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里布是北非西部的一個地區(qū),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三個國家。今年國慶(2016年),我們兄妹四家八人定制組團,16天游了其中的摩洛哥和突尼斯。馬格里布早先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叫“阿非利加”,拉丁語的意思為“陽光灼熱”,也是現在“非洲”這個英語單詞“Africa”的音譯。在八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從中東,沿地中海南岸一路向西,占領了這個地方。激情澎湃的阿拉伯人揮舞著彎刀大喊“馬格里布!馬格里布!”,意思是我們到了世界的最西端,因為再往西,就是大西洋了。從此,阿拉伯人成了這片土地的主角,這里的文化底色也染上了伊斯蘭文明的色彩,“阿非利加”就改稱“馬格里布”了,意為“日落之地”。馬格里布最早的居民是柏柏爾人,這個民族在北非分布很廣,從這兩個國家沿地中海向東,一直到埃及尼羅河的西岸都有分布。按圣經的推論,柏柏爾人和古埃及人應該都是諾亞的兒子含的后代,現代人種學把他們劃為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分支,也就是說,柏柏爾人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柏柏爾人曾經輝煌過,他們建立的奴米底亞王國和哈夫斯王國曾是地中海很強盛的國家。自從阿拉伯人來了以后,許多柏柏爾人被攆到靠近沙漠的地方,大部分剩下的就和阿拉伯人融合,皈依伊斯蘭教,改說阿拉伯語了。馬格里布的國家南部都有大面積的沙漠,其實,所有北非國家都有屬于共同的沙漠,這就是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積有900余萬平方公里,比美國面積還大,占了非洲面積的三分之一。它東西橫貫非洲,兩面觸摸大西洋和印度洋,把非洲北部同廣大的南部隔離開,形成了完全不同于非洲南部的黑人人種與黑人文化。馬格里布早先同古埃及一樣,屬于地中海文明,后來受到阿拉伯文明,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現在獨特的,帶有北非地域特點的阿拉伯文化。摩洛哥公路休息站1摩洛哥公路休息站2 最早知道摩洛哥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看的電影,那部由好萊塢影星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北非諜影》,和那首由貝特.希金斯在七十年代根據這部電影創(chuàng)作的,旋律優(yōu)美的經典歌曲《Casablanca》。后來知道,那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非洲伊斯蘭國家。讓我決定去摩洛哥旅游原因有二,一是在微信圈里受朋友忽悠,說那是一個色彩浪漫的國度,二是摩洛哥被英國《孤獨星球》評為2015年十佳旅游地之一。我很奇怪,去過許多伊斯蘭國家,一提到阿拉伯,眼前條件反射地會出現那與沙漠渾然一色的城市,和被黑色長袍捂得嚴嚴實實的婦女,很難想象,能把伊斯蘭和浪漫聯系起來。正是這種好奇心,驅使我開始在摩洛哥尋找彩色與浪漫的旅程。老城 多彩的小鎮(zhèn)歷史在這里凝固彩色記憶穿彩色長袍的阿拉伯婦女誰說阿拉伯人不浪漫阿拉伯女人阿拉伯小孩卡薩布蘭卡,白色之城。還沒有哪一座城市因為一部電影和一首同名歌曲而揚名世界,這就是卡薩布蘭卡,尤其電影中那句著名的臺詞,“全世界有那么多城市,那么多咖啡館,她偏偏走進我這間。”成為游客們來尋找永恒愛情的地方。卡薩布蘭卡一詞是西班牙語,意為“白色的城市”,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早在摩洛哥淪為法國殖民地時期,法國便將其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不知道是否有意,現在的老城,當初在建設時,大部分為白色。遍布全市時尚的高樓和巴洛克式的歐洲建筑,燈火輝煌的大型商場,新穎的輕軌電車,以及車水馬龍且擁堵的街道,無不顯示這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其名聲超過了首都拉巴特。世界上城市一旦趨于現代化,特點就不大了。我們從機場來到市區(qū),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看了罕默德五世廣場和鴿子廣場,很一般,索然無味地拍了幾張照片,直到第二天,看到了佇立在大西洋岸邊的現代宗教建筑-哈桑二世清真寺,而被震撼。清真寺是在1987年為慶祝哈桑二世國王60歲生日而建造的,國王這樣說道:“我要在穆斯林世界的最西方,建造一座巨大的清真寺,讓北非擁有一座標志性建筑,就如同北美有自由女神像一樣?!痹撉逭嫠陆ㄖ娣e2公頃,三分之一建在海上,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麥加的大清真寺,麥地那的先知清真寺為第一和第二大清真寺),偉岸的近200米高的方形宣理塔直通天上,屋頂可啟閉,25扇自動門全部由鈦合金鑄成,可抗海水腐蝕,寺內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是世界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也是摩洛哥唯一對外國人開放的清真寺。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薩布蘭卡,白色之城 鴿子廣場 城市印象 世界上第三大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清真寺內部舍夫沙萬,藍色之城。舍夫沙萬建于1471年,是摩洛哥西北部山谷中的一座山城。小城空氣清新,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阿拉伯風情。畫家說,藍色是冷色調,心理學家說,藍色是抑郁的顏色,但舍夫沙萬的人說,藍色是天空的顏色,是天堂的顏色,那就把城市染成藍色吧。據導游講,開始是猶太人最先把房子刷成藍色,后來猶太人遷走了,藍顏色卻染遍了全城。這的房子,圍墻,階梯,被刷成淺藍、深藍、天藍、粉藍、灰藍,總之,你在這里可以找到世間一切的藍,是那種大膽露骨地張揚屬于這個古城的藍色基調。古老的集市、清真寺、鐘樓、商鋪,人們穿行在大街小巷就像在空中漫步,恍如在天堂里游蕩,讓你在那如雞尾酒般,混合著阿拉伯、西班牙、法國的城市氣息中迷失自己。藍色的山城藍色的街道藍色的胡同商店里的旅游紀念品也是藍色居多 少見的六角宣禮塔 休息的游客 玩手機的小女孩我也為城市添點藍色 菲斯,千年的棕色古城。公元786年,巴格達的伊德里斯王子反叛阿巴斯王朝失敗,幾經輾轉逃到摩洛哥,最后在菲斯定都,建立了摩洛哥的第一個穆斯林王朝,所以,菲斯也被稱為摩洛哥伊斯蘭文明的起點,因是宗教中心,也有人稱它是摩洛哥人的精神首都。依山而建的古城,此起彼伏,建筑是一片棕色,依然保留著舊日面貌,步行其間,人們仿佛一夜之間又回到了中世紀的阿拉伯。狹窄的石板路,曲曲彎彎的小巷,城里沒有汽車,毛驢仍是百姓主要的交通工具,邁著和古城生活節(jié)奏一樣的步子,慵懶地穿行在曲折如迷宮般的胡同中。至今,菲斯依然保留著先人留下的手工藝技術,原始的皮具制造工廠,不僅出產蜚聲海內外工藝精良的皮具,也成為如今游客參觀的熱門景點。古城里有古老的古蘭經經學院、第一個王朝的國王伊德里斯陵墓、世界第一所大學-卡拉維因大學的校址,菲斯已被美國著名雜志《Traveler》評為全球最浪漫的10大城市之一。菲斯當地人很多是純種的柏柏爾人,很好辨認,他們臉型清癯,高鼻梁,深眼窩,大眼睛,灰眼珠,臉部線條清晰生動,不像阿拉伯人那樣胖臉嘟嘟,雖然皮膚黝黑,那是長期在強光下曬的。小巷的早晨伊斯蘭經學院 有特點的屋檐古老的皮革加工坊柏柏爾人馬拉喀什,這是一個完全處在沙漠邊緣的紅色城市。馬拉喀什始建于公元1062年,中世紀時曾兩度為摩洛哥王朝的皇城。在阿拉伯語里,“馬拉喀什”意為“紅顏色的”,因為這里的建筑都刷成了褚紅色。馬拉喀什坐落在阿特拉斯山腳下,因山上終年積雪送來的雪水,使得城市郁郁蔥蔥,成了摩洛哥南方的明珠城市,是游客必到的旅游之地。馬拉喀什老城的生活完全圍繞著德吉馬艾芬娜廣場展開。廣場周圍,像蜘蛛網一樣延伸開來的街巷,布滿了無數密密麻麻的店鋪,從手工藝品到香料、從傳統到現代的服飾、從仿冒箱包到生活日用品,仿佛集合了世間所有斑斕的色彩,即使不想買東西,也會深深吸引著你流連忘返。夕陽落山,暮色四起,廣場亮起燈光,還能感到地面因白天蓄熱的烘烤,無數餐飲車已紛紛登場。此時,舞蛇、耍猴、玩鷹、雜耍,人們一圈圈地圍著賣藝人,鼓聲、歌聲、掌聲、舞步聲,讓廣場的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fā)。登上廣場邊上咖啡廳頂樓,居高臨下觀賞夜晚廣場喧鬧的場景,真正體會到摩洛哥人的生活熱情。據導游說,廣場的喧鬧會一直持續(xù)到清晨,是個名副其實的不夜城,因而也叫“不眠廣場”。在紅色的馬拉喀什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馬約爾花園,建于上世紀20年代,不過聲名鵲起應該是自1980年,被時裝藝術大師伊夫圣洛朗購買之后。大師每年都會過來居住,直至2008年去世?;▓@原來是什么樣子已經不知道了,如今園子里的建筑主色調是藍色,間雜著綠色、白色、黃色、橙色和紅色,整個園林種滿了各種熱帶植物,高低錯落,還種了大片此地罕見的修竹,加上入門處那個帶有中式風格的亭子,讓園林有了中國風的味道。馬拉喀什,紅色古城華燈初上的不眠廣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