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點也不以為"三色"———《紅色》《白色》《藍色》(在此"三色"中,我以為《白色》更勝一籌)乃屬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經典,充其量,至多可稱其為優(yōu)秀作品。 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鐵幕時代專為波蘭電視臺而作的電影作品《十誡》,則堪稱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經典,甚至難有人予以超越,這其中亦包括伯格曼的電影——此倆人均拍的是哲學電影。伯格曼的電影哲學是混沌而曖味,且含糊不清的,這也曲折地說明了他個人的思想感悟彼時仍處在一種矛盾的不清晰狀態(tài)。 基耶斯洛夫斯基則與之大不同,他的思考至為清晰,且無比精確,敘境之過程猶如邏輯嚴密的哲學推理,但卻是以至為感性的藝術形式予以呈現(xiàn)的,一點也不概念和混濁;最終,則指向了世界與人生的悖謬或荒謬性(尤見"十誡"中的《情誡》與《殺誡》)。此一仿若無解的悖謬恰恰是維特根斯坦在其《邏輯哲學論》中所推論出的認識(也即語言的)的邊界:對于不可言說之物,你必須保持沉默,"以及:"至高生活無法被言說,它只能被踐行。" 由此一來,我們竟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在基氏所編導的《十誡》中,其所持有的,竟然是一種仿若是上帝一般的視角,而他所詰問與質疑的,乃是這個世間及我們正在體驗與親歷中的人生所無法解答或回答的問題。 于是,由基耶斯洛夫斯基揭示出的那一系列哲學式的形上之命題,乃是他藉由《圣經》中由摩西代表上帝向其以色列的子民所展示的"十誡"為其電影之主題,在其中,他講述了十個與"十誡"之道德訓示對應的涉關當代人的不無困惑和迷茫的故事,深刻無比。 這些命題均無結論,無論是其所反映的正題或是反題,此謂哲學上的兩律背反,亦可說是一種悖論。 2023年9月15日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