的特訓。 還有一個,就是作為移民,或者難民,來到美國,東西方文化身份的沖突。跟他的很多同胞不同,上尉因為自身經(jīng)歷的關(guān)系,更加熟諳美國文化,也更能融入美國環(huán)境。但最終,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在哪兒都格格不入。 所以我說,某種意義上這確實是一本間諜小說。更加準確地說,這部作品,在根本上是間諜小說。因為間諜文學最根本最核心的精神內(nèi)核,就是身份的矛盾和疏離。一個人抱持信仰進入間諜工作,總是在過程中產(chǎn)生疑惑和矛盾,最后撞見某種荒誕和虛無。沒有這樣的精神沖突,就只能是地攤讀物。 《同情者》把如此多的矛盾沖突放到一個人身上,讓其撕裂,也讓其有更廣泛的對各方人物的“同情”。而這個人物身上,又凝聚了大量的越南近現(xiàn)代歷史符號(法國殖民、南北越、越戰(zhàn)、越南船民),讓小說成了整個越南撕裂、沖突和共情的標本。 三、 但是在具體敘述上,《同情者》卻幾乎沒有間諜小說作為類型文學的傳奇情節(jié)套路。所以這書在常規(guī)的判斷標準中,跟我們通常說的“間諜小說”,沒有太多的關(guān)系。 小說從西貢陷落/解放寫起,主要書寫的,是越南人從戰(zhàn)亂到逃亡的眾生相。全書敘述風格沉穩(wěn),主體部分其實是逃到美國的越南人在美國的生活。通過上尉的視角,一群失去家園的人在掙扎求生,尋獲或新或舊的能支撐自己撐下去的熱情。間中聯(lián)動著大量上尉對自身經(jīng)歷的回憶,和對諸多事物的評論。但都統(tǒng)一在完整的小說敘述中。 因此才有了開頭提及的關(guān)于電影的段落。關(guān)于越戰(zhàn)電影的情節(jié)是我看完全書最喜歡的地方之一。阮清越為了寫作這幾個章節(jié),閱讀了大量跟《現(xiàn)代啟示錄》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有關(guān)的材料,不知道具體從中提取、演義了哪些信息。那幾章讓真切的南越人故事,帶上了一些虛幻感。除了字里行間對掌握歷史敘述話語權(quán)的傲慢美國人的批判,電影場景跟真實越南情況和上尉自身經(jīng)歷的對比,也構(gòu)筑了一種鏡像式的殘酷審美。 客觀說,小說多少還是有一些間諜小說中的常見套路的。比如通過編碼對照書頁上的字組合語句。但那些都是不太重要的外殼,落腳點還是離亂中的生活洪流。阮清越滿懷感情地寫了越南的飲食、穿著、音樂。所有的細節(jié)描述,都是對消逝生活歷史的一次銘刻。我特別喜歡看這些散文化的段落。如果進入不了其中飽含的情感,那這本小說讀下來,還是會像有些讀者評論的那樣,前面看著有些“散”。我自己反而是對那些情節(jié)性過強的小說經(jīng)??床幌氯?,覺得無聊。(參見《故事的墮落》) 四、 那些覺得前面有些“散”的讀者,會特別喜歡最后幾章。因為到了那里,情節(jié)上有了一個特別巨大的反轉(zhuǎn),一下子提高了小說的刺激性。到這里讀者才發(fā)現(xiàn),原來敘述者上尉一直在自述的這個文本,是一份政治上的回顧檢討書。 對小說這個過于形式化的處理,我有兩個相反的看法。不好的一點,是有點破壞全書的敘述節(jié)奏和氛圍的統(tǒng)一。盡管最后幾章涉及的主題和闡述極為博大深刻、精彩絕倫,但就像雕像中一雙過于華美的手,羅丹因為所有人只贊美雙手,破壞了統(tǒng)一,拿錘子敲掉了。好的一點是確實讓全書進入了一個更高、更復雜的層次。 前文說到泛化的“文學”和“政治”概念。我們清楚,政治性的回顧檢討文本,需要革命的語言和格式,需要統(tǒng)一的引用來源和情感表達模板。正如上尉被“政委”教育告知的——這一段,我懷疑有幾個西方讀者能看得懂。而現(xiàn)代小說式的敘述語言,必然是對各種幽暗角落充滿洞察和共情的,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敘述方式。阮清越用這樣一個明著在書中說出來的主題來建構(gòu)小說的尾聲,顯然是借此進一步突出文學語言和敘述相對于政治區(qū)隔話語的“同情者”(而非“革命者”)性質(zhì)。 于是到了最后,在這個不可能現(xiàn)實真實,絕對虛構(gòu)的場景中,小說明確切近了“同情者”的題眼:主人公上尉,是個間諜,是個臥底,是個雙面人,也是真正的“同情者”?!拔抑皇且粋€能從兩邊看問題的人。這沒什么了不起,可它或許是我唯一擁有的才華。”(開篇)他同情東方,也同情西方;同情北越革命,也同情南越抵抗;同情越南,甚至同情/理解美國。 越南歷史涉及的政治、軍事、地緣,自然一言難盡。在本書的后記,《我們的越戰(zhàn)永遠不會結(jié)束》一文中,阮清越回到政治領(lǐng)域,指控了美國軍事工業(yè)體系對世界的戕害。阮清越說:“讓公眾知道這些戰(zhàn)爭故事,或者,讓公眾知道,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這些表面上是各個家庭的故事,究其實質(zhì),都是戰(zhàn)爭故事,這是制止軍事工業(yè)體系無序瘋狂的一個重要手段。” 對此我完全持懷疑態(tài)度,“文學性”故事對于制止“政治性”軍事,不要說重要手段,次次要手段都談不上。以“同情者”為使命的小說和文學,有其應有的位置。至少對于我來說,此前只看過美國人的越戰(zhàn)電影,通過《同情者》這本極為出色的小說,第一次看見了越南人的越戰(zhàn)。 P.S. 1,在許鞍華導演的《投奔怒海》中,那個留法歸來,喝洋酒的革命干部,說過一句跟《同情者》中的人物一模一樣的話:國家的革命成功了,我自己的革命卻失敗了。 2,看完《同情者》之后,迫不及待買了阮清越的另一本著作《難民》。還沒看,據(jù)說都是中短篇,繼續(xù)書寫南越移民在美國的生活。 3,有次跟一個主要在美國的朋友聚,他說有次在美國看到越南人集會,發(fā)現(xiàn)那個旗子不是現(xiàn)在的越南國旗,回家一查,原來是當年南越的旗幟。 |
|
來自: 昵稱2874805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