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方和斐(英國愛丁堡皇家天文臺) 監(jiān)制:中國科普博覽 提起宇宙中熾熱的天體,我們都會想到太陽之外的恒星。但那些未能變成恒星的天體,就一定更平靜嗎?或許給出答案前我們還需思考??茖W家們最近發(fā)現(xiàn)的天體WD 0032-317B,其表面升到了約8000攝氏度。也就是說,太陽的表面溫度在它面前也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如此高溫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我們一起往下揭開天體的奧秘。 恒星的死亡,白矮星的誕生 在宇宙中,核反應主要是聚變:氫這樣的輕元素經歷上億度的高溫,聚合成更重的元素并釋放能量。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恒星,都會這樣產生能量。聚變停止后,剩余物質不具有放射性,相對而言要“干凈”得多。 太陽連同所有其他恒星都是由一種稱為核聚變的反應提供動力。(圖片來源:NASA/SDO/AIA) 如果核聚變能夠在地球上復制,那么它可以提供幾乎無限的清潔、安全和廉價的能源,以滿足世界的能源需求。 對于恒星而言,這個過程稱為恒星的死亡階段。在恒星正常的生命時期,核聚變集中在核心區(qū)域。經過幾十甚至上百億年漫長的燃燒之后,中心的氫元素已被消耗殆盡,逐步生成更重的元素:氦,甚至碳、氧…… 隨著燃料消耗殆盡,恒星內核不再產生向外的熱壓力,逐漸被自身的重量壓塌,向內不斷收縮,直至縮小到了一定程度,殘骸內部電子的斥力逐漸上漲,與殘骸自身質量造成的引力恰好互相抵消。此時,龐大的恒星內核已經縮成了一個小球。死亡恒星的核反應剩余物形成了一種新的天體:白矮星。
白矮星質量不輕,尺寸卻很小。以WD 0032-317為例,它達到太陽質量的四成,直徑卻不到太陽的3%,足足比太陽致密幾萬倍。這樣一來,能夠散熱的表面積就很小,恒星死亡后殘余的高溫能保持很長時間。 我們假設白矮星剛產生100萬年,這正是理論估計的WD 0032-317年齡。盡管這短暫的冷卻時間比起恒星幾十億年的壽命而言簡直微不足道,但它仍然殘留著37000攝氏度的高溫,遠遠高于太陽表面5500攝氏度的溫度,相當于藍巨星的水平。 實際觀測的WD0032-317輻射變化曲線。 在白矮星和褐矮星繞轉的過程中(上方示意圖),地球上觀察到的白矮星輻射流量發(fā)生周期性的變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雖然白矮星不是通過放射性衰變過程產生能量,但純粹由于高溫引起的能量也十分驚人。熱能主要以紫外線和可見光的方式散發(fā)出去,如同透過地球臭氧空洞照射而來的致癌性紫外線,足以擊碎生物大分子。 而WD 0032-317身邊的星球,就承受了這熾烈的擁抱。 褐矮星:目前已知晝夜溫差最大的星球 WD 0032-317B,“WD”代表“white dwarf”,即白矮星。在數(shù)字編號后面加個“B”,代表這個系統(tǒng)中的第二顆天體——褐矮星WD 0032-317B。 褐矮星藝術概念圖(圖片來源:NASA) 要是拿太陽系里的天體類比,褐矮星有點像木星。它們也是氣體凝聚的,只不過它比木星要更重,質量大體在13到80個木星之間。 WD 0032-317B則達到了79個木星那么重。要是再重點兒,自引力帶來的內部壓力升溫就能在核區(qū)點燃核反應,它就成為恒星了。 所以,WD 0032-317B雖然是氣態(tài)巨行星里面的“將軍”,實際上卻是恒星家族里的“矮子”。 不僅如此,它還是一顆被“潮汐鎖定”的星球。白矮星與它的引力作用導致它的軌道發(fā)生變化,自轉與公轉周期逐漸同步,正如同月球那般。 因此,WD 0032-317B只有一面永遠朝著白矮星,這一面稱為“白晝側”。白矮星釋放的能量傾瀉在這一面上,永遠亮如白晝。而在背面,褐矮星的星體遮擋了白矮星的光,永遠沒有直射,因此稱為“黑夜側”。 天文學家對WD 0032-317B進行了測量。經過他們的分析,WD 0032-317B的白晝側足足達到了將近8000攝氏度。在它面前,太陽都顯得暗淡起來——太陽的表面溫度為5500攝氏度,還比它低2000多攝氏度呢! WD 0032-317B晝夜側的溫度估計圖。 紫色與灰色曲線分別代表黑夜側和白晝側的能量分布,天藍色曲線代表白矮星能量分布,黑色曲線代表總體能量分布。(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而在黑夜側,由于照不到白矮星,褐矮星的地表溫度驟然下降到2000攝氏度左右。這是目前已知晝夜溫差最大的星球,達到了6000攝氏度之多。 氣態(tài)的褐矮星圍繞著宇宙中一顆白矮星旋轉,表面席卷著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的熱浪。人類顯然無法在這樣的星球上生存,甚至都無法靠近。褐矮星的表面溫度已經遠遠超過了鋼鐵的沸點,白晝一側連金剛石都會沸騰。 正因為這樣的強大能量,褐矮星很可能經歷著劇烈的內部湍動,甚至向太空中拋灑出自身的物質。盡管WD 0032-317B還未被證實這點,但類似的天體KELT-9b卻已經被觀察到這一現(xiàn)象。它在白晝側4300攝氏度的情況下,顯露出了彗星尾巴一樣的物質外流。 白矮星釋放能量造成的行星物質蒸發(fā)示意圖(圖片來源:EarthSky官網) 白矮星-褐矮星:天文研究的完美組合 當然,對WD 0032-317B的這項觀測研究,并不只是在宇宙中獵奇而已,它還對行星演化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示。 褐矮星本身大小類似木星,而溫度又很高,因此能夠充當那些離恒星很近的氣態(tài)巨行星——“熱木星”——的近似物。 熱木星是目前行星演化領域的熱門話題。通常來說,它們很難被探測到,因為它們繞著熾熱而明亮的大質量恒星公轉,被恒星刺眼的光芒所掩蓋。 兩顆熱木星與木星和地球的尺寸對比示意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此前,人們往往只能通過引力作用來間接探測熱木星,也就是檢測對應的恒星在熱木星的引力作用下產生微弱的運動異常。但是這些恒星自身往往也在快速旋轉,還會釋放出大量星風物質,這都給測量運動是否異常帶來了困難。 將白矮星-褐矮星這種組合作為恒星-熱木星的替代品,有特別的優(yōu)勢。 首先,白矮星尺寸很小,這樣褐矮星就能離它足夠近,被照得足夠熱。 其次,白矮星能發(fā)光的表面積小,比熱木星的恒星暗弱很多,不會掩蓋身邊的褐矮星,這樣就更有希望對褐矮星直接成像,而無需通過間接手段探測。 此外,WD0032-317和WD0032-317B這個系統(tǒng)本身,還給恒星的末期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按照觀測的情況來看,褐矮星的年齡應該有幾十億年。但白矮星質量很小,說明它的前身星應該有更長的壽命。研究人員認為,褐矮星此前可能參與了白矮星的演化,加速了它前身星的死亡。 結語 二十年前,WD 0032-317B也曾進入過天文學家的視野,但卻被忽視了。**那時候它的黑夜側正朝向地球,在望遠鏡里不夠顯眼。**或許是因為當時的科學家們還未擁有足夠先進的觀測儀器,亦或者是宇宙的探索本就并非易事。 二十年后,WD 0032-317B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相信在未來,科學家們借助高分辨率的望遠鏡繼續(xù)觀測,就可以構建WD 0032-317B的三維大氣模型,揭曉其白晝與黑夜兩側如此大的溫差是如何分布的,從而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類似的氣態(tài)巨行星。 關于WD 0032-317B這顆熾熱的星球,更多的故事還在路上。關于宇宙中的繁星點點,更多的發(fā)現(xiàn)也在等著我們。 參考文獻: [1] Na’ama Hallakoun, Dan Maoz, Alina G. Istrate, et al. An irradiated-Jupiter analogue hotter than the Sun. [2] Elizabeth Gamillo. Astronomers find a brown dwarf that’s hotter than the Sun. [3] Atmosphere Models of Brown Dwarfs Irradiated by White Dwarfs: Analogs for Hot and Ultrahot Jupiters. Joshua D. Lothringer and Sarah L. Casewell. 2020 ApJ 905 163. DOI: 10.3847/1538-4357/abc5b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