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一只烏鴉想要搬家,因為它被小動物孤立了。 鴿子告訴它:“你不改變自己,搬家到哪里,都沒有用。” 然后,烏鴉開始深度思考。 這就是“烏鴉定律”——人生痛苦時,需要改變的,不是別人,是自己。 人老了,難免要和子女相處,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住在子女家。若不想被嫌棄,那就得學一學“烏鴉定律”,并不是離開子女所在的地方,就能生活幸福。 不管看自己,還是看子女,都要揚長避短,讓關系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01 遠離“烏鴉嘴”,生活安靜。 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p> 是的,年紀大的人,社會的閱歷很豐富,對于各種社會亂象,都有遇到,也嘗試了多種處理方式。 在家人相處的時候,老人難免會擺出老資格,什么都說得頭頭是道。 一開始,子女會認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因此很聽話。但是子女走上社會一段時間之后,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對于父母的那一套,就開始懷疑,甚至徹底推翻了。
就拿我的父母來說,他們一輩子生活在偏遠的山區(qū),對于城里的發(fā)展,壓根就沒有概念。 和父母談起城里的房子、車輛的買賣,他們一問三不知。 但是父母呢?對于房子、車子的問題,還是會插嘴。一開口就說:“花二三十萬買一套房,還不如去農村蓋一棟樓?!?/p> 不管如何解釋,城里的房子會增值,農村有房子,但是居住時間會越來越少等。父母就是無法理解。 關于車子,只知道看外觀,還評頭論足。 父母去城里的親戚家做客,開口就說:“這客廳,還不如老家的堂屋?!鳖D時,親戚的臉色,就不太好看了。 在帶娃、教育孩子、選擇學校、收入分配、社交等方面,父母的認知就更跟不上時代了。 只要父母一開口,就會引起各種“不舒服”。 很明顯,父母說得多了,就變成了無休止的“嘮叨”。兒女受不了,兒媳和女婿就更受不了。因此,一家人開始吵鬧。 父母作為老人,應該學會閉嘴,保持安靜,多觀察時代的發(fā)展,兒女的人生。非得要開口,就多點贊,主動去認同兒女的做法;發(fā)現身邊人的閃光點,開口就是肯定的語氣。 古人云:“是非皆因多開口?!奔依锛彝猓家涀∵@句忠告。 02 別看“烏鴉毛”,看人優(yōu)點。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故事。 一只烏鴉想要做鳥王,就到河邊梳洗了一番,找到一些美麗的羽毛,插在身上,并用膠水沾牢。 宙斯看到烏鴉,非常養(yǎng)眼,就說:“我立你為鳥王。” 鳥兒們聽了,一擁而上,把烏鴉身上沾的羽毛都拔掉了。 原來,借助別人的東西,可以創(chuàng)造美的假象,但終究要被剝離,原形畢露。 老人和子女、孫輩相處的時候,往往會盯著人家的外表看,而不深層次思考和分析,因此看到什么,都不順眼。 畢竟,晚輩不會按照老人的安排去生活,看不慣的地方,比比皆是。 我的表舅,進城幫忙帶娃。 孫子考試拿了八十分。表舅一看試卷,馬上就說:“看看,八加八都算錯了,還有什么搞頭啊。這不是讀書的材料?!?/p> 為什么八十分的成績,看不到,卻看到二十分的錯呢?這是“暈輪效應”的真實體現,人們習慣看某個焦點,從而忽視其他的地方。 當表舅看到鄰居小毛拿了九十二分,隨口就說:“人家的孩子,多聽話,多厲害。我家孫子,算是廢掉了?!?/p> 烏鴉的毛是黑的,看起來很不舒服,可是老人為什么要一直盯著看呢?看看烏鴉的眼睛,烏鴉的智慧,或者不看烏鴉,行不行呢? 《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小瓶里的水不多,烏鴉能通過往瓶子里丟石頭,喝到了水。這就是可取之處,勝過烏鴉本身的羽毛。 老人,要多看兒女、孫輩的優(yōu)點,不要總是“兩眼一抹黑”。比方說,兒子會打工,女兒去掃大街,勤勞的汗水,就是最美的,不要和土豪去對比。 03 帶著“烏鴉心”,學會感恩。
烏鴉把孩子養(yǎng)大了,孩子也會感恩。 老人養(yǎng)大了子女,子女讓老人到自己家住,平時也會問候,多一些這樣的感悟,家人關系就會得到徹底的改善。 很多老人,在兒女孝順的時候,覺得理所當然;在兒女稍微做得不好的時候,就怨氣沖天。 也有一些老人,分明不缺錢,但是逢年過節(jié),兒女不給紅包,就耿耿于懷。 還有一些老人,子女買了衣服褲子,還嫌棄款式不好,或者舍不得穿,一直鎖起來。久而久之,子女的感恩行為,也被鎖起來了。
老人身體好的時候,幫忙帶孫子,做點家務;老人走不動了,子孫多照顧。 老人得到子孫的關照,就多說一些好話,少一些丑話,讓子女的行為,得到認可。 想一想,因為烏鴉母親哺育了小烏鴉,因此換來了感恩;若是母親隨便拋棄小烏鴉,從何感恩呢? 04 不出意外的話,天下的老人,都希望子女和自己關系友善。 要改變關系,不是要求子女做什么,而是老人自己主動去改變自己,去做一些有愛,有善意的事情,說一些溫暖鼓勵的話。 老人眼里有春天,子孫就是春天的花朵;老人心中有子孫,老人也會被牽掛。 學透烏鴉定律,揚長避短,有陰影的地方,也會有溫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