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第5363篇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章 字數 5k+ · · 秦朔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秦老師親自講述,歡迎收聽音頻版】 1974年初冬的一天,25歲的江蘇下鄉(xiāng)插隊青年莫礪鋒偶然路過鎮(zhèn)江金山寺。進門一看,嚇了一跳,迎面掛著一幅大標語,寫著“徹底揭開反革命兩面派——蘇軾的畫皮”。看旁邊的大字報,才明白是批判蘇軾在北宋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新舊黨爭中,一會兒倒向這邊,一會兒倒向那邊。 不久前我在無錫江陰主持“傳習江南——書院文化交流大會”時,見到了莫礪鋒先生。他是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聽完演講,我意猶未盡,又搜了他的很多文章,也買了他的《漫話東坡》一書,一邊看,一邊感受他對蘇東坡一生的概括——“風雨人生中從容前行的足跡”。 莫教授評論說,在王安石變法中,蘇東坡通達平正,不偽善,不投機,不是宰相怎么說他就怎么跟,而是從事實出發(fā),從于國有利的角度出發(fā),盡管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那天的文化交流大會,整整一天,幾百名商界人士卻聽到了最后。下午莫先生講完,是中國政法大學的林乾教授講曾國藩的用人,同樣反響熱烈。 這么多商界中人聽蘇東坡、曾國藩,也許是因為風雨已來,大家都想從他們身上汲取一些力量。我也結合對莫教授文章的學習,借花獻佛,把一些感受分享給大家。 不人云亦云,守住我心 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但人生不是只有隨波逐流當浮萍一條路。蘇東坡一直守住了自己的心。 自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起,新黨領袖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大刀闊斧,激進變法,勵精圖治。因反對者眾,他采取了一種手段,反對新法的貶逐,支持新法的提拔。 蘇東坡屬舊黨,他堅決反對,認為新法推出得太草率,沒有好好加以論證就執(zhí)行,對民間擾亂很大。他因此得罪了宋神宗,被調離朝廷,做了杭州通判,相當于副職。此時他如不再對新法說三道四,也就太平無事。但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職期間,他看到新法帶來的許多弊端,愈發(fā)抵制,就寫了一些詩詞表達意見。 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被調到湖州做知州,給神宗皇帝寫了《湖州謝上表》。雖是答謝,卻有“知其(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等“影射”之語,被一批新黨官員抓住,對他彈劾。此時王安石已被罷相,實際是神宗皇帝本人在主導變法,神宗收到彈劾,也被觸怒。蘇東坡遂被抓回汴京,關進大牢130多天,險些喪命,最終免于一死,被貶謫到黃州。 神宗去世后,舊黨領袖司馬光東山再起,蘇東坡被召回,還升了官。司馬光急于恢復舊法,說要在一年內把新法全部廢掉。這時蘇東坡又站了出來,和私誼甚佳的司馬光爭論,認為新法中有的條例還是合理的,且已實行數年,百姓也已習慣,若一年內就全廢,會引起社會震蕩。 司馬光是君子,并未因為蘇東坡的反對就加罪,但一年后,司馬光去世,其親信下屬視蘇東坡為“眼中釘”,再將他排擠出朝廷。 蘇東坡22歲中進士,66歲去世,在朝廷只呆了8年零11個月。一方面,這是因為北宋規(guī)定地方官任期不得超過三年,所以他不停地調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三度被貶,在黃州、惠州、儋州度過了十年時間。 倘若在新舊黨爭中只唯上,人云亦云,蘇東坡無論如何不會“兩頭不討好”,但他寧可不討好,也不愿失去自我和本心。 蘇東坡能守住內心,和母親程夫人早年對他的價值觀教育應該分不開。程夫人注重教育,在他年少時曾和他一起讀《后漢書》,其中有一篇《范滂傳》。范滂因為反對東漢宦官專政,被朝廷逮捕,執(zhí)行死刑。他被捕臨出門時告別母親,范母大義凜然,贊成兒子的做法。程夫人讀到這里很感動,當時只有十歲的東坡在旁邊問,假如他將來要做范滂,母親同意不同意?程夫人說,你要能做范滂,我為什么不能做范母? 不自暴自棄,曠達堅韌 在無辜的遭遇下,蘇東坡并非沒有想到過放棄。公元1079年7月29日晚,他在從湖州被押往汴京,官船行至太湖時,就有過縱身一躍、了此一生的念頭。 之所以沒有跳下去,一是被嚴加看管,沒有跳窗的機會,更是因為想到了同朝為官的弟弟,兄弟倆相約將來告老回鄉(xiāng)后一起過田園生活。 公元1101年,蘇軾在常州去世。去世前兩個月,他到金山寺,寺里的和尚拿出一幅他的肖像畫,請他在上面題詩。他寫了四句六言詩,后兩句是“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都是他被流放的地方,45歲被貶到湖北黃州,59歲被貶到廣東惠州,62歲流放到海南島儋州。 北宋時,官員成為犯官,不僅政治上沒有出路,經濟上也會陷入困境。因為犯官不發(fā)官薪,朝廷只給一份微薄的生活費。到黃州時,蘇東坡一家?guī)状由蠒?、丫鬟等,?0多口,生活費根本不夠,所以他第二年就開荒種地,養(yǎng)家糊口。黃州官府把城東山坡上一塊50畝的荒地借給他種,地名叫東坡,所以他給自己起了一個號,“東坡居士”。他在東坡上蓋了幾間房,種大麥,種水稻。有一次途中遇雨,寫下了“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定風波》。 風雨中的淡然和堅持,讓蘇東坡把三個人生低谷都變成了高地。在黃州,他的書法大有長進,寫了很多詞,包括《念奴嬌·大江東去》。在儋州,他寫了研究《易經》《論語》《尚書》的三部學術著作,他曾說,有這三本稿子,即覺此生不虛過。 曠達背后其實是堅韌和對自己的相信。流放中有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回信,干嘛悲悲切切來安慰我,我們這樣的人對自己的道德是充滿自信的,認定在政治上的見解是正義的,為國家提意見是對的。他62歲被貶到儋州,朝中的政敵希望他在那里郁悶而死,但他隨遇而安,65歲又復歸了。 蘇東坡有一種四海為家的襟懷,不管在哪里都能過好一個家。他到杭州,作詩說“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游”。他在黃州,寫信說“某謫居既久,安土忘懷,一如本是黃州人,元不出仕而已”。他在惠州,作詩說“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他離開儋州北歸時,作詩說,“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 不碌碌無為,做有建設性的事 蘇東坡在地方官的任上,總是想方設法做有建設性的事情,造福百姓,也深得百姓熱愛。 他到江蘇徐州任職不久,就遇到黃河泛濫。當時洪水離城墻頂端不到一尺,他立即指揮全城人民把城墻修好,又讓大家在城墻里筑了一條堤壩,從里面托住城墻,免得洪水把城墻壓垮。他在城墻上搭了一個帳篷,晚上就住帳篷。由于洪水一連幾十天不退,他走到禁軍駐軍的營地請求支援。按規(guī)定,禁軍只有朝廷下命令才能調動,但禁軍首領看到他渾身泥漿,滿面憔悴,決定參與抗洪,終于轉危為安,保城成功。第二年,雖然沒有洪水,他仍動員大家加固堤防,修堤岸,以備后患。 蘇東坡兩任杭州時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帶領百姓治理生態(tài),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筑了蘇堤,“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政聲多在道途間。一些百姓在家里掛上他的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回報他為百姓所謀之利。 蘇公堤,東坡寺,東坡樓,東坡亭,各地以東坡命名的建筑,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人們希望永遠和這樣的人在一起。 不仰仗聰明,一生下苦功 蘇東坡才華蓋世,詩詞文賦、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宋神宗評價李白時,曾說“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即李白有蘇東坡的才氣,卻沒有他的好學、博學,可見對他推崇備至。 但蘇東坡的勤奮往往被忽略。他晚年對弟子說,我年輕時開始讀書,每讀一部經典一定從頭抄到尾。他到黃州后,有人去他家看他,發(fā)現(xiàn)他正在抄《漢書》,并說這是第三遍抄。第一遍用楷書抄,第二遍用行書抄,一邊抄,一邊練字。 君子以自強不息。蘇東坡在《晁錯論》中寫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他贊賞大禹治水,“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蘇東坡一生都在學習,思考,不虛度光陰。去世兩個月前,他還請友人程之元代購毛筆100枝、紙張2000幅。如能多活幾年,不知還能創(chuàng)出多少作品。縱觀他40多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寫了4800多篇文、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數量居北宋文學家之冠,可見生產力是多么旺盛。 蘇東坡晚年從海南北歸途中,曾遇到一葉扁舟擱淺在沙灘上的場景。四周都是湍急的江水,別人驚惶失措,他卻神色自若,在傾斜的船艙中寫字。與其困著無所事事,不如抓緊時機寫字,也不要浪費時間。 不高高在上,平易近人 蘇東坡有德有才,立功立言,脾氣卻很平易,一直以善良的眼光去看別人,絲毫不歧視位置比他低的人。他說“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注:卑田院是乞丐收容所)。 他第二次到杭州做知州時,在州府衙門審理一個民事案件。由于被告實在還上不錢債,他就親自幫忙,在扇子上寫字、畫畫,賣掉換錢,幫被告還債。 因為為人善良,交游遍天下,即使被貶到某地,地方長官也往往對他照顧有加。他在黃州遇到的三任知州,在惠州遇到的兩任知州,對他都很友善。在海南,當他被前來督察的使臣逐出驛館,不得不在桄榔林中建屋安身時,昌化軍軍使張中甚至不顧上面的意旨,親自幫他挖泥運土,因此被朝廷追究。 蘇東坡身為朝中大臣或地方長官時,百姓并不容易接近。但落難被貶民間后,則結交了不少平民百姓。他在黃州時,“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老百姓也同情愛護和幫助他。他開荒種麥,毫無經驗,農人熱情地傳授秘訣。他的平民朋友中有開小酒店的,賣藥的,他和他們經常來往,一起游玩,有時住到別人家里,一住就是幾天。 他寫過一首詩,“江城白酒三杯釅(yàn),野老蒼顏一笑溫。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借此告訴遠方的故人:我在這兒與朋友們相處得非常愉快,你們不用再設法讓我離開黃州重返朝廷了。 蘇東坡在黃州修建雪堂,在惠州建造新居,在儋州搭建茅屋,都有百姓自告奮勇來幫忙。他在儋州的集市上遇到過一個進城賣柴的黎族山民,兩人語言不通,竟也攀談起來。山民又是嘆息又是揮手,臨別前把賣柴換得的一塊木棉布贈給他,說今年海風寒冷,讓他做件衣服御寒。 不冷漠度日,對生活充滿熱愛 蘇東坡有過錦衣玉食的朝堂生活,但也能從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從簡樸乃至艱苦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樂趣,自得其樂。 黃州的豬肉特別便宜,他天天買一點來做,成就了一道千古名菜。普普通通的鯽魚、鯉魚,他也能做出“東坡魚羹”的好味道。他愛各地的水果,一到嶺南就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惠州時,他寫信給弟弟,介紹他發(fā)明的一道佳肴:“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于肯綮(qìng)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大意是,惠州的市場每天只殺一只羊,好部位都被官員買走,他只能買點剩下的骨架,骨縫里有點殘肉,但把殘肉切下來,粘上鹽,稍微烤一烤,烤焦后再吃,像螃蟹一樣美味。 蘇東坡在飲食上隨遇而安,愛嘗鮮,不忌口。他在海南島第一次吃蠔,說味道太美了。他原本怕腥,但努力適應那些聞所未聞的海產,并吃出美味來。他專門寫了一篇短文寫吃蠔的經歷,“剖之,肉與漿入水,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相比之下,同為被貶之人,唐代的韓愈南貶潮州時,只是勉強食用了蠔、蛤后,就完全不能接受那種“腥臊”之味。 在人間超越命運的無常 “即使在困境中,他依然用自己的文化優(yōu)勢去普及知識、發(fā)展教育,讓人生煥發(fā)出正面的意義。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詮釋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正能量,這種樂觀與堅韌流傳至今。每個人都能從他的生平和著作中汲取到跨越時空的精神鼓勵,獲得人生啟發(fā)。”莫教授如此詮釋蘇東坡的現(xiàn)代意義。 “領導力之父”沃倫·本尼斯說,“逆境是鍛造領導者的熔爐,就像風吹雨打塑造了山形一樣,問題造就了領導者”。他認為,成為領導者的人,并不是具備一系列的天生特質,而是持續(xù)一生自我探索的結果。 蘇東坡的一生也是自我探索的一生。他追求精神的價值,但并未到空門求解,他認定“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何似在人間!”他就要在人間,超越命運無常的安排,活得有滋有味,有品有格,有聲有色。 蘇東坡在黃州時寫的一封信中說:“平生為道,專以待外物之變。”他的內心好像已經儲備了力量,應對外來的變化。在當下的各種風雨中,他的這些力量,我輩雖不能及,也能見賢思齊,有所汲取吧。
|
|
來自: 常樂46n2h5fy36 > 《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