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渥太華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光子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其中一張圖片很有意思: 定睛一看,這對中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不就是“太極圖”么?小學生都能背上兩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不出意外的,一些自媒體賬號題都不審就馬上跑出來抖機靈: △ 一些自媒體發(fā)布的視頻,竭力突出光量子糾纏和“太極圖”的關系 吃瓜群眾們也紛紛附和,有說“科學的終點就是玄學”,也有說“老祖宗的道學是最先進的科技”,大概意思都跑不過“老祖宗幾千年就已經預見到了”“量子糾纏就是太極圖的形狀”。 △ 被一些自媒體蒙蔽的吃瓜群眾,當然也有小伙伴跑出來辟謠 誠然很多古人的智慧并不輸今人,但一碼歸一碼,這次所謂的“太極圖”還真不是大家想的那樣。 如果仔細查查官方資料,渥太華大學官網上展示的反而是這么一張照片: △ 渥太華大學的宣傳資料展示的是這張圖片 太極圖怎么不見了?看著還有點像外星人?又有點像VR眼鏡? 再仔細翻閱研究原文,真相也就浮出水面,人家要說的和太極就沒多大關系。原文大概說了這么個事: 「在現(xiàn)實世界里,一般人用肉眼很難分清雙胞胎,而在肉眼看不見的量子世界里,我們又憑什么區(qū)別兩個光子呢?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對空間糾纏光子態(tài)進行全息成像的方法,可以快速對量子疊加模態(tài)進行有效地合成成像和分離解構,從而向實時高效的量子通信和量子成像技術邁進了一大步。 為了直觀地體現(xiàn)這個解構過程,科學家利用了太極分布的待測圖案和參考圖案疊加在一起并產生糾纏,演示其糾纏態(tài)的同時解構出絢麗的振幅和相位原始圖案,生動地演示了量子加密和解密的過程,可謂獨具匠心?!?/p> 敲黑板!通俗來講,文章里說的并不是糾纏的光子自發(fā)呈現(xiàn)了“太極圖”,實際量子糾纏的形態(tài)是多樣的,而科學家們則發(fā)明了類似“照相機”一樣的東西,最后想證明的是自己“拍”得有多快、多清楚,另外這個研究成果和“太極圖”基本沒啥關系,就是故意選了這么一張。說不定就是硬蹭咱老祖宗智慧的流量。 等我叉會腰,可把咱牛壞了,誰家能有這么令人自豪的老祖宗,這還不得操控萬物運行嗎?! 在說到古代文化的時候,我們好多人的這種“自豪感”可真是深入骨髓。類似讓人啼笑皆非的誤會還有很多。比如這張伏羲女媧圖,只是普通交配行為“蛇交尾”,卻被一些自媒體歪解道“它印證了DNA是雙螺旋結構的”,還討論到了左旋和右旋。好吧,既然老祖宗早早就暗示了,怎么你就沒有悟出來,先得個諾貝爾獎呢? 其實,這種聚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象的科研論文并不少見,尹哥之前也和大家科普過多次。其中一些被刊印在國際科學期刊封面的故事,比如三打白骨精、哪吒鬧海、火眼金睛、牛郎織女、后羿射日、盤古開天等,寓意也比這個“太極圖”更為深遠。 △ 近些年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部分封面文章,選擇使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象 當然,太極形象也出現(xiàn)過,而且不少,比如下面這篇講催化反應的文章,印到封面上是不是也很形象貼切? △ 2012年Angewandte Chemie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題為《通過光致還原實現(xiàn)Cu(II)催化的click反應》 這么一看,估計您也就明白了,這些藝術形象的出現(xiàn),并不是想說古人的智慧印證了這個事,更多還是為了方便讀者理解這些科學發(fā)現(xiàn)。當然,對一些中國科學家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弘揚中華文化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次渥太華大學的研究,某種層面上不就是被我們“帶跑偏了”?也開始運用起我們的文化符號了? 中國古代積累了大量的文藝作品、藝術形象和哲學思考,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無比寶貴的財富,隨著今天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它們也得以用另一種形式傳播,未來必然也還會有更多“太極圖”們亮相。 我們當然樂于見到中國文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登上世界舞臺,但也要清醒地認識背后的因果關系。不必打著文化的旗號用“果”去套“因”,這反而暴露了既不理解果,也不理解因的毛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