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程研制背景1966年11月,美國開始研究一種新的海上戰(zhàn)略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包括遠程潛射導彈系統(tǒng)ULMS(Undersea Long-Range Missile System,即后來的“三叉戟”潛射導彈)和“俄亥俄”級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作為回應,1970年蘇聯(lián)海軍也下令開發(fā)類似的系統(tǒng)并制定了相關的技術要求,要求搭載射程不少于9000公里的潛射彈道導彈,其他要求還涉及導彈發(fā)射管數(shù)量、魚雷裝置、最大潛水深度、潛艇航行速度以及潛艇可能的作戰(zhàn)使用區(qū)域。其中潛艇的使用地域是重要內容,當時蘇聯(lián)認為北極地區(qū)是最合適的部署地域,因為飛機無法找到冰層下的潛艇,潛艇相互探測也很困難,這些地區(qū)也沒有美國的水下觀測系統(tǒng),美國在北極也無法使用航母。相反北極地區(qū)蘇聯(lián)海軍基地和通信設施更完善,便于潛艇和海軍力量的指揮。[13] 1976年,戈爾什科夫在擔任蘇聯(lián)海軍總司令滿20年的時候,出版了一本全面闡述自己海防思想的著作《國家的海上威力》,提出了蘇聯(lián)海軍“對岸為主”的戰(zhàn)略方針,即以潛射彈道導彈從海上對美國的岸上目標進行突然性核打擊。蘇聯(lián)應該發(fā)展一款能隱蔽接近到美國東海岸附近巡邏的新型戰(zhàn)略核潛艇,從而將潛射彈道導彈從發(fā)射到命中目標的時間壓縮到10分鐘左右,不給美國反應的時間。[14] 研制歷程1971年,蘇聯(lián)政府和蘇共中央委員會通過決議,決定建設名為“臺風”(Тайфун)的海上戰(zhàn)略系統(tǒng)項目,該系統(tǒng)由D-19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包括P-39導彈)和941型(代號:Акула)核潛艇發(fā)射平臺組成。在開發(fā)過程中的一個特點是,開始并未任命總設計師。項目由“紅寶石”設計局負責人斯帕斯基全權負責。1971年上半年,“紅寶石”設計局開始代號“紅寶石71號”的941型核潛艇的技術論證工作,并在國防部第一科學研究所的協(xié)助下,在1972年完成了技術任務書的制定。1972年12月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批準了技術任務書。在技術方案審批過程中,“紅寶石”設計局認為應該對標美國,潛艇上也安裝24枚潛射導彈,但戈爾什科夫堅持20枚導彈攜帶200枚核彈頭完全可以威懾美國,數(shù)量再多沒有意義。[4] 在論證階段,“紅寶石”設計局向各種海軍研究機構提交了一系列潛艇結構方案供審查。根據(jù)技術任務書,941型核潛艇沒有排水量的限制,目標就是確保能攜帶20枚潛射導彈還能??恳话愕牟次?。各種設計方案經(jīng)過了全面研究,最終選擇了謝爾蓋·N·科瓦列夫提出的方案。在這個方案中,所有主要機械和設備都安置在兩個平行排列的雙殼體中。兩個雙體殼之間的是彈道導彈井。除了兩個主要的艇殼模塊外,船只結構還包括兩個主要模塊:一個是指揮艙,另外是艇艏的魚雷武器艙。[4]1973年蘇共第二十六屆代表大會通過了制造第三代941型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和配套的D-19固體燃料導彈系統(tǒng)的決定。[15] 1971年,第385設計局開始進行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的前期設計。1973年9月,蘇聯(lián)政府正式委托該設計局設計P-39型彈道導彈及D-19型發(fā)射裝置。由于缺乏固體燃料導彈的開發(fā)經(jīng)驗。設計工作遇到了困難。1979年,P-39型導彈的相關試驗開始。在從浮動平臺的臨時發(fā)射臺上進行的9次試射中失敗率達到50%,原因是導彈的第1、2級發(fā)動機故障。[10]蘇聯(lián)后來認為,應該把P-39和D-19發(fā)射系統(tǒng)的研發(fā)交給“兵工廠”設計局而不是第385設計局。因為前者曾經(jīng)成功研發(fā)蘇聯(lián)第一種固體潛射彈道導彈P-31導彈和D-11發(fā)射系統(tǒng)。385設計局是根據(jù)自己研制的RT-23鐵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系統(tǒng)來研制P-39導彈,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6] 1974年12月,P-39導彈的初步設計完成,提出了一種使用級間艙的導彈改型,整個D-19發(fā)射系統(tǒng)質量增加到 90噸。在1975年6月,P-39導彈后續(xù)設計完成,搭載十個當量為10萬噸TNT的核彈頭,使用整體式第三級發(fā)動機,布局的變化導致火箭長度從15米延長到16.5 米,系統(tǒng)重量增加到95 噸。1975年8月,P-39導彈的最終設計定型,搭載十個彈頭和最大射程達到10000 公里。但是1976 年12月和1981年2月,蘇聯(lián)又修改了P-39導彈的指標,將最大射程從10000 公里減少到 8300 公里,但是入役的時間提前了。最終P-39導彈在1983年5月服役。[16] 生產(chǎn)歷程根據(jù)1971年的官方?jīng)Q議,蘇聯(lián)開始了針對941型和949A型等第三代核潛艇的工業(yè)生產(chǎn)準備工作,并設計了模塊化的建造方法。為此蘇聯(lián)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建設了當時世界最大的核潛艇組裝車間——55號車間,還建設了一座承重5萬噸的浮船塢。55號車間可以同時使用模塊化建造方法組裝5-6艘核潛艇。941型潛艇由動力、導彈、魚雷、指揮艙等不同技術完備的功能模塊組成,而功能模塊則包含一些子模塊,功能模塊在組裝好后就可以安裝到船體上。模塊化的建造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6] 941型的首艘艇(TK-208號)在1976年6月底正式開工,僅比美國的“俄亥俄”級戰(zhàn)略核潛艇首艇晚了2個月。兩艘潛艇都于1981年投入使用。[5]從1976年6月至1989年12月期間,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總共建造了六艘941型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最后兩艘建造的941型潛艇——TK-17號和TK-20號,外觀上與其他潛艇有所差別,首先是長度略有增加,另外是取消了保護螺旋槳免受冰層影響的圍殼罩。[6] 1987年5月,蘇聯(lián)計劃對6艘建成的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進行技術升級。但由于缺乏資金,只有首艇TK-208號在1992年進行了維修和升級,整個升級工作一直到2002年才完成。TK-208號被命名“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后再次服役。[6]由于P-39型導彈的綜合使用成本過高,1998年P-39M型導彈開發(fā)全部被終止,僅在TK-20號潛艇上保留了10枚P-39潛射彈道導彈,另外4艘941型核潛艇無彈可用。[5]2004年俄羅斯軍方宣布,所有的P-39導彈都被拆毀。[17] 蘇聯(lián)原計劃建造12艘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但實際上真正開工的只有7艘,還有3艘只購買了相關的技術設備和材料并沒有開工。服役的6艘核潛艇,編號分別為TK-208、TK-202、TK-12、TK-13、TK-17、TK-20,第7艘編號TK-210潛艇項目在1988年被取消,當時已經(jīng)完成了40%的建造工作,最終在1990年被拆解為金屬。第7艘被取消部分是因為該型潛艇造價太過昂貴,另一部分原因是美蘇簽訂了“第一階段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START Ⅰ)。[2] 裝備歷程941型核潛艇的首艇TK-208號在1981年6月進行海試,比美國的“俄亥俄”級首艇早了1個月。[18]TK-208號艇在1981年12月29日服役,TK-202號艇在1983年12月28日服役,TK-12號艇在1984年12月26日服役,TK-13號艇在1985年12月26日服役,TK-17號艇在1987年12月15日服役,TK-20號艇在1989年12月19日服役。[2] TK-208號艇在1992年進行了維修和升級,整個升級工作一直到2002年才完成。TK-208號被命名“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后再次服役。2004年開始該艇一直參加“布拉瓦”潛射洲際導彈的試射工作。[6]2023年2月“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退役。[3] 1998-1999年,TK-202、TK-12和TK-13號核潛艇退役并被出售給廢品收購商。21世紀初這些艦艇被拆解為廢金屬。[6]2013年5月,俄羅斯軍方宣布將TK-17號和TK-20號核潛艇退役封存至今仍保留在北德文斯克的一個廢棄泊位中。[19] 基本設計船體設計艇體設計: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是一艘多艇體潛艇,總共有5個艇體,包括兩個主艇體、魚雷發(fā)射艇體、指揮艙艇體和尾部艇體。[8]科瓦列夫采用這種多艇體設計,完全是因為D-19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的巨大體積。由于該系統(tǒng)總重量達到了90噸,直徑達到2.4米,長度為16米。如果裝到耐壓殼體,那么需要耐壓殼的直徑要超過16米,這超出了當時和現(xiàn)在的耐壓殼加工制造技術的極限。[4]而科瓦列夫采用的設計,是由兩個直徑7.2米的耐壓外殼并排構成的“雙體潛艇”,2座核反應堆分別放置于左右艇體,20個導彈發(fā)射簡置于左右耐壓外殼之間,魚雷發(fā)射艙體、指揮艙體、逃生艙體各自完全獨立,各艙體之間利用耐壓通路連接。魚雷發(fā)射艙體及指揮艙體由鈦合金制成,整個外殼由低磁鋼材制成,艇首采用了可收放式水平舵。 [10]在非耐壓艇殼外表面敷設了厚度高達150毫米的消聲瓦。[14] 一般的423毫米小型反潛魚雷無法破壞這種雙艇體結構。渾圓的艇體及短胖的圍殼具備在北極突破2.5米厚冰層的能力。在指揮臺圍殼的基部有一個凸出于艇身的特殊結構,能夠容里面布置有升縮裝置,可對主控制室加以保護。潛艇的圍殼包括2具潛望鏡、無線電六分儀、雷達、射頻通信、導航和無線電測向等裝置。[11] 這種艇體結構既有優(yōu)勢也有劣勢。優(yōu)勢是相比美國的“俄亥俄”級的360米潛航深度,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潛航深度能達到520米;能夠在55米的水深進行導彈齊射而且還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大深度下潛和浮出時平臺不會對導彈艙產(chǎn)生擠壓變形的影響。而劣勢是水下排水量過大,對建造設施和港口提出了苛刻的要求。[6]蘇聯(lián)在地面基礎設施建造和維護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因為941型核潛艇體形巨大,幾乎所有的北方艦隊基地都無法容納,蘇聯(lián)海軍不得不擴建了碼頭,建造了為潛艇提供電力和蒸汽的特殊浮橋。[10] 艙室設置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總共有5個艇體,包括兩個主艇體、魚雷發(fā)射艇體、指揮艙艇體和尾部艇體,5個艇體上總共有19個隔艙。[8]各個耐壓艇體間通過管道相連。最前部是魚雷發(fā)射艇體,在其前方的非耐壓部分是安裝了艇艏聲納,魚雷發(fā)射艇體主要是魚雷艙。在魚雷發(fā)射艇體后面是兩個并排的主艇體,兩個主艇體的前部依次是聲納艙和導彈設備艙,兩個主艇體中間夾著的非耐壓艙段,是20個P-39潛射彈道導彈發(fā)射管。在導彈設備艙后面就是船員艙。[20] 由于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內部容積大,船員艙的居住環(huán)境得到了大幅改善,其中軍官的房間按級別分為雙人間和四人間,各個房間均配有浴室、電視、空調等設備。下士及水兵房間分為六人間和八人間。居住區(qū)設有健身室、游泳池、日光浴室、桑拿室、休閑沙龍、健康中心,動植物觀賞區(qū)等。[10]在潛艇潛航時,游泳池的水溫只有4攝氏度。大部分人會選擇桑拿,然后到健身房鍛煉、放松或是聊天。潛艇上唯一沒有休息時間的地方是廚房。廚師24小時忙碌,每天要為船員準備4餐。[11] 指揮艙艇體里面主要是潛艇核心的控制艙。而在兩個主艇體后面的部分,則分別在左右艇體中各設計有一個反應堆艙、蒸汽輪機艙和傳動艙,實現(xiàn)了兩個動力的區(qū)分,其中一個動力設備發(fā)生故障,不影響另一套獨立的設備。在兩個主艇體下方是大型的壓水艙。[20] 動力系統(tǒng)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使用的ОК-650M型(或稱為ОК-650 ВВ型)反應堆蘇聯(lián)開發(fā)的第三代潛艇核反應堆。該型反應堆采用了模塊化布局方案,并應用了高安全設計的理念,能夠應對核潛艇沉沒等重大事故。ОК-650M型反應堆在高功率水平上實現(xiàn)一回路的自然循環(huán),用大直徑的短管代替了一回路的管道,將主要設備(反應堆、蒸汽發(fā)生器、泵)連接起來,反應堆配備了無電池冷卻系統(tǒng)(ББР),在電力消失時它會自動啟動并開始工作。當出現(xiàn)重大事故時,核反應堆的補償裝置將確保燃料棒拔出并導致反應堆停堆,即便艦艇傾覆式也能進行自動安全操作。模塊化核動力裝置的布局使得尺寸得以減小,同時提高了其功率和其他運行參數(shù)。[21] 941型“臺風”級戰(zhàn)略核潛艇已經(jīng)使用大直徑高精度七葉螺旋槳取代了以往的五葉小直徑螺旋槳,抑制了螺旋槳空泡現(xiàn)象的發(fā)生,降低了中速航行時的噪音水平。該艇還在螺旋槳外套上了 一圈圍殼,能對槳葉噪聲實施屏蔽,縮小敵方的聲吶探測范圍,而且在潛艇穿透冰層時,圍殼對螺旋槳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此外,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利用內部空間大的優(yōu)勢,還為諸多機械設備安裝了減振浮筏, 對各種管道進行了降噪處理。[14] 船電系統(tǒng)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裝備有“Омнибус”戰(zhàn)斗指揮系統(tǒng)、“Симфония”導航系統(tǒng)、“Омнибус”綜合信息系統(tǒng)和“Скат-КС”聲納系統(tǒng)。[8] “Омнибус”(英文代號:Omnibus)戰(zhàn)斗指揮系統(tǒng)是是蘇聯(lián)在上世紀70年代開發(fā)的第三代通用型潛艇自動化作戰(zhàn)指揮系統(tǒng),總共有8個不同的版本,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使用的是最完整的系統(tǒng),基礎版本應用于“維克多-III”型戰(zhàn)略核潛艇,不同版本的設備和功能在軟件和硬件上的差別在30-35%左右。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使用的系統(tǒng)由蘇聯(lián)海軍第24研究所研發(fā),新的指揮系統(tǒng)能為潛艇指揮官提供必要的數(shù)據(jù)準備和可視化顯示,以便在實戰(zhàn)條件下快速評估情況并就機動和使用武器做出適當?shù)臎Q定。[22] “Симфония”(英文代號:symphony,交響樂)導航系統(tǒng)是蘇聯(lián)研制的第三代核潛艇水下導航系統(tǒng),使用激光陀螺慣性導航系統(tǒng),基于卡爾曼濾波器的元素庫和信息處理算法,子系統(tǒng)的自動化和控制水平的提高。與上一代導航系統(tǒng)相比,“交響樂”導航系統(tǒng)生成的導航和動態(tài)參數(shù)的準確性更高,能夠基于概率論和數(shù)理統(tǒng)計學,對來自不同來源的導航復雜信息進行更有效的數(shù)學處理,能夠通過地球物理場和其他一些方法確定一個地方的坐標。[23] 941型核潛艇通訊包括VHF(甚高頻)、UHF(特高頻)、HF(高頻)、LF(低頻)、VLF(甚低頻)、ELF(極低頻)和衛(wèi)星通訊。VHF主要用于和沿岸部隊的高速數(shù)字通信,UHF通信用于潛艇和和水面艦艇以及飛機的通信。HF為潛艇和陸上司令部、水面艦艇以及飛機的附屬通信通道,此外救援的聲納浮標也使用HF通信。指揮控制采用VLF/LF通信,LF這種超長波段既使在潛航中也能夠接收,其深度為3-4米,即使在電磁脈沖環(huán)境下也可使用,最大通信距離為3000-4000公里。蘇聯(lián)還有30個VLF(甚低頻)發(fā)射站,主要覆蓋北極地區(qū)通信,941型核潛艇可在水下45米接收信號,但是通信速度慢,1分鐘不到67字節(jié)。1983年以后,蘇聯(lián)開始啟用2個ELF通訊站,傳播距離達到10000公里,941型潛艇可在水下109米接收,但是通信速度更低。因此一旦爆發(fā)全面戰(zhàn)爭,蘇方將使用ELF(極低頻)通知潛艇作戰(zhàn)并將其傳呼至淺海面,用 VLF/LF波段接收命令。941型核潛艇通訊還有通信浮標可以接受蘇聯(lián)“閃電”通信衛(wèi)星的信號,但這并不是主要方式,因為衛(wèi)星在戰(zhàn)時容易遭到攻擊和干擾。[24] 聲納系統(tǒng)“Скат-КС”(英文代號:Skat-KS,鰩-KS)聲納安裝在艇艏,具備主被動探測能力,最大探測距離74.1 公里。[25]1988年,蘇聯(lián)計劃對941型核潛艇進行技術升級,包括用更先進的Скат-2М(英文代號:Skat-2M)聲納系統(tǒng)取代原有的Скат-КС聲納,但是只有ТК-17和ТК-20兩艘潛艇獲得改裝。[26] TK-208號艇在1992年進行了維修和升級,整個升級工作一直到2002年才完成。TK-208加裝了新的“Скат-3”(英文代號:Skat-3)聲納系統(tǒng)[6]Скат-3系統(tǒng)主要用于連續(xù)監(jiān)視潛艇所在水域的水面和水下狀況,以被動監(jiān)聽方式對目標進行探測、定向和跟蹤,其監(jiān)聽方式分為寬帶和窄帶,工作頻率為聲頻、低聲頻和次聲頻。Скат-3綜合聲納系統(tǒng)主要由艇殼基陣聲納、低/中頻、主/被動搜索跟蹤聲納和被動拖曳陣變深聲納組成。其中低頻艇殼聲納以被動方式進行搜索警戒,換能器基陣裝貼于艇艏殼體上,基陣布置在艏部魚雷管下方,對水面艦艇被動作用距離為60公里,對潛艇作用距離為20公里。拖曳陣聲納基陣長估計為80米,有50個水聽器,拖纜長750米;工作頻率為20-200Hz。拖曳陣聲納用于遠程被動警戒,作用距離大于90公里。[27] 逃生設計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的逃生設計也比較有特色。首先是在最前方魚雷發(fā)射艇體和最后方的尾部艇體都設有逃生艙口。艇員都可以進入空間更小但強度更高的小型耐壓艇體來進行逃生。[20]另外在指揮艙艇體的左右兩側,還分別設計了兩個彈出式的救生艙。相比一般的蘇聯(lián)潛艇的救生艙,941型核潛艇的救生艙每個能乘坐85人,2個救生艙能容納所有的艇員。相比潛艇的600米的極限深度,彈出式救生艙的極限深度達到了1500米,盡可能保證在危急時刻拯救所有的艇員。[28] 武器系統(tǒng)潛射彈道導彈:P-39型潛射彈道導彈長16.1米,直徑為2.4米,發(fā)射重量為87.6噸,射程8300公里。[17]在941型首艇下K-208號服役后,蘇聯(lián)軍方使用該艇13次試射P-39型潛射彈道導彈,11次取得成功。1984年,P-39型導彈及D-19型發(fā)射裝置正式交付海軍。從1985年,改進型的P-39M導彈也開始研制并在1989年進入實戰(zhàn)部署階段。[10]P-39型導彈實際是通過“減震發(fā)射系統(tǒng)”和發(fā)射管口支撐環(huán),懸掛在潛艇的發(fā)射管內。導彈從干燥的發(fā)射管內發(fā)射,發(fā)射管外有“空泡生成裝置”來確保導彈在水下的穩(wěn)定運動和無沖擊地離開發(fā)射管。導彈出水后與發(fā)射系統(tǒng)脫離?!皽p震發(fā)射系統(tǒng)”重達6噸。P-39配備了10個1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每個彈頭都有獨立的制導系統(tǒng)。但是P-39型導彈的綜合使用成本過高,1998年P-39M型導彈開發(fā)全部被終止,僅在TK-20號潛艇上保留了10枚P-39潛射彈道導彈,另外4艘941型核潛艇無彈可用。[5]2004年俄羅斯軍方宣布,所有的P-39導彈都被拆毀。[17] K-208號潛艇在2002年完成升級改裝后,作為P-30“布拉瓦”(英文代號:R-30)潛射導彈的測試艇來使用。因此并不算是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的武器系統(tǒng)。[6] 魚雷:УСЭТ-80(英文代號:USET-80)型尾流自導魚雷在1980年開始服役,該彈長7.9米,重2噸,射程18公里,最大速度超過45節(jié),最大使用深度達到1000米。該彈是一種電動魚雷,配備了尾流自導制導系統(tǒng),該彈在服役后發(fā)現(xiàn)在制導性能和淺水環(huán)境作戰(zhàn)性能不佳,又進行了多次改進,改進型號仍在俄軍服役。[29] УСЭТ-65(英文代號:USET-65)該型魚雷口徑650毫米,開發(fā)與上世紀70年代,最新型號是УСЭТ-65-76A型,在上世紀80年代開發(fā),在1991年服役,供俄羅斯海軍第三代核潛艇使用。它的長度超過11米。最大速度為 50 節(jié),最大射程為100公里,采用主動/被動聲納和有線制導,使用燃氣輪機+過氧化氫為動力。[30] 53-65K:該型魚雷是基于上世紀60年代開發(fā)的53-65型重型魚雷的改進型,口徑650毫米,采用聲尾流自導技術,使用性能稍差但安全得多的煤油-氧燃料作為動力,攜帶1個307 公斤的高爆彈頭,在45 節(jié)的速度下射程為19公里。[31] ВА-111(英文代號:VA-111)型超空泡魚雷長8.2米,重2.7噸,射程11公里,最大速度超過200節(jié)。該彈沒有制導裝置,靠固體推進劑火箭發(fā)動機在水下推動,靠可伸縮的流體動力方向舵來保持方向和深度。超空泡魚雷靠火箭發(fā)動機推力在水下移動。為了減少水阻,魚雷頭部有一個氣體空腔發(fā)生裝置,通過產(chǎn)生圍繞著魚雷彈體的空氣腔來減少阻力。[32] 反潛導彈:Вьюга-53型(英文代號:RPK-2 Vyuga)反潛導彈長7.6米,重2.2噸,射程45公里,最大發(fā)射深度50米,最大下潛攻擊深度為600米。導彈空中最大飛行速度為1馬赫,彈頭入水后可搜索周圍1公里的敵方潛艇,水中最大速度可達45節(jié),最大攻擊范圍達到9公里。如果導彈攜帶核彈頭則不用安裝制導設備,其水下殺傷半徑可達1.5公里。 防空導彈:臺風級還裝有12枚“箭-3”或者“針”式導彈用于防空自衛(wèi)。[7]“箭-3”便攜式防空導彈是“箭-2”的改進型號,主要是戰(zhàn)斗部和導引頭進行了改進。新的紅外導引頭對陸上和水上的低空目標具有更高的性能,并且不易被熱焰彈所干擾。新的破片戰(zhàn)斗部改進了殺傷性能?!凹?3”是一種超音速導彈,平均最大速度約為 410 米/秒。它可以打擊4.1 公里外或 3 公里高度的接近超音速的目標。[33] “針”式便攜防空導彈是“箭”式導彈的深度現(xiàn)代化改進型號。相比“箭”式導彈,“針”式導彈使用了改進的雙通道紅外導引頭、更好的定向能高爆彈頭和由更靈敏的磁性近炸引信,火箭發(fā)動機得到改進,導引頭上方安裝了減阻氣塞。這使得“針”式導彈有更好的射程、高度和交戰(zhàn)范圍。該彈射程5.2公里,射高3.5公里,最大速度每秒800米,能打擊超音速目標。[34] 服役情況
TK-208:該艇在1981年12月進入海軍服役,首任艦長是奧爾霍維科夫·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上校。該艦在入役后又進行了一些技術改進,直到1982年12月才開始正式水下航行。1982年12月至1983年1月,“TK-208”號完成了第一次水下航行。1983年12月至1984年4月,“TK-208”號完成第二次水下航行,其中水下潛航達到121天,創(chuàng)下蘇聯(lián)紀錄。1984年2月瓦西里耶維奇上校被授予“蘇聯(lián)英雄”稱號,獲得列寧勛章和金星勛章。[40]TK-208號艇在1992年進行了維修和升級,整個升級工作一直到2002年才完成。TK-208號被命名“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后再次服役。2004年開始該艇一直參加“布拉瓦”潛射洲際導彈的試射工作。[6]從2004年9月23日到2010年10月29日,“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總共進行了14次R-30“布拉瓦”導彈發(fā)射試驗,成功了6次,失敗了6次,部分成功2次。[41]2023年2月,“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退役。[3] TK-202:TK-202號艇在1983年12月28日服役,1984年加入北方艦隊,1984年5月進行首次潛射導彈發(fā)射。1987年該艇執(zhí)行巡航任務,在北極冰下停留了74天。1991年該艇進入后備役,1995年被擱置在港口等待修理,1999年正式退役。在美國資助下,TK-202號艇在1999年開始被拆解,2003年核燃料棒被移除,2007年反應堆艙被全部拆除。[36] TK-12:TK-12號艇在1984年12月26日服役,1985年1月加入北方艦隊。1985年11月,TK-12號艇進行2次P-39 潛射導彈發(fā)射。1986年12月至1987年1月期間,TK-12號艇在英國附近巡邏過程中和英國“敏捷”級核潛艇“輝煌”號發(fā)生水下相撞事故,TK-12號艇的右舵撕下了“輝煌”號的拖曳聲納。1996年該艇轉入預備役,2000年退役。2005年該艇在美國經(jīng)費支持下開始被拆解。2006年該艇被拆解完畢。[37] TK-13:TK-13號艇在1985年12月26日服役,1986年2月15日,該艇被編入北方艦隊。1987年10月2日,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視察該艇。1997年3月26至27日,該艇進行了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項目最重要的一次試驗——全艇載荷齊射。該艇連續(xù)發(fā)射了20枚P-39潛射彈道導彈,然后按照廢棄彈道導彈的程序讓導彈在空中自毀,19枚導彈成功發(fā)射,由1枚導彈沒有發(fā)射。1998年該艇正式退役。2008年在美國的資助下,該艇被拆解。2009年該艇拆解完畢。[38] TK-17:TK-17號艇在1987年12月15日服役,1988年2月19日,該艇被編入北方艦隊。1991年該艇發(fā)射P-39導彈失敗,導彈在發(fā)射管中爆炸,導致發(fā)射管蓋被炸飛,模擬彈頭掉進了海里。爆炸事件沒有導致人員受傷,潛艇返回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進行了緊急維修。2002年該艇發(fā)射P-39導彈,成功擊中模擬的靶標。2004年2月15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乘坐TK-17號艇出海。2013年TK-17號艇退役,停泊在北德文斯克的港口中。[39] TK-20:TK-20號艇在1989年12月19日服役。1990年2月28日,該艇被編入北方艦隊。1995年8月至11月,該艇在北極地區(qū)進行巡航。在途中TK-20號艇在北極冰蓋區(qū)域上浮時發(fā)生事故,由于洋流的強烈沖擊,潛艇在浮出冰面的的過程中艇身右側被冰面積壓出一個巨大的凹陷。但是該艇在上浮后仍然成功發(fā)射了1枚P-39導彈。1997年3月26日至27日、12月3日至4日,TK-20號艇進行兩次全艇載荷齊射試驗,發(fā)射了40枚過期的P-39潛射導彈然后再空中銷毀,只有1枚導彈沒有成功發(fā)射。2013年TK-20號艇退役,停泊在北德文斯克的港口中。[19] 延伸型號紅寶石中央設計局曾經(jīng)提出了一條改造“臺風”級戰(zhàn)略核潛艇用于貨運的建議,主要是擴大潛艇前半部分的船艙,后半部分的動力、控制、導航、通信等保持原樣。 其貨物載重量達到1萬噸,在淺海,潛艇浮出水面破冰航行,在深海潛至冰層以下快速航行,適于在北極圈海域運送貨物。滿載時潛艇的吃水量不大,因此可駛入江河入??诘母劭?。[11] 俄羅斯還提出了一種更大的核動力運輸潛艇設想。這種核潛艇全長238米,長度是“臺風”級核潛艇的1.39倍, 艇寬 26.8米,型深20.2米,吃水深度10.5米,排水量30000噸,航速20節(jié),配備艇員35名。[42] 性能參數(shù)941型戰(zhàn)略核潛艇性能參數(shù)一覽[7]
|
|
來自: 明月照書窗 > 《國際時事,軍史,軍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