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地理志》是中國最早以“地理”冠名的著作,為古代歷史地理之杰作。《漢志》中列出的各郡縣、山水,既與今天的政區(qū)和自然地理一脈相承,又帶有鮮明的上古華夏文明烙印,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深度閱讀《漢書·地理志》,對我們理解古代歷史、體悟社會演變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價值。本文將對該書的“瑯邪郡”一節(jié)做出詳細解析: 一、《漢書·地理志》原文瑯邪[yá]郡,秦置。莽曰填夷。屬徐州。戶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萬九千一百。有鐵官。縣五十一: 東武,莽曰祥善。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海曲,有鹽官。贛榆。朱虛,凡山,丹水所出,東北至壽光入海。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有三山、五帝祠。諸,莽曰諸并。梧成。靈門,有高柘山。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淮。姑幕,都尉治?;蛟槐」?。莽曰季睦。虛水,侯國。臨原,侯國。莽曰填夷亭。瑯邪,越王句踐嘗治此,起館臺。有四時祠。祓,侯國。柜,根艾水東入海。莽曰祓同。缾,侯國。邞,膠水東至平度入海。莽曰純德。雩叚,侯國。黔陬,故介國也。云,侯國。計斤,莒子始起此,后徙莒。有鹽官。稻,侯國。皋虞,侯國。莽曰盈廬。平昌。長廣,有萊山萊王祠。奚養(yǎng)澤在西,秦地圖曰劇清池,幽州藪。有鹽官。橫,故山,久臺水所出,東南至東武入淮。莽曰令丘。東莞,術(shù)水南至下邳入泗,過郡三,行七百一十里,青州浸。魏其,侯國。莽曰青泉。昌,有環(huán)山祠。茲鄉(xiāng),侯國。箕,侯國?!队碡暋窞H水北至都昌入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里,兗州浸也。椑,夜頭水南至海。莽曰識命。高廣,侯國。高鄉(xiāng),侯國。柔,侯國。即來,侯國。莽曰盛睦。麗,侯國。武鄉(xiāng),侯國。莽曰順理。伊鄉(xiāng),侯國。新山,侯國。高陽,侯國。昆山,侯國。參封,侯國。折泉,侯國。折泉水北至莫入淮。博石,侯國。房山,侯國。慎鄉(xiāng),侯國。駟望,侯國。莽曰泠鄉(xiāng)。安丘,侯國。莽曰寧鄉(xiāng)。高陵,侯國。莽曰蒲陸。臨安,侯國。莽曰誠信。石山。侯國。 汪遠孫撰《漢書地理志校本》(影印版):“瑯邪郡” 二、瑯邪郡概述瑯邪郡,因境內(nèi)有瑯琊山/瑯琊臺而得名。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曾徙都瑯邪。秦并天下后,初置三十六郡,瑯邪郡就是其中之一。秦時的郡治在瑯琊縣(今青島市黃島區(qū)瑯琊鎮(zhèn)),是當時秦帝國最大的港口。 秦末,從瑯琊郡中分出了膠東郡。漢初,又分出了城陽郡、膠西郡。經(jīng)過這兩次拆分,瑯邪郡僅剩下了濱海十幾個縣的土地。 呂后七年(前181年),曾將瑯邪郡改為王國,封營陵侯劉澤(劉邦的遠房堂兄弟)為瑯邪王。漢文帝元年,劉澤改封燕王,瑯邪國除為郡。文帝十五年后,該郡收歸漢廷(之前屬齊國)。 漢武帝時,削出膠西國的大半領(lǐng)土,除一縣外都并入了瑯邪郡。其后,瑯邪郡又根據(jù)“推恩令”的政策,從周邊的城陽、膠東、甾川、膠西各諸侯王國接收了二十多個王子侯國,轄境不斷擴大。 到西漢末期,瑯邪郡轄有51個縣,其轄境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臨沂市區(qū)以東、海陽、即墨、嶗山、膠州、膠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蓮、贛榆及黃島等地。根據(jù)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tǒng)計,瑯邪郡轄區(qū)共有編戶228960,有人口1079100人。 東漢時,瑯琊郡曾被改為王國,國都設(shè)在開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北),至漢獻帝初平年間(190~193年)被廢除。三國魏、西晉也曾設(shè)有瑯琊國,但其轄境已收縮到西南部今臨沂市周邊的范圍內(nèi)。公元317年建立東晉的司馬睿就曾被封為瑯琊王。 南北朝時,瑯琊郡的轄境更加縮小,北魏之瑯琊郡僅轄有四縣之地。(東晉、南朝齊曾僑置過瑯琊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瑯琊郡各縣屬沂州,大業(yè)三年(607年)改沂州為瑯琊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又改為沂州,天寶元年(742年)復(fù)為瑯琊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沂州。此后宋、金、元、明都設(shè)有沂州,清代升為沂州府,1913年被廢除。 三、瑯邪郡屬縣的情況西漢末的瑯邪郡下轄51個縣: 1.東武縣。因境內(nèi)有東武山而得名。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功臣郭蒙為東武侯,景帝六年(前153年)國除為縣。為瑯邪郡治。治所即今山東省諸城市(在密州街道古城子村)。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諸城縣。 2.不其[fújī]縣。縣因不其山(今稱鐵騎山)而得名。呂后七年(前181年)改封沛侯呂種(其父是呂后之兄呂釋之)為不其侯,八年(前180年)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qū)北(有古不其城遺址)。東漢屬東萊郡。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封伏湛為不其侯,傳八世,建安十九年(214年)國除為縣(系于曹操殺伏皇后事)。三國魏屬城陽郡。西晉及南朝宋為長廣郡治。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fù)置,同年并入即墨縣。 【太一、仙人祠、明堂】《漢書·武帝紀》:太始四年(前93年)“夏四月,幸不其”。漢武帝在不其縣建造了明堂、交門宮及太一、仙人祠,將此地作為一個國家祭祀中心?!疤混簟惫┓钪粮邿o上的神靈“太一”(亦稱“泰一”,也即東皇太一)?!跋扇遂簟庇芯抛?。不其明堂為漢代三座明堂(長安、泰山、不其)之一,建于女姑山(今青島城陽區(qū)有女姑山公園)。 3.海曲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日照市西十里。有鹽官。《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王莽天鳳元年,呂母起義,“自稱將軍,引兵還攻破海曲”。即此地。今有呂母崮,相傳即起義之地。東漢改名西??h。 4.贛榆縣。先秦時已有此地名(或作“贛揄”)。其得名原因有多種說法,或說由弇(yǎn,或曰古讀gai)榆山音變而成,清光緒《贛榆縣志》:“其得名贛榆也,以山?!睆m榆山即今連云港市東北之云臺山?;蛘f由嵎夷古族之名演變而來?;蛘f為古越語“鹽”的音譯(漢贛榆縣又名鹽倉城)。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江蘇省贛榆縣東北三十二里鹽倉城。東漢屬東???。三國魏廢。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fù)置,移治艾不城(今連云港市東云臺山一帶)。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fù)置,八年(625年)又廢。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懷仁縣為贛榆縣。南宋廢。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復(fù)置。1947年改名竹庭縣,1950年復(fù)名贛榆縣,移治青口鎮(zhèn)(今縣址)。 5.朱虛縣。《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載:“《十三州志》云,丹朱游故虛,故云朱虛。”即地因堯子丹朱得名。呂后二年(前186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朱虛侯,文帝二年(前178年)劉章進封城陽王,侯國改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朐縣東南六十里城頭村。東漢屬北海國。西晉屬東莞郡。南朝宋屬平昌郡,移治今臨朐縣東。北齊廢。 【凡山、丹水】凡山,即丹山。在今山東省臨朐縣東三十六里。《史記·封禪書》:“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币煞采綖橥枭街灐!妒酚洝の宓郾炯o》: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丹水,在今山東省壽光市境。有二源:一出昌樂縣南方山,為東丹河;一出臨朐縣東北丹山, 為西丹水。俱東北流徑昌樂縣西北合流,又東北經(jīng)壽光市會堯河,東入濰坊市北境注于白狼河?!端?jīng)·巨洋水注》:朱虛城“東北二十里有丹山”,為丹水所出。“丹水有二源, 各導(dǎo)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也”。 【東泰山、汶水】東泰山,即沂山。在今山東省臨朐縣南九十里。《水經(jīng)》:“汶水出朱虛縣泰山?!贬B道元注:“泰山即東小泰山也。”汶水,今名東汶河。源出山東省臨朐縣南,東北流至安丘縣東北入濰河。 沂山 【三山五帝祠】“三山”不明所指(齊地八神中的“陰主”祀于三山,是今萊州的三山島)。五帝祠是祭祀五方之帝——“青帝太皞、白帝少皞、赤帝神農(nóng)、黑帝顓頊、黃帝軒轅”的地點。 6.諸縣。商代為諸國。《國語·鄭語》:“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春秋時為魯國之諸邑。《春秋·莊公二十九年》:“城諸及防”。杜注: “諸、防皆魯邑?!奔创说?。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三十里。東漢屬瑯邪國。三國魏屬城陽郡。南朝宋屬東莞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并入東武縣。 7.梧成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安丘市西南六十里峿山之北。東漢廢。 8.靈門縣。西漢置縣。治所即今山東省安丘市西南石埠子鎮(zhèn)。東漢廢。 【高柘(zhè)山、壺山、浯(wú)水】高柘山,或作“高?山”。在今山東省安丘市南?!斗捷浖o要》 卷35謂 “今俗呼為高望山”。壺山,在今山東省安丘市西南?!斗捷浖o要》卷35莒州 “高?山”條下:“《志》云,高?山西四十里有壺山,一名巨平山,浯水出此,亦曰浯山。一名臺頭。”浯水,又名浯汶。在今山東省安丘市西南?!端?jīng)·濰水注》:“(浯)水出浯山……東北入濰?!?/span> 9.姑幕縣。西漢置縣,為都尉治。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北四十里。東漢屬瑯邪國。三國魏屬城陽郡。南朝宋廢。北魏永安中復(fù)置。北齊并入東莞縣。 10.虛水侯國。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城陽頃王子劉禹為虛水侯,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國除為縣。具體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11.臨原侯國。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甾川懿王子劉始昌為臨原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朐縣東。東漢廢。 12.瑯邪[yá]縣。瑯邪,又作瑯琊。春秋末為越國都城?!秴窃酱呵铩す篡`伐吳外傳》:勾踐二十五年(前472年)徙都瑯邪。約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始從瑯邪遷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市)。秦置瑯邪縣,為瑯邪郡治。治所在今山東省膠南市(2012年并入青島市黃島區(qū))西南瑯琊鎮(zhèn)(夏河城)。西漢屬瑯邪郡。東漢屬瑯邪國。西晉廢。隋大業(yè)初復(fù)置,唐武德初廢。 注:瑯邪縣是因瑯邪山得名。此山在今瑯琊鎮(zhèn)東南十里,臨黃海,為一形似平臺的小丘,海拔183米。又稱瑯邪臺。《山海經(jīng)》:“瑯邪臺在渤海間,瑯邪之東?!惫弊ⅲ骸敖瘳樞霸诤_叄猩綅鯈i特起,狀如高臺,此即瑯邪臺也?!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二十八年,“南登瑯邪,大樂之,留三月?!鳜樞芭_......”《水經(jīng)·濰水注》:“臺在(瑯邪)城東南十里,孤立特顯,出于眾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濱巨海?!?/span> 瑯琊臺 【四時祠】四時祠是祭祀春、夏、秋、冬四季的地點,是古代歷法的產(chǎn)物。上古堯帝時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主持天象歷法和農(nóng)時,分別在東、西、南、 北四個方位測候四季節(jié)氣。夏商時這一制度漸被荒廢。西周初,齊國的姜太公在瑯琊臺建立了一并祭祀春夏秋冬四季的四時主祠,形成宗教崇拜。秦漢時對這一祭祀活動非常重視,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等帝王都曾來瑯琊祭祀過“四時主”。 13.祓[fú]侯國。此侯國名訛誤較大。《史表》作“挍”,《漢表》作“挾”。又疑作“拔”。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城陽頃王子劉霸為祓侯,傳四世,因無后國除。治所在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七十里。《西漢侯國地理》認為在臨朐縣東九十里。東漢廢。 14.柜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膠南市(2012年已并入青島市黃島區(qū))北境王臺鄉(xiāng)。東漢屬北海國,后廢。 【根艾水】應(yīng)為“柜艾水”。即今山東省膠州市南澤河。《水經(jīng)·膠水注》:柜艾水“出柜縣西南柜艾山,即《齊記》所謂黔艾山也。東北流逕柜縣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謂之王城。又謂是水為洋水矣”。 15.缾[píng]侯國。缾同“瓶”。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封功臣孫單為缾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坐反,國除為縣。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封甾川靖王子劉成為缾侯,王莽時國除。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朐縣東南。一說在今安丘市南。東漢廢。 16.邞[fū]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七十里黔陬城。東漢廢?!端?jīng)·膠水注》:“膠水北流徑西黔陬城東,晏伏所謂高密郡側(cè)有黔陬縣?!兜乩碇尽吩唬耗z水出邞縣,王莽更之純德矣。疑即是縣,所未詳也。” 【膠水】即今山東省東部的膠萊河。源出山東省膠南市(2012年已并入青島市黃島區(qū))西鐵橛山,北流經(jīng)高密、平度,至昌邑縣東北入海?!读簳の涞奂o中》:“輔國將軍劉思效破魏青州刺史元系于膠水?!奔创说?。 17.雩叚[yú jiǎ]侯國。該侯國之名訛誤較大?!稘h表》作“虖葭”,《史表》作“雩殷”,《漢書·地理志》作“雩段”,顏注“當是叚字”。其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18.黔陬[zōu]縣。西周至春秋時為介國。《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介葛盧聘于魯……”葛盧即介國之國君。西漢置黔陬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黔陬東三十里,謂之東陬城。東漢為侯國,屬東萊郡。西晉屬城陽郡。南朝宋屬高密郡,移今膠州市西南黔陬,謂之西黔城。隋大業(yè)初并入膠西縣。 19.云侯國。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齊孝王子劉信為云侯,王莽時國絕。具體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20.計斤縣。西周時為莒國都城。《世本》:“莒輿期始都計斤,茲丕歸莒”;《春秋釋例·世族譜》:“周武王封茲輿期于莒,初都計,后移莒”,皆此地。計斤,也作介根?!蹲髠鳌は骞哪辍罚糊R崔杼“伐莒,侵介根”。杜注:“介根,莒邑。今城陽黔陬縣東北計基城是也?!贝呵锬冽R國。西漢置計斤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膠州市西南城子村(緊鄰膠州市)。東漢廢。 21.稻侯國。《太平寰宇記》 卷24高密縣: 故稻城在 “今縣西南故濰水堰之側(cè),昔漢朝于此立堰造塘,溉稻田數(shù)千頃,縣因以為名”。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齊孝王子劉定為稻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高密市西南五十里故濰水堰側(cè)(鄭公村)。東漢廢。 22.皋虞侯國。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膠東康王子劉建為皋虞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即墨市東北五十里溫泉鎮(zhèn)東皋虞村。東漢廢。//西漢置,治今山東省即墨市東北。屬瑯邪郡。王莽時改盈廬縣。 23.平昌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北六十里斗雞臺,俗名城陽城。東漢屬北海國。西晉屬城陽郡。北魏屬平昌郡,延昌中改屬高密郡。北齊廢。 注:平原郡有平昌侯國,東漢改稱西平昌縣。 24.長廣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萊陽市東五十里。東漢屬東萊郡。晉屬長廣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移治今山東省平度市。隋仁壽元年(601年)改名膠水縣。 【萊山、萊王祠、奚養(yǎng)澤】萊山,即今萊陽市北偏西十五公里處的旌旗山。漢代時這里建有萊王祠。奚養(yǎng)澤,也作豯養(yǎng)澤?!吨芏Y·夏官·職方氏》:(幽州)其山曰醫(yī)無閭,藪曰豯養(yǎng)。最近的考古勘探顯示,該湖泊可能在萊西市南部到即墨區(qū)北部的區(qū)域內(nèi),今仍有“姜山濕地(姜山大洼)”留存。 25.橫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市東南四十里。東漢廢。 【故山、久臺水】故山應(yīng)為“橫山”。即今山東省諸城市東南三十里盧山。《水經(jīng)·濰水注》趙一清按:“所謂橫故山者,山本名橫山,縣因山以受氏,亦曰橫耳。道元依《班志》以立文,乃曰橫縣故山,可謂疎鹵矣?!?span>久臺水,即今山東省諸城市東之盧水。《漢書·地理志》注:“師古曰:臺音怡。”《水經(jīng)·濰水注》:“濰水又北右合盧水,即久臺水也。”元于欽《齊乘》卷2:“盧一名久臺水。” 26.東莞[guǎn]縣。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封城陽共王子劉吉為東莞侯,元朔五年(前124年)國除為縣。治所即今山東省沂水縣。東漢建安初為東莞郡治。西晉屬東莞郡。東晉移治東莞郡故城(今沂水縣東北城子)。南朝宋移今莒縣。隋開皇初改為東安縣。 【術(shù)水】即今山東省東南部、江蘇省北部之沭河?!稘h書·地理志》注引顏師古曰:“術(shù)水即沭水也?!?/span> 27.魏其侯國。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功臣周止為魏其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國除為縣。漢景帝三年改封外戚竇嬰為魏其侯,元光四年(前131年)國除為縣。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膠東康王子劉昌為魏其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南。東漢廢。 28.昌縣。漢高帝八年(前199年)封功臣旅卿為昌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國除為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封城陽頃王子劉差為昌侯,元鼎五年(前112年)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諸城市東北二十五里昌城鎮(zhèn)。東漢廢。 29.茲鄉(xiāng)侯國。漢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陽荒王子劉弘為茲鄉(xiāng)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北、安丘市東南。東漢廢。 30.箕侯國。漢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陽荒王子劉文為箕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莒縣東北一百里五山(古箕屋山)下。東漢廢。 【濰水】或作維水、惟水。即今山東省境內(nèi)濰河。源出山東省莒縣西北濰山,北至昌邑縣東北入海?!渡袝び碡暋罚?“濰、淄其道?!薄吨芏Y·職方》兗州:“其浸盧濰?!薄蹲髠鳌は骞四辍罚骸皶x師伐齊,東侵及濰”。即此地?!稘h書·地理志》“濰” 或作 “淮”,故俗亦名淮水。 31.椑[bēi]縣。又作稗縣。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莒南縣東北向城。東漢廢。 【夜頭水】在今山東省莒南縣北。光緒《山東通志》卷31謂發(fā)源于莒州東南八十里(今莒南縣東北)之幞頭山的寨子河即古夜頭水。 32.高廣侯國。漢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陽荒王子劉勛為高廣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莒縣南。東漢廢。 33.高鄉(xiāng)侯國。漢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陽荒王子劉休為高廣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即今山東省莒南縣(十字路鎮(zhèn))。東漢廢。。 34.柔侯國。漢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陽荒王子劉山為柔侯(《漢表》誤為“棗”),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五蓮縣境。東漢廢。 35.即來侯國。漢宣帝甘露四年(前50年)封城陽荒王子劉佼為即來侯,王莽時國絕。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南部。東漢廢。 36.麗侯國。應(yīng)為“麗茲”侯國。漢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高密頃王子劉賜為麗茲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三十里。東漢廢。 37.武鄉(xiāng)侯國。漢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高密頃王子劉慶為武鄉(xiāng)侯,王莽時國絕。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38.伊鄉(xiāng)侯國。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城陽戴王子劉遷為伊鄉(xiāng)侯,后國除為縣。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39.新山侯國。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封稱忠為新山侯,后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莒縣西南。東漢廢。 40.高陽侯國。漢成帝鴻嘉元年(前20年)封丞相薛宣為高陽侯,綏和二年(前7年)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莒縣東南高羊社。東漢廢。 41.昆山侯國。因境內(nèi)有昆山而得名。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城陽荒王子劉光為昆山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諸城市西南六十里昆山西七里。東漢廢。 42.參封侯國。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城陽戴王子劉嗣為參封侯,王莽時國絕。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43.折泉侯國。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城陽荒王子劉根為折泉侯,王莽時國絕。治所在今山東省五蓮縣西北(應(yīng)在五蓮縣汪湖鎮(zhèn)張家仲崮、后張仙村一帶)。東漢廢。 【折泉水】濰水上游支流,在今山東五蓮縣西?!端?jīng)·濰水注》作“析泉水”。 44.博石侯國。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城陽荒王子劉淵為博石侯,王莽時國絕。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45.房山侯國。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封城陽荒王子劉勇為房山侯,初始元年(8年)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方山店子。東漢廢。 46.慎鄉(xiāng)侯國。西漢置。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47.駟望侯國。漢成帝鴻嘉元年(前20年)封功臣冷廣為駟望侯,王莽時國絕。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48.安丘侯國。漢成帝鴻嘉元年(前20年)封高密頃王子劉嘗為安丘侯,初始元年(8年)國除為縣。治所在今山東省安丘市東南。東漢廢。 49.高陵侯國。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封功臣王周為高陵侯,景帝三年(前154年)國除為縣。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封丞相翟方進為高陵侯,居攝元年(6年)國除為縣。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50.臨安侯國。漢成帝永始四年(前13年)封膠東共王子劉閔為臨安侯,初始元年(8年)國除為縣。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51.石山侯國。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封城陽戴王子劉玄為石山侯,王莽時國絕。地望不詳,當在今山東省東部。東漢廢。 四、瑯邪郡地理形勢圖解漢代瑯邪郡的地理方位如下兩圖所示: 漢代徐州刺史部的地域范圍 瑯邪郡在徐州刺史部七郡國中的相對位置 西漢末瑯邪郡各屬縣的地理位置可參見下圖: 西漢末瑯邪郡屬縣地理方位圖(缺14縣) 結(jié)合周邊地形來看,漢代瑯邪郡的地緣結(jié)構(gòu)如下圖所示: 漢代瑯邪郡屬縣地緣結(jié)構(gòu)圖(缺14縣) 由圖可見,漢代的瑯邪郡位于泰山山脈、沂蒙山脈與黃海海岸線之間,是一片被沂河、沭河和濰河上游等水系貫穿的丘陵地帶。該郡轄有五十多個縣/侯國,人口達百萬之眾,是一個地位卓異的大郡。從交通上看,則是聯(lián)接北面青州各郡與南面徐州各郡的樞紐。 瑯邪郡在歷史上比較有名。先秦時,這一地區(qū)是列強爭霸、七雄兼并格局中的一個“避風港”,分布著眾多的小諸侯國,影響尚不突出。但是,在秦漢魏晉時代,該郡卻因經(jīng)濟繁庶而成為親王常封之國,西漢、東漢、曹魏、孫吳、西晉、東晉、北齊、唐朝都封有“瑯琊王”。而出自瑯邪郡的眾多宗族,如“瑯琊王氏”以及諸葛氏、支氏、徐氏、云氏等等,也在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