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村舊俗過中元節(jié),除了月半過節(jié),主要活動是“孤墳所”與“搭齋”。 舊時管村“孤墳會”具體田畝已無法考證。不同年代的分書中,反映出“分得孤墳會一甲”作為一種祖上遺產(chǎn)之一,是一種常見現(xiàn)象。 “一甲”是一個編組單位。孤墳會有多少甲、每甲具體內(nèi)容現(xiàn)在也沒法統(tǒng)計,但從“孤墳會一甲”與之并列的相應田產(chǎn)或房屋也能看出其還是有一定“含金量”的。 “孤墳會”輪到的值會人,須在七月十二或前一日,分四處搭“孤墳所”;一在舊03省道現(xiàn)諸暨蕭山交界處黃泥衕口的山腳;一在后畈茅庵涼亭大路邊;一在太同方向過東山嶺而來的騾子灣山腳;一在村東面,原節(jié)孝牌坊,就是現(xiàn)文化廣場的西南方,以前這里屬村外。 “孤墳所”并不復雜,用毛竹搭一簡棚,蓋稻草以防雨,遇年荒歲歉的,稻草做毛紙、作牛草等,就去割茅草替代。棚內(nèi)二邊各用小竹扎成椅子樣若干,上鋪以稻草或另外雜草。當然是不能真坐的,也沒人去坐。里面再寫個大的紙牌位,掛上幾串紙錢或銀錠,幾雙草鞋,叫“孤鞋”。大意是供那些孤魂野鬼隨時坐息、取用。七月十二這天當天還要搞個簡單的祭祀儀式,但一般都在天黑前很快完成,因為天暗了多少有些忌憚的。而拆棚一般要十七后再過些日子,如同現(xiàn)在的節(jié)日,主路燈桿上掛燈籠,節(jié)日過后不會立即取下。 十七是最后一天,這天祠堂前設齋拜懺、放焰口。但都在祠堂面前空地上,開祠門,但活動不進祠。 于是有親人過世的,三年內(nèi),都會這天在祠堂前擺桌子,放酒飯供品,設亡人牌位,讓過世親人附搭超度,稱“搭齋”或“搭醮”。 桌子以次成排擺放,每排間留出僧道行走及子孫站立位置。因為要連續(xù)三年,所以多在四、五十桌開外。做醮僧道會到每桌前去敲鈴念咒,每桌主人會給紅包或另外致謝物品。其祭品相當豐盛,其實里面帶有相互攀比的成份,如供品過儉,會被人背后笑話,而豐盛之家,會覺得臉上有光,如不去更是會被人議論。這個習俗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墮廢。 管村地處三縣交界,相鄰各村,雖相隔不過三、五里,其口音、習俗差歧明顯。同樣七月十七,三里之隔的樓塔,晚上會在祠堂演“大臺戲”。就是說著那些非正常過世的人超度,要將那些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演出來,如尋短見自盡的,怎么去世怎么演。所以這些戲里,鬼怪無常的形象很多,所以往往散場后,膽小的要多人手牽手才敢回家。希望樓塔有愛好者去關注一下這些舊俗的具體內(nèi)容流程與本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