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優(yōu)躺是指演員葛優(yōu)在1993年播出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里第17、18集的造型,在前幾年葛優(yōu)躺一度成為人們口中的最熱詞語,用來形容自己現(xiàn)在“頹廢”的狀態(tài)。2017年7月,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在北京發(fā)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葛優(yōu)躺入選2016年度10大網(wǎng)絡用語。其實在葛優(yōu)出演《我愛我家》之前就已經(jīng)演過一部情景喜劇,也就是國產(chǎn)系列喜劇的鼻祖《編輯部的故事》。 這部上映之初被人抨擊浮夸、沒深度、嘴貧的《編輯部的故事》卻在30年后精準的命中了現(xiàn)在人的生活。 編輯部的誕生 《編輯部的故事》誕生之初是上世紀80年代,電視機逐漸進入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家庭之中,國內(nèi)的文化市場涌現(xiàn)出一批現(xiàn)象級國產(chǎn)電視劇,然而中國的影視行業(yè)似乎永遠也走不出一個怪圈,就如同現(xiàn)在影視劇被各種偶像劇以及小說改編劇占領一樣,80年代的電視劇主要都局限于古典名著的改編或者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好不容易才火了一部名叫《渴望》的現(xiàn)代題材電視劇結果還是家庭倫理劇。 就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編輯部的故事》誕生了,情景喜劇的出現(xiàn),一掃文化市場上苦大仇深的氛圍,雖然國內(nèi)公認的第1部情景喜劇一直是《我愛我家》,不過《編輯部的故事》很明顯已經(jīng)有了情景喜劇的雛形。雖然故事主角依舊是當時流行的知識分子,不過和其他劇種不同的是《編輯部的故事》以一種更輕盈的調(diào)侃姿態(tài)講述了知識分子們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把小市民家長里短的瑣碎小事和知識分子的生活結合起來,讓劇中的場景既不脫離于人們的生活,又不會顯得過于日常,是對當時轉(zhuǎn)型期大時代下中國社會辛辣又不缺溫度的人間觀察。 說到《編輯部的故事》的誕生其實還頗有一番波折,當時海馬影視創(chuàng)作中心的幾個成員被請到北京友誼賓館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他們只有5天的創(chuàng)作時間。時間緊任務重,幾人一商量干脆就寫他們最熟悉的文化工作者,《編輯部的故事》就這樣誕生。 然而原本寫好劇本后修修改改好幾輪才正式立項的《編輯部的故事》劇本卻在開拍之前丟了。當時所有參與的編劇當時都有其他任務正在處理根本倒不出時間重寫劇本。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名叫馮小剛的美工師傅挺身而出,說愿意幫助王朔把劇本重新寫出來。馮小剛雖然出生大院,不過由于家庭變故對市民階層的人心百態(tài)有更深的體悟,馮小剛加入之后原劇本中王朔意味的辛辣態(tài)度得以緩和,最終在兩人化學作用般的奇跡反應之下一部25級的幽默之中帶著對人間百態(tài)的溫情和理解的《編輯部的故事》誕生了。 九十年代的人生百態(tài) 《編輯部的故事》是從一部面臨倒閉危機的雜志開始的,心灰意冷的主編老陳決定放棄因為內(nèi)容乏味而成為滯銷刊物的《人間指南》,已經(jīng)下定決心辭職退休的老陳臨走前說誰能讓雜志重新煥發(fā)活力誰就可以成為新一任主編。一席話讓本來做好了另謀生路的幾個編輯全都來了精神,如何重新把雜志編好,讓《人間指南》再次回到大家手中成了幾個編輯思考的主要問題。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strong>這是中聯(lián)編輯余德利的人生信條,所以他最先想到的挽救方法就是拉廣告,只要有了廣告投資就能提高稿費,有了高昂的稿費,還愁找不到名家寫稿嗎?然而這種想法很快就遭到了編輯牛大姐的反對,牛大姐是馬列主義的堅實擁護者,她覺得雜志出了問題應該從編輯自身上找原因,辦不好雜志就是缺乏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心。老編輯劉書友在退休之前也想發(fā)揮一下余熱當一陣主編,但他又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于是就在下班后開始和老主編老陳套近乎,追憶往昔。最后兩個年輕的小編輯戈玲和東寶則樂于接受新事物,兩人一起對暢銷刊物進行研究,提出應該對人間指南的欄目進行調(diào)整。 一個編輯部中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每個人都是現(xiàn)實人群的一種映射,哪怕是30年后的今天人們也能從這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編輯們探索如何讓雜志復活的過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發(fā)生了不少荒唐又搞笑的事,可勾勒的卻是八九十年代一派光怪陸離的真實風景。從小保姆進城到高倉健迷倒萬千少女、瓊瑤熱、迪斯科還有流行一時的登報相親交友,《編輯部的故事》用輕松調(diào)侃的方式記錄了轉(zhuǎn)型期中國的種種現(xiàn)狀。新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人們感到無比迷茫甚至驚恐不安,可每每卻都在歡聲笑語中化解。 人生的路怎么就這么難走 1980年時,中國青年雜志曾經(jīng)發(fā)表過一封來信,這封信的題目是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人生的意義一時間成為全國青年群體討論的重點問題。 90年代社會高速轉(zhuǎn)型發(fā)展使《編輯部的故事》無比貼近現(xiàn)實生活所以瞬間走紅,那么為什么在30年后的今天這部老電視劇又再次在年輕人群體中興起呢?其實絕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當今的年輕人面對四面八方掀起的后浪同樣感到了無比迷茫,《編輯部的故事》中有許多信息量極高的臺詞和至今還在討論的話題直接擊中了這些年輕人的現(xiàn)狀,讓人們感同身受。 張國立老師曾經(jīng)在《編輯部的故事》第16集中客串一個大齡男青年趙永剛,這個被母親托到《人間指南》編輯部找對象的青年人對著李東寶發(fā)的那陣牢騷能讓現(xiàn)在的年輕人直接破防: “好了,遭人嫉妒;差了,叫人瞧不起。忠厚了,人家說你傻;精明了,人家說你奸。冷淡了,大伙說你傲;熱情了,群眾說你浪。有錢是王八蛋,沒錢是窮光蛋。走在前頭挨悶棍,走在后頭全沒份。這哪是活著呀,簡直就是練了一輩子輕功?!?br> 任誰聽了之后,恐怕都會和趙永剛一起感嘆一句“這人生的路怎么就那么難走啊。” 同樣在今天也一直被人們提及的問題還有與身材有關的事,現(xiàn)在不論是男是女都對自己的身材萬般注意減肥、健身都被人們提在嘴邊?!毒庉嫴康墓适隆分幸灿幸晃槐簧聿睦_的人物就是一直由于肥胖而飽受歧視的食堂王師傅。為了幫王師傅減肥編輯部的幾個編輯想盡了各種辦法,可飽受折磨的王師傅在逐一嘗試后反而還胖了半斤,最后發(fā)出了一句振聾發(fā)聵的“我胖我的,與你何干!”的感嘆。 除了這些小事之外《編輯部的故事》對諸如女權和人工智能的問題也毫不避諱。就如同編輯部曾經(jīng)收到過一封感嘆自己妻子管教太嚴的讀者來信,編輯部里的男同志們都對此憤憤不平,余德利還諷刺的說了一聲“婦女解放”。然而政治覺悟很高的牛大姐馬上就表示解放婦女的道路還長得很,根本就不是培養(yǎng)幾個妻管嚴就能解決的。戈玲也嘲諷男性不用動員就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自古以來都一直是男權社會,現(xiàn)在女性剛要平等,男人們就馬上感覺到不平衡了。 如今已經(jīng)成為國產(chǎn)喜劇吉祥物的葛優(yōu)在劇里還有一個記滿了各種金句的小本本,每次讀起都是用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態(tài)度對當時生活中的各種事作出評論,其中有許多甚至今天依然適用。 距離《編輯部的故事》上映已經(jīng)過去30年時間了,現(xiàn)在回看這部劇依舊有人評價這是一部充滿預言的神劇。 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 “我的話已經(jīng)說完,去年說的,今年還適用,恐怕明年也還適用,但我誠懇地希望不至于用到10年20年后?!?br> 如今依舊熱愛著這部劇的許多年輕人,也都無比希望能讓這部“預言劇”早日成為一部平凡的喜劇。 |
|
來自: 老莊走狗 > 《Nutraceut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