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整體呈現(xiàn)一種衰弱的趨勢,“帖學”尤其如此。如果大家梳理一下書法史,就會發(fā)現(xiàn)能稱得上大師的人越來越少。從東晉的“二王”父子、智永、“初唐四家”、顏真卿、柳公權再到“宋四家”、趙孟頫、董其昌,他們就像天空中的恒星,而其他影響力弱一些的,如同銀河中的行星。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當今書壇可還有能與以上眾人一較高低的嗎?答案恐怕是沒有。其實,從“宋四家”以后,書法就開始式微了。之前的朝代,往往群雄并立,大家能一較高低、平分秋色,在書法用筆上也更為豐富多變,而從元代以后,幾乎每個朝代只能出一位媲美古人的宗師。 趙孟頫可以說是兩宋以后,書壇最后的“集大成者”和“帖學”的續(xù)命人。從北宋初年起,顏真卿地位日益提升,“尚意”書風大行其道,“二王”筆法受到了沖擊,且隨著羲獻真跡流失嚴重,能把“魏晉書風”整明白、學透徹的人越來越少了。 南宋開國君主趙構大力主張復古,一度使得“二王”有所復興,但在他去世后,南宋就沒有出現(xiàn)能“挑大梁”的書法家了,雖然有陸游、朱熹、張即之等人,但他們的影響力根本無法與“宋四家”相比。 所以,大家可以想一下趙孟頫的出現(xiàn)如同“及時雨”,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趙孟頫是天才與勤奮并存之人,他出身皇族,七八歲時就已經(jīng)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臨摹得與原作不相上下,之后更是由唐入晉,遍學諸家。趙孟頫時常談到自己“日書萬字而筆不輟”,這份勤勞又可與王獻之、智永相比。 趙孟頫的字將“二王”筆法刪繁就簡,又兼容諸家,其晚年書法真正做到了突破“二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這一卷《行書千字文》,這是趙孟頫去世前一年所寫,他一生把《千字文》寫了上百遍,而這一次則化古出新,堪稱近700年來的第一行書。 此帖用筆細膩精謹,起筆多以尖鋒而入,筆筆中鋒,筆勢收放自如,兼具羲獻用筆特征,如一搨直下、內(nèi)擫處理為羲之,以縱取勢、舒展外拓則取獻之特征,但細看此作又會發(fā)現(xiàn)雖有“二王”有形似之處,但也頗具個性,如筆畫的轉鋒、連帶,靈巧遒媚,這是趙孟頫書法的個性。 趙孟頫這卷《千字文》,將50多年來的筆法熔于一爐,豐富多變,雅正華美,是一件雅俗共賞、不可多得的上佳法帖。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