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貪嘴的農(nóng)村娃,小時候少有進飯店的機會,所以每次下館子我都會興奮的跟過年一樣。 因為飯店的菜放味精,會比家里的菜好吃很多。 這事兒并不夸張,我們老家農(nóng)村的飯店里,賣的炒餅在裝盤上桌以后才會給撒上一些味精。 目的是讓食客親眼看到,炒餅里是放了味精的。 那個時候的味精,是被追捧的對象,一招解決難得的鮮味。只不過大家日子都比較清貧,舍不得買。 那會兒我還在心里暗暗發(fā)誓過,等長大以后掙了錢,先實現(xiàn)味精自由,想放多少就放多少。 可惜的是,我長大了,味精卻爽約了。 2000初,一個“全新”的增鮮調(diào)味料橫卷大江南北,電視里鋪天蓋地的都是“雞精”的廣告。 然后味精的風評就變得急轉(zhuǎn)直下,“致癌”,“傷胃”,“掉頭發(fā)”等等的標簽都被貼在了身上。 仿佛一夜間,老百姓怕啥,味精就是啥。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精彩的商戰(zhàn)劇。 雞精把味精的名聲毀了,價格也打下來了,然后雞精用味精和5’-呈味核苷酸二鈉一組合,成功的把味精拉下神壇。 也怪他自己,“味精”這個名字起的,就不太考究,用現(xiàn)在流行語言說,一聽到“精”字兒,就充滿的科技與狠活兒似的。 而雞精,就很接地氣也很貼近自然,大家都知道雞肉鮮美,那雞肉的精華,就是鮮味代名詞了。 結(jié)果顯示,雞精的增鮮效果確實比味精要好一些。 而且還是雞肉提煉的天然產(chǎn)品,可惜的是,這都是消費者們的一廂情愿,人家雞精廠家從來沒說過雞精跟雞肉有啥瓜葛。 味精碰上5’-呈味核苷酸二鈉,鮮味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所以雞精在增鮮效果上有了不俗的進步。 增鮮效果提高了30%,價格漲了好幾倍,利潤翻了不知道多少翻。 有心的朋友翻一翻味精執(zhí)行的國標GB/T8967-2007就能發(fā)現(xiàn),其實早就有增鮮味精,原理也是味精加5’-呈味核苷酸二鈉,只不過味精廠家光想著怎么提升釀造工藝,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了,怕是忘了怎么做宣傳,才被人釜底抽薪,一蹶不振了幾十年。 諷刺的是,在“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wù)平臺”上,雞精連個執(zhí)行國標都沒有,只要一個行業(yè)標準,起草單位還只有一家,不說大家也猜到了,自己打球自己當裁判的那種。 作為一個廚子,我曾經(jīng)也發(fā)文批判過味精,還給人安了罪名,屬實是我自己狹隘了。 學廚的初期,我做菜十分依賴味精。隨著廚藝的進步,開始覺得是味精影響了自己菜品的味道,然后就徹底棄用了味精。 等在廚房繼續(xù)沉淀后,廚藝更上一個臺階了,反而又重新審視味精,最后重歸于好了。 也是鑒于我自己與味精的愛恨情仇史,所以想創(chuàng)作一篇文章,給味精說上幾句公道話。 鮮味,在烹飪中是最珍貴的東西,他不像香味通過高溫就能獲得。 大部分食材,多炒一會兒都有香味。 但同時,并不是大部分食材,都有鮮味的。 能提供鮮味的物質(zhì),大概分為三種: 核苷酸,肌苷酸和氨基酸。 氨基酸有21種,呈鮮氨基酸有6種:谷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酪氨酸,呈鮮氨基酸和他們的鈉鹽具有鮮味,這里面的佼佼者是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 尤其是內(nèi)陸地區(qū),物產(chǎn)沒那么豐富,食材也沒那么好吃。 風味倒是有,但鮮味大多數(shù)都缺乏,通過借味兒的技巧能解點燃眉之急。 但也并不是每種食材,每種做法都適合借味兒。 所以味精的出現(xiàn),就成了廚房的一大救星。 味精的獲得其實挺容易的,不用刻意的去加,也能在燉湯炒菜的時候,自己生成一丟丟。 味精的制作過程也不復雜,多糖分解為單糖,加入谷氨酸菌自然發(fā)酵,然后提純,干燥就能得到。 沒多高深的技術(shù),也沒多繁瑣的過程,所以也就沒必要造假。 大米,小麥,玉米都可以作為釀造味精的原材料,不需要任何的添加劑了。 話說回來,自從人類學會用火之后,高溫烹飪下,掌握了香味的控制法則。 再之后的烹飪進步,都是以鮮味的進步為重要因素的。 醬油出現(xiàn)后,開始有了可以直接增鮮的調(diào)味料。 醬油增鮮的主力,其實也是味精谷氨酸鈉,在醬油發(fā)酵過程中同時產(chǎn)生的。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很多海產(chǎn)品不僅自己鮮味足,還可以給菜品整體增鮮。 據(jù)說以前沿海地區(qū)的大廚,會把海腸粉當作調(diào)味料,用來給菜品增鮮。 還發(fā)現(xiàn)像海帶,紫菜這種海菜也都是增鮮的好幫手。 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和提煉味精的時候,就是以海帶為原材料的。 前文說,筆者欠味精一個道歉! 因為有一段時間里,我曾經(jīng)過度使用味精,導致自己的廚藝停滯不前,遲遲無法掌握利用食材本身和烹飪技巧給菜品增鮮的技能。 而我卻認為,這是味精的過錯。 因為他增鮮能力太強大,費老大勁兒,使各種手段增鮮,還不如幾粒味精下鍋效果好。 一個調(diào)味料太好用,就容易讓人產(chǎn)生過度的依賴,從而放棄讓自己繼續(xù)進步的念頭。 當發(fā)現(xiàn)自己長時間原地踏步后,沒有自我反思,反而怪罪調(diào)味料,這樣的邏輯是說不通的。 意識到這一點后,其實我對于鮮味的烹飪和味精的運用,有了新的認識。 味精跟其他調(diào)味料一樣,發(fā)明之初,是為了補充食材所欠缺的味道,以輔佐食材本味為己任的。 很多食材天生就自帶鮮味兒,例如菌菇,鳥苷酸含量豐富。 肉類食材,肌苷酸和蛋白質(zhì)分解后的氨基酸們,都是產(chǎn)鮮大戶。 還有雞蛋,核苷酸和谷氨酸含量都不錯。 當有這些食材在鍋里的時候,咱們都不用過多的擔心鮮味是否不夠。 同時呢,總有一些食材,是缺少鮮味的。 大部分的綠葉菜,根莖菜,還有一些果實類的食材,例如茄子,豆角,冬瓜等等,鮮味含量拿不出手。 還有一些菜品,尤其是湯羹類的,因為含水量大,導致鮮味密度變低。 再有,就是小時候面多菜少,鮮味含量幾乎為零。 以上這些時候,都需要味精的幫忙。 不用多,一點點就夠。其實味精早就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只不過放味精的人貪念太大了。 味精在使用的時候,注意合適的場合,也注意用量。 還有就是得注意保護他,溫度在超過120度后,谷氨酸鈉會變成焦谷氨酸鈉,雖然對人體無害,但他最驕傲的鮮味卻沒了。 所以說,味精跟熱油不對付,別讓味精見油是在保護鮮味。 臨出鍋的時候再放最好,一來保護了鮮味。 二來呢,也是一種選擇:嘗一口,如果鮮味兒夠了,味精咱就不用放了。 這篇文章其實早就想寫了,雖然主角是一位飽受爭議的調(diào)味料,但提筆后,卻像是在寫一位老伙計。 一個有過甜蜜,有過誤會,又重新釋懷的老朋友。 希望讀到文章的朋友,能更全面的了解這個在廚房耕耘又被誤解的調(diào)味大咖吧。 文章總有結(jié)尾,創(chuàng)作還會繼續(xù)。 諸君,且聽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