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的創(chuàng)作生涯,可以分為若干時期,比如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他們的作品就被分為早期、中期、晚期,各個時期相比,會有不小的差別。但是,有些書友會認為早期的作品質量差、水平低,不值一看。這就是一個誤區(qū)了,個人風格的確會越來越成熟,但晚年的筆力卻不一定會勝過青壯年。 上文提到的顏、柳、趙三人,可謂天縱奇才,他們二十多歲時寫得字,就已經是后人一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了。顏真卿、柳公權生活于唐代,當時離東晉不遠,尚能見到不少魏晉時期書法真跡,但到了南宋以后,就越來越少了。 在古人看來,學書如果不上溯魏晉六朝,即使寫得再好也是“野道”,就好比我們今天常說的“江湖體”。隋唐產生了大批學得魏晉“二王”精髓的書家,之后數(shù)量就呈現(xiàn)出遞減趨勢,到了南宋時,“魏晉筆法”逐漸被顏柳書風取代,衰敗不已。 而趙孟頫遏制住了這一頹勢。趙孟頫一生各個年齡段,都以善書著稱,年幼時臨智永《真草千字文》數(shù)千遍,八歲時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境界,震驚鄉(xiāng)鄰。此后更是八體皆能,被譽為“元人冠冕”。史籍記載,趙孟頫“魏晉以來善書者,未嘗不通六書之義,吳興趙公之書冠天下,以其深究六書也”。 在上海博物院,珍藏著一件書法《杜甫秋興詩八首》,它寫于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前后,此時趙孟頫只有28歲,但不論是用筆之精熟、結字布局之精謹,都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讓人嘆為觀止。我們常說“勤能補拙”,但如果缺乏天賦,又很難實現(xiàn)高手到宗師的跨越。 這件書法證明了趙孟頫不僅天賦高,而且沒有浪費,靠著“日書萬字”的勤奮,年紀輕輕就成就斐然。這樣的天賦和勤奮,恐怕也只有“書圣”王羲之可以相比了。在《杜甫秋興詩八首》卷末,趙孟頫寫道:“此詩是吾四十年前所書,今人觀之未必以為吾書也。子昂重題。至治二年正月十七日”。 此作全卷共40行、220余字,單字大小約3.5厘米,以行楷書寫就。趙孟頫此帖取法于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筆法,兼取歐陽詢、李邕、趙構筆意。尖鋒起筆,書寫得沉著飽滿,力道十足。中鋒用筆,墨色飽滿,筆畫提按分明,骨肉停勻,剛健而不失靈動。 結字舒展寬綽、四面開張,端莊大氣,間架外松內緊,疏密搭配得宜,揖讓呼應有序,給人以氣息古雅、華美大氣的享受,配上“詩圣”杜甫的名作,真是相得益彰?!?/span>杜甫秋興詩八首》法度森嚴而不失氣韻生動,是學“趙體”的上佳法帖。 而今,我們將趙孟頫《杜甫秋興詩八首》原作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用市面先進的技術,達到了與真跡相差無二,筆畫、墨色纖毫畢現(xiàn),配以純手工裝裱。特向您推薦,期待您的喜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