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孔子去旅行之192:中國四大孔廟之一的南京夫子廟 梅慶吉 南京,厚重而儒雅,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紛紛把都城安放在這里,在它的身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歷史的劃痕;南京,浪漫而銷魂,六朝金粉,十里秦淮,讓人魂牽夢繞。來南京,必到秦淮河,因為在那緩緩流淌的波紋里,隱藏著太多太多往昔今來的迷人故事。而供奉至圣先師的夫子廟,就在秦淮河畔。我多次到過南京,多次到過秦淮河,多次看過夫子廟,但都是一走一過,沒有留下文字。這次和我愛人到香港參加我的“跟著孔子去旅行”展覽開幕式,之后我們一路北上,路過南京,這次決定仔細看看夫子廟,也想在我的筆下,留下一道劃痕。 2014年10月14日中午,我們從丹陽坐上高鐵,感覺不一會兒就到了南京,在火車站旁找了個小旅店住下,下午就去了夫子廟,見到了夫子廟旅游公司經(jīng)理石群,她陪著我們參觀夫子廟,并選了一位優(yōu)秀的講解員進行講解。參觀完夫子廟,她又給了我們兩張貢院的門票。我們參觀完貢院,又在周邊轉(zhuǎn)了轉(zhuǎn),就到了晚上,石群領我們?nèi)シ蜃訌R小吃城。這個小吃城真的好大,各種小吃應有盡有,讓你應接不暇。石經(jīng)理給要的那個湯圓,讓我至今記憶猶新,那簡直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雨花石,讓人不忍心下筷。飯后,石群又把我們送上游船,夜游秦淮河。在石經(jīng)理的安排下,這個下午緊湊而豐滿。 跟石經(jīng)理合影 孔廟、文廟、夫子廟、先師廟都是一個意思,即供奉、祭拜孔子的廟宇。天下孔廟有一個大致差不多的基本格局,前有欞星門,后有半月形的泮池,泮池上有泮橋,接著是大成門(戟門)、大成殿、寢殿或崇圣祠,等等??墒窃谀暇┓蜃訌R前,卻沒有看到人們熟悉的月牙形的泮池以及泮橋,難道說南京夫子廟沒有泮池嗎?不是的。當時的設計者突發(fā)奇想,把前面流動的秦淮河直接用做了泮池,這樣一來,秦淮河就成了夫子廟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文廟中,以活水為泮池的,只有南京夫子廟,這也是南京夫子廟有別于其他文廟的獨特之處。 秦淮河 泮池的問題弄明白了,那么還有照壁呢?一般的文廟中,照壁也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稱“萬仞宮墻”。那么南京夫子廟的的照壁在哪呢?請你站在秦淮河邊向?qū)Π犊慈?,那面有面二龍吸珠的紅墻,就是夫子廟的照壁。遠遠望去,紅墻上的兩條金色的騰龍,朝向中間巨大的火焰珍珠,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壁垣之頂用小圓筒青瓦砌成檐形,鴟尾銜壁脊,四角小翹,一如崇樓廣廈。尤其是一到夜晚,照壁上的金龍與巨珠更加的光芒四射,把秦淮河映照得金光粼粼。這座照壁,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全長110米,高10米。從建筑規(guī)模來看,堪稱中國之最。這又是南京夫子廟與眾不同的地方。 照壁 這段秦淮河,十分的繁忙。它不但承擔著泮池的功能,而且還是畫舫碼頭,岸邊??恐S多制作精美、古香古色的畫舫,供人們暢游秦淮河。白天、晚上都可以游,最好還是在晚上,可以實地感受一下“夜泊秦淮”的情境。 秦淮夜游 俞平伯在《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說:“以歪歪的腳步踅上夫子廟前停泊著的畫舫……”這是在1923年,他跟朱自清游秦淮上船的地方,我們跟他們是從同一地方上的船。不過我們坐的不是“七板子”,而是機動船,能坐二三十人。一路上過了好多橋,看到許多亭臺樓閣,燈光閃爍,流光溢彩??吹搅斯旁姡吹搅死L畫,以及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就好像穿越了歷史長廊,產(chǎn)生了時空交流。當時俞平伯和朱自淤清,以同題《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各寫了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文章里寫道:“我們初上船的時候,天色還未斷黑,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恬靜,委婉,使我們一面有水闊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yōu)?/span>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夢一般;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我腳踏實地的走進了朱、俞二人的散文里。 在泮池北岸,也就是秦淮河北岸,即人們上畫舫的地方,有一道歷史文化墻,大家可別錯過。文化墻的名稱叫《秦淮流韻》,制作于2005年,總長為80米,高2.2米,由數(shù)百塊大小不等的石塊組成文化墻的背景,象征著南京這座石頭城有一條蜿蜓流動、若隱若現(xiàn)的河流貫穿在80米的墻面上,象征著眼前的這條秦淮河。在這道石墻上,鐫刻著與南京歷史有著密切關系的25位歷史人物。其中有帝王:秦始皇、孫權(quán)、朱棣;有政界人物:范蠡、周處、謝安、王導;有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有詩人李白、劉禹錫、辛棄疾;有畫家唐寅、石濤;有說書人柳敬亭;有小說家吳敬梓;有戲劇家李漁;還有大名鼎鼎的秦秦淮八艷: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顧橫波、卞玉京、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這些人,穿起了一部厚重的南京史。這道文化墻展出后,關于“秦淮八艷”也能列入其中,有些人提出質(zhì)疑。大家別忘了標題叫《秦淮流韻》,若無“秦淮八艷”,那“流韻”就斷流了。 大家都知道,南京夫子廟的歷史悠久,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則是1984年重建。難道這一帶就沒有點“老物件”嗎?有的,《秦淮流韻》文化墻上邊的石欄桿,就是明代的遺物。這道石欄桿建于明正德年間,從文德橋頭一直延伸到魁光閣。這道石欄桿,由欄板和望柱組成,望柱的柱頭上,有四合如意云紋。 秦淮河邊石欄桿 從泮池往北不遠處,聳立著一座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坊額上寫著“天下文樞”四字,青底金字。在空曠的廣場上,十分搶眼。此坊始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清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同治年間重建,材質(zhì)為柏木。當時牌坊周圍有欄桿環(huán)繞,禁止人們進入。民國時期牌坊猶存,后來被毀掉,現(xiàn)在的牌坊為1984年重建。清初坊額題字為著名書法家陳?,同治時期重建后由端木埰書寫,現(xiàn)在集的是顏真卿的字。南向坊柱上有對聯(lián)一副:“源脈悠長,詩禮江山昭日月;人文薈萃,弦歌畫舫又春秋。”北向坊柱上也有一副對聯(lián):“允矣斯文,為古今中外君民立之極;大哉夫子,會詩書易禮春秋集其成。”據(jù)說這兩聯(lián)都出自乾隆皇帝之手。從牌坊的北邊向南看,正對著的就照壁上的二龍吸珠?!疤煜挛臉小焙沃^也?“樞”的本意是門上的轉(zhuǎn)軸,沒有這個轉(zhuǎn)軸門就不能成立,所以引申為重要或中心的意思,即起決定性作用的部分。比如現(xiàn)在人們常用的“樞紐”一詞。此坊意在贊美南京是文化之中心,人才薈萃之地。 天下文樞坊 “天下文樞”坊以北,就是天下文廟都有的欞星門,為六柱三組獨立的沖天式石制牌坊,開間為三明兩暗。中間坊額上書“欞星門”三字篆書,兩暗間雕刻有精美的牡丹團花,柱頭上都是祥云雕飾。柱腳有抱鼓石,上有回紋圖案。此牌坊雖為新建,但有些材料為原欞星門遺物。 欞星門 在欞星門的東西兩側(cè),還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兩座牌坊,民國時期拆除。廣場左右還曾有“聚星”、“思樂”兩座亭子?,F(xiàn)在的聚星亭于1983年在原址重建,為游客服務中心。思樂亭則移到了東市的小市場。大成門兩側(cè)靠近圍墻的地方,兩邊各立一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 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陳栻等撰《上元縣志·學?!份d:“石坊為欞星門,門旁兩柵門,門外中為'天下文樞’坊,紅欄護之。東為泮宮坊,又東為'德參天地’坊,又東為魁星閣;坊西為了聚星亭,為方碑亭,又西為'道冠古今’坊。其南為文德橋坊,之中正對者石欄,下即秦淮河,為泮池,東西三十丈,對徑十八丈。兩下馬碑在上岸。照墻在河對岸。” 走過欞星門,一座古樸典雅的大門——大成門就呈現(xiàn)在了眼前。門前兩邊各有一尊憨態(tài)可掬的石獅子,在迎接著前來拜謁夫子廟的每一個人。門為四柱三間,上方懸掛著著“夫子廟”三字匾額,門柱上的對聯(lián)是:“先知先覺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圣與兩間功化同流?!蔽蓓敒樾绞綀A筒瓦壓脊,脊為透空雕花。房脊上的螭吻,與北方的建筑不同,兩頭是兩個龍頭,用大嘴叼住房脊。門兩側(cè)各有一座小門,均名“持敬門”。在古代,只有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開啟大成門,平時工作人員都是走兩側(cè)的小門。明清時代的大成門為五間,兩側(cè)為耳房,供執(zhí)事人等休息之用,中間三門,門內(nèi)列戟,東設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由大成門進,士子執(zhí)事人等分走旁門。此門與大殿同毀于日軍兵火,門為1986年新建。門內(nèi)正中有漢白玉屏風,上面鐫刻著1992年立的《重修南京夫子廟記》,該文簡要記述了夫子廟的興衰過程。 大成門 走進大成門,就進入了夫子廟最重要的區(qū)域——大成殿。在中軸線的甬道兩側(cè),站立著孔子八大弟子,材質(zhì)為漢白玉。左為言偃、冉雍、冉求、閔損,右為仲由、宰予、端木赤、冉耕。在甬道正中,是一尊高大的孔子青銅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落成于1993年1月8日??鬃酉窈?,就是規(guī)?;趾氲拇蟪傻?。 現(xiàn)在的大成殿,是按清同治八年(1869)的建筑為藍本修建的。規(guī)格極高,房頂為雙檐廡殿頂,房脊上的二龍吸珠造型十分生動,龍吻銜脊動感十足。大成殿面闊七間,高16.22米,寬28米,進深21.7米,基座高1.5米。門兩側(cè)的柱子上有對聯(lián)一副,曰:“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德侔天地道貫古今?!?/span>前有寬敞的露臺,四周繞以石欄板,是古時祭祀舉行樂舞的地方。三面環(huán)以石欄,四角設有紫銅燎爐。 大殿正中,是一幀孔子巨幅畫像,高6.50米、寬3.15米,出自連云港市美協(xié)主席王宏喜之手。像兩側(cè)柱上書有對聯(lián)一副:“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上方是“至圣先師”橫匾。上方懸掛著多塊匾額,多出自歷代帝王之手。其中的“有教無類”,為蔣中正所題。兩側(cè)有顏回、曾參、子思、孟子四佩漢白玉像。周圍墻壁上,懸掛著38幅《孔子圣跡圖》嵌版畫,是由200多名工匠,采用全國各地的玉石、雞血石、翡翠綠,以及黃金、珠寶等珍貴材質(zhì),用時兩年多雕刻而成,每幅高2.5米,寬1.3米,總投資580多萬??胺Q無價之寶。 大成殿前東西兩側(cè)還有典雅幽長的東西兩廡,前接大成門前的方形角亭。原來里面供奉的是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現(xiàn)在不知里面是什么情況。前出檐,檐下長廊的墻壁上鑲嵌著30多通碑碣,均為當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再往外就東西兩個市場。
在大成門兩側(cè),還有四通比較重要的碑刻。其中之一為《孔子問禮圖》,為夫子廟的鎮(zhèn)廟之寶。碑中石雕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為公元前518年,孔子入周(今河南洛陽)問禮老聃的情景。石雕刻于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圖中二人駕車,一組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上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入周問禮周流”等字,長68厘米,高43厘米。1932年,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去洛陽,在古玩市場購得此碑,帶回南京。第二年,戴季陶命人鑿石制碑,將問禮圖鑲嵌于內(nèi),立于考試院大門內(nèi)側(cè),周邊設花壇圍欄,并造碑亭。新落成的《孔子問禮碑》,由碑首、碑身、碑座組成,通高220厘米。碑額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等字。中間為問禮圖石雕。下部淺刻民國政府主席林森所撰銘文,由文官長魏懷書寫,時間為“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月十日”。被人們稱為“連同美玉”。碑陰有戴季陶的題記:“禮以節(jié)眾,樂以和眾,建國育民始于是,復興消化在于是?!苯夥藕?,考試院被南京市政府占用。1976年底,人們將碑挖出,運到朝天宮南京博物館保管。1985年,夫子廟完工后,又將此碑移入夫子廟,立在大成門內(nèi),供人們參觀。 孔子問禮圖 另一通為《封至圣夫人》碑。元至大元年(1308),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至順二年(1331)九月,元文宗皇帝圖貼睦爾頒旨,又封孔子妻亓官氏為“至圣夫人”,刻立此碑。碑為青石,通高2.50米,寬1.15米,厚0.24米。碑額上刻淺龍浮雕,碑文為楷書兩段,16行,滿行33字。碑原立于夫子廟戟門側(cè),1966年曾遷往中華門甕城內(nèi),現(xiàn)又遷回原址。此碑為南京僅存的三通元碑之一,1982年被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另兩通也都是元碑,一為《集慶路孔子廟碑》。元朝時南京為集慶路。明宋濂著《元史·文宗紀》載:“天歷二年,改潛邸所幸諸路名:建康曰集慶,江陵曰中興。”集慶寓意“匯集喜慶”。文宗皇帝圖帖睦爾先封懷王,是一重喜慶;由懷王成為皇帝,是二重喜慶。因此將建康改名為集慶。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皇帝下詔各地,以興學致士為王政。至大二年秋八月復建孔廟,建成時由盧摯撰寫《集慶孔子廟碑》碑文,當時未刊刻,直到至順元年(1330)才刊刻立石。據(jù)清嚴觀《江寧金石記》載,《集慶孔子廟碑》全文652字。后夫子廟毀于戰(zhàn)火,此碑也被淹沒。1986年發(fā)現(xiàn)殘缺斷碑,經(jīng)修復后重新立石,比原碑少了187字。另一通為《封四氏碑》。此碑立于元至順二年(1331),記載了元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伋、孟軻為圣人之事。碑的材質(zhì)為青石,通高2.36米,寬1.15米,厚0.24米。碑額上淺刻云龍,正書陰刻篆書“加封敕書”四字,碑文楷書20行,滿行44字。風格與《封至圣夫人碑》同。 古代的文廟,基本都承擔著教學的功能。古代的學子,上課之前先祭拜孔子,然后再到課堂上課。所以,古代的廟學是合一的,或前廟后學,或左廟右學,或右廟左學,也有前學后廟的。我走遍天下文廟,只遇到了一處是前學后廟,即河南省洛寧縣文廟。而夫子廟的格局,屬于前廟后學。
從大成殿東廡北門出來,迎面有一座大門,為四柱三間硬山式建筑,那就是學宮大門。學宮布局為二進二院式。門楣上寫著“東南第一學”牌匾,為清代本地狀元秦大士所題。門柱上有對聯(lián)曰:“至樂無聲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span>走進大門,就是明德堂,正堂面闊七間,兩側(cè)有33米長的廂房和回廊,原有志道、據(jù)德、依仁、游藝四個書齋,是學子讀書的地方。兩側(cè)有習禮亭和仰圣亭,相當于一般廟宇的鐘樓和鼓樓。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xiàn),一般孔廟上課之所均名明倫堂,可這里為什么叫“明德堂”呢?這事還跟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有關。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右丞相文天祥前往元營談判被扣留,后在鎮(zhèn)江脫險,到南京繼續(xù)組織抗元力量。當時南京正在進行夫子廟的維修,人們便請文天祥題寫明倫堂匾。他揮筆寫下了“明德堂”三字,人們以為他寫錯了,有人便加以提醒。文天祥解釋說,他認為“德”比“倫”好,德就是忠信,就是忠于國家,忠于人民。據(jù)清末民初胡祥翰《金陵勝跡志》引《荷香館瑣言》:“舊額本文山手筆,故后人不敢易也?!本瓦@樣,“明倫堂”變成了“明德堂”,又成為天下唯一。
在這進院落里,還有一口玉兔井,也是有故事的。據(jù)記載,秦檜在此學習期間,有天晚上,他看見一只白兔鉆入地下,便找人來挖,深至丈余,出現(xiàn)一泉,泉水清冽甘甜可口,成為為學宮用水之井。秦檜做官后,命人在此造井,并親自題寫了“玉兔井”三字。后來秦檜成了陷害忠良的賣國賊,也波及到了這口井。明初劉基專門為此井撰寫了銘文說:“檜死為蛆,泉潔自如。我作銘詩,眾惑斯祛。銘乎泉乎,終古弗諭?!?/span>意思是說,奸者自奸,泉者自清,互不關涉。
玉兔泉 明德堂后是尊經(jīng)閣,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為二層,上下各五間,下層為課堂,上層藏書。清嘉慶十七年(1805)因火而毀,總督鐵保、藩司康基主持修復,咸豐年間又毀于戰(zhàn)火。同治八年(1869),由曾國藩主持重修,后李鴻章又繼續(xù)擴建。解放后被拆除,建了區(qū)文化館。1987年將文化館拆除,在原址重建尊經(jīng)閣,今為“夫子廟民間藝術(shù)大觀園”。上下三層,底層五間,二層、三層均為三間。底層為“秦淮彩燈館”,二層為“秦淮文物古跡陳列室”,三層備有茶座,可供游人休息并眺望夫子廟全景。 尊經(jīng)閣 尊經(jīng)閣后有一座小山,名叫衛(wèi)山,山上立有一通十分珍貴的碑刻——《天發(fā)神讖碑》,有介紹說:“《天發(fā)神讖碑》又名《天璽紀功碑》,三國東吳天璽元年所刻,該碑在東晉時折為三段,故又稱'三段碑’。《天發(fā)祥讖碑》原在巖山,折為三段后,先后在現(xiàn)金陵大報恩寺、瞻園、孔廟等處陳列,明代嘉靖移入尊經(jīng)閣下,清代嘉慶十年夏毀于火,殘片埋于衛(wèi)山下?!短彀l(fā)祥讖碑》是我國古代十大名碑之一。該碑書法雄偉勁健,字體上緊下松,留有篆書遺意。為傳承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精髓,特依據(jù)宋拓本重刻此碑于衛(wèi)山前,以供觀者鑒賞?!标P于此碑,在我的《國寶書畫》一書中,以《怪模怪樣的<天發(fā)神讖碑>》為題,進行過介紹。關于此碑的藝術(shù)風格,我是這樣寫的:“以隸書筆法作方整篆字,結(jié)體以圓馭方,筆意在篆隸之間,下筆雄強截斬,收筆出懸針垂腳,鋒利剛勁,氣勢雄偉,險勁峻拔。凡橫畫都像隸書,可直豎卻寫成了倒著的韭菜葉的樣子,因此被人們稱為'倒韭篆’或'雞腳篆’。” 《天發(fā)祥讖碑》 夫子廟最后一處建筑為敬一亭。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為弘揚儒學,教化天下,曾撰有《敬一箴》,要求在天下文廟建敬一亭,內(nèi)置《敬一箴》。統(tǒng)一亭式,統(tǒng)一碑刻。 敬一亭 現(xiàn)在的夫子廟是1985年修復的,但它的歷史十分悠久,經(jīng)歷了多次毀壞,又多次修建。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據(jù)《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八載:“咸康三年(337),國子祭酒袁瓌、太常馮懷,以江左寢安,請興學校。帝從之,立太學于秦淮水南?!?/span>當年只有學宮,并未建廟。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在東晉學宮基礎上擴建成孔廟,并移至秦淮河以北,因祭奉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南宋建炎年間遭兵火焚毀。該《建康志》又載:“景祐中,陳公執(zhí)中又徙于府治之東南,即今學基。建炎兵毀。紹興九年(1139),葉公夢處更造?!本岸ㄋ哪辏?262),在“制使姚公希得、差總管曹臻”主持下,“將本學殿堂、齋舍、學門、欞星門、倉屋等處,并兩教官廨舍,并行修葺一新?!痹臑榧瘧c路學。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視教育,他在元末稱吳王時,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下令改元集慶路學為大明國子學。洪武十五年(1382),鑒于大明國子學規(guī)模較小,不能滿足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遂改址在南京雞籠山下(今南京市北京東路成賢街一帶),擴建大明國子監(jiān),并改名稱為南京國子監(jiān),史稱“南監(jiān)”或“南雍”。又將上元、江寧兩縣學并入夫子廟,后為應天府學。清代將府學遷至城北明國子監(jiān)舊址,又把江寧、上元兩縣縣學遷入。咸豐年間再次毀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平定太平天國之后,在曾國藩、李鴻章二人主持下相繼重建。1937年,日本侵略者屠南京城,夫子廟也遭到破壞。解放后,原學宮部分作為秦淮區(qū)人民游樂場,名宦鄉(xiāng)賢祠改為夫子廟小學,大成殿遺址辟為夫子廟廣場
2022年6月24日第一稿 2023年4月6日第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