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宋 秦觀《行香子》庭院深深, 作為東方審美的一種方式, 滲透于每一個中國人詩意棲居的想象中。
對于中國人而言, 庭院除了作為日常起居的生活空間, 更是一種休養(yǎng)生息的精神家園。 院子,是人間的清歡, 大隱于市,深居簡出, 只有一方庭院才能 增色紅塵歲月,回歸平淡生活。 院子,是人間的清歡
晚明節(jié)士祁彪佳 在其所著《寓山注》序文中寫道:
園盡有山之三面, 其下平田十余畝, 水石半之,室廬與花木半之……
如良醫(yī)之治病,攻補互投; 如良將之治兵,奇正并用; 如名手作畫,不使一筆不靈; 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語不韻。 此開園之營構也。
中國傳統(tǒng)的庭院, 是自然勝景與匠人之心的完美結合。 含蓄蘊藉的詩畫情趣中, 更蘊藏了豐富的精神世界。
表達著中國人 不事張揚的淡泊心境 和俗世無爭的高雅與純粹。 《寓山注》序文中最后寫道:
園以外山川之麗,古稱萬壑千巖; 園以內(nèi)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 四時之景,都堪泛月迎風; 三徑之中,自可呼云醉雪。 此在韻人縱目,云客宅心, 予亦不暇縷述之矣。
院子,是人間的清歡。 庭中惟小憩,院中無塵雜, 朝時閑賦,暮時幽居。 看庭花影轉,觀弱柳池塘。 待清溪聲聲,檐滴宿雨。 聽水聲之幽閑涵澹, 聞花香之沁心入脾。
庭院中 攜一縷悠然, 靜坐于時光一角。 倚南窗,沐清風。 依稀一夢千年,身處遠古。 院子,是中國人的心靈花園
宋代詩人龔大明《山居好》:
山居好,山居好,鶴唳猿啼餞昏曉。 碧窗柏子炷爐香,趺坐蒲團誦黃老。 山居好,山居好,竹杖芒鞋恣幽討。 坐分苔石樹陰涼,閑數(shù)落花聽啼鳥。 建一座院子 與青山對望,依碧水而居, 和山水融為一體, 在含蓄節(jié)制的空間中 感受自然的韻律。
將自然之美引入生活, 感受生活的禪意, 搖椅里的讀書品茗, 月光下的閑庭信步, 粗茶淡飯中, 安度逍遙自在的人生。 中國人營造院子, 追尋的不僅僅是安身, 還要能安心。 每個中國人都憧憬著 一個屬于自己的心靈花園。
中國人的故事里,缺不了院子
陶淵明《歸去來辭》: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每個家都是 心靈休憩的港灣, 或大或小, 都有可匹配的庭院。
一個家,有了庭院才完美, 家享一院天,庭納幾代人。 任歲月流轉,時光變換, 人們依然對庭院懷有深深的眷戀。 中國人的故事里 永遠缺不了院子, 中式庭院的特別之處 在于建筑與人相通。
它不單單是 一個物質層面的居住空間, 更是一個深藏人居智慧的精神載體。
明代文徵明《玉磬山房》詩曰:
橫窗偃曲帶脩垣,一室都來斗樣寬。 誰信曲肱能自樂,我知容膝易為安。 春風薙草通幽徑,夜雨編籬護藥欄。 笑殺杜陵常寄泊,卻思廣廈庇人寒。
無論身世浮沉,生涯窮通,擁有一個庭院,回歸自然與本我,烹茶讀書,臥聽風雨,仍然是中國人對于理想生活不變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