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北周皇帝列表及皇后 后周皇帝列表及簡介,后周的皇帝表以及后代表

 丘山三也君 2023-08-22 發(fā)布于四川

發(fā)表自話題:南宋皇帝列表

后周皇帝列表及簡介,后周的皇帝表以及后代表

后周的皇帝表以及后代表

后周的開國皇帝郭威是后漢的開國功臣。

劉承祐誅殺重臣,郭威當(dāng)時領(lǐng)兵在外,聞訊后以清君側(cè)的名義起兵,不久攻陷開封。

劉承祐死于非命,郭威于951年正月登基,是為后周太祖。

954年,郭威去世,由養(yǎng)子柴榮繼位,是為后周世宗。

960年,大將趙匡胤慌報北漢、遼國聯(lián)合入侵,趙匡胤率領(lǐng)禁軍北上抵御。

禁軍到達(dá)開封東北部的陳橋驛后,突然發(fā)動兵變,擁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趙匡胤回師開封,建立宋朝,廢黜柴宗訓(xùn),后周滅亡。

資料拓展:

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最后一個朝代,從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滅后漢開國,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宋,定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歷經(jīng)三帝,享國10年。

后周開國皇帝郭威是后漢的開國功臣,受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重任。郭威是劉知遠(yuǎn)臨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他奉后漢隱帝劉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鎮(zhèn)叛亂。郭威登基后開始進(jìn)行一系列的改革。減輕和免除了許多徭役,同時整頓軍紀(jì)和管理機(jī)構(gòu)內(nèi)部的腐敗。

柴榮繼位后不久親自領(lǐng)兵抵抗北漢的進(jìn)攻。在高平之戰(zhàn)中他親臨戰(zhàn)場,在出師不利、己方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zhuǎn)戰(zhàn)勢,擊敗北漢軍隊。隨后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從955年到958年他三次親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稱號、幾乎將所有長江以北地區(qū)割給后周。

959年柴榮再次北上攻遼,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攻到幽州。不久柴榮病逝,其幼子柴宗訓(xùn)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結(jié)鎮(zhèn)、定二州將謊報說遼國和北漢聯(lián)合進(jìn)犯,領(lǐng)兵到陳橋驛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后周首都是開封,統(tǒng)治范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陜西中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地區(qū)。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后周

北周皇帝列表 歷史上北周最后一個皇帝是誰

北周最后一位皇帝是周靜帝宇文闡。宇文闡(573年-581年7月10日),即周靜帝(579年―581年在位),原名宇文衍,鮮卑族,周宣帝宇文赟長子,母天大皇后朱滿月,南北朝時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

北周皇帝列表:

周德帝宇文肱

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周世宗明皇帝宇文毓

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

周高宗宣皇帝宇文赟

周靜帝宇文闡

擴(kuò)展資料: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唐宋以后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hù)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quán)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于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北周。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quán)掌握在堂兄宇文護(hù)手中。九月,宇文護(hù)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hù)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

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quán)臣宇文護(hù),親掌朝政,進(jìn)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參考資料:北周-百度百科

中國歷史所有朝代的順序、漢朝所有皇帝列表

朝代的順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國朝代簡史: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隋,唐宋元明清。

漢朝皇帝列表:

西漢:劉邦、劉盈、劉恭、劉弘、劉恒、劉啟、劉徹、劉弗陵、劉賀、劉詢、劉奭、劉驁、劉欣、劉衎劉嬰、王莽、劉玄、劉盆子。

東漢:劉秀、劉莊、劉炟、劉肇、劉隆、劉祜、劉懿、劉保、劉炳、劉纘、劉志、劉宏、王劉辯、劉協(xié)。

擴(kuò)展資料:

兩漢時期文化科學(xué)異?;钴S,對外交流意義重大。漢朝進(jìn)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dāng)時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qū)的社會主流文化。

到現(xiàn)今,“漢人”仍為多數(shù)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學(xué)成為中國幾千年的統(tǒng)治思想,并且最早開始在京師長安設(shè)太學(xué),開始儒學(xué)中的經(jīng)學(xué),東漢光武帝時期太學(xué)生一度多達(dá)三萬。

漢明帝時期,佛教東渡首次來到中國,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教經(jīng)典是在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jīng),張道陵創(chuàng)立道教也是影響中國的大事。

漢朝最早使用年號,建元為第一個年號。漢初根據(jù)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rèn)為漢屬于火德。

漢光武帝光復(fù)漢室之后,正式承認(rèn)這一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后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采用這種說法,因此漢代亦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歷史朝代

北周皇帝列表 歷史上北周最后一個皇帝是誰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唐宋以后鮮用),宇文周。

由宇文泰建立,北魏六鎮(zhèn)之亂后,宇文泰投靠以受爾朱氏之命入關(guān)中討伐叛逆,后來投于以關(guān)中隴西為地盤的大將賀拔岳的麾下,而宇文泰亦漸漸受重用。 控制洛陽的高歡認(rèn)為賀拔岳有不臣之心,故使隴西秦州軍人刺殺賀拔岳。將領(lǐng)就擁立宇文泰為統(tǒng)帥,結(jié)果成為關(guān)隴的主人。宇文泰只是表面上服從高歡。 北魏孝武帝討伐高歡失敗后逃奔關(guān)中。宇文泰收容了他。不久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擁立西魏文帝,建立西魏。而東方的高歡在孝武帝逃入關(guān)中后擁立東魏孝靜帝,把朝廷遷到河北鄴城,建立東魏。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成為大丞相。宇文泰在三次戰(zhàn)役中大敗東魏大軍,奠定宇文氏在關(guān)中的基礎(chǔ)。宇文泰任用蘇綽等人改革,使西魏進(jìn)一步強(qiáng)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奪取西川地盤。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護(hù)承繼。次年,宇文護(hù)得將領(lǐng)支持,迫西魏恭帝禪讓,由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即大周天王,建立北周。建都長安(即今陜西西安)。 宇文覺不滿宇文護(hù)專權(quán),策動政變不成反被殺,宇文護(hù)擁立其庶兄,是為北周明帝。幾年后,明帝被殺,又擁立其兄弟為北周武帝。 宇文護(hù)執(zhí)掌政權(quán)十五年,成為北周主宰。他承繼宇文泰、蘇綽的政策,消滅威脅北周的武將,使北周更鞏固。武帝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宇文護(hù)的威望大降,武帝乘機(jī)殺了宇文護(hù),重奪政權(quán)。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華北。581年,楊堅代北周,改國號隋,北周亡。

北周皇帝列表 北周最后一位皇帝是誰

宇文闡(573年-581年7月10日[1] ,《隋書》作581年7月9日[2] ),原名宇文衍,鮮卑族,北周宣帝宇文赟長子,母天大皇后朱滿月,南北朝時期北周最后一位皇帝,579年―581年在位。

大成元年(579年)正月,被立為皇太子。二月受父傳位登基,改元大象。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禪位于丞相楊堅,北周滅亡,被楊堅降封為介國公。開皇元年(581年),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時年九歲,謚號靜皇帝,葬于恭陵。

宋朝歷代皇帝簡介

北宋

宋太祖(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chuàng)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后周殿前都點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后周政權(quán),稱帝于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戰(zhàn)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jù)政權(quán),且在北方要地駐兵防守。又以杯酒釋兵 權(quán)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zhèn)兵權(quán)。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shè)副相(參知政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quán)。在位時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結(jié)束了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但其重文輕武、“守內(nèi)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 宋太宗(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趙炅。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jù)政權(quán)的方針,迫吳越王獻(xiàn)土歸降,又親征滅北漢,試圖收復(fù)幽云十六州。但在兩次對遼征戰(zhàn)失敗后,采取消極防守的方針。對內(nèi)進(jìn)一步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擴(kuò)大科舉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編《太平御覽》等。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tǒng)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背棄了“金匱之盟”,費其弟光美為庶人后殺掉,又費其長子楚王元左為百姓。997年,病逝于汴京萬授殿,終年五十九歲。 宋真宗(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趙恒,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后立為太子.統(tǒng)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間因勤于政事, 經(jīng)濟(jì)發(fā)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jìn)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chuàng)納歲幣求和茍安的先例,以物質(zhì)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fù)擔(dān)。后期任用王欽 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dǎo)致社會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于忭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宋仁宗(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趙禎,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由章獻(xiàn)太后垂簾聽政,十余年后親政他的統(tǒng)治開始較為節(jié)儉。但對西夏戰(zhàn)爭屢敗,被迫以“歲賜” 銀、絹、茶妥協(xié),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宮、冗兵、冗費現(xiàn)象日益嚴(yán)重,雖起用范仲淹等進(jìn)行改革,但結(jié)果失敗。但總的來說,仁宗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于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據(jù)《宋史》載,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劉德妃竊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認(rèn)劉后為生母,李氏臨死也沒敢母子相認(rèn)。劉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內(nèi)情,追封李氏為皇太后。后人根據(jù)這段歷史編寫了《貍貓換太子》。 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yǎng),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岳州團(tuán)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楊延昭等。 宋神宗,名趙頊(公元1048~1085年),原名仲鋮。英宗長子。英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38歲,葬于永裕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堡)。神宗趙頊,先后封為淮陽王、穎王。英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他喜歡讀《韓非子》一書,讀后說:“天下弊事很多,不能不改革?!庇⒆谟诠?067年正月丁巳日病死,他于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熙寧”。??趙頊即位后,面對北宋“積貧積弱”的嚴(yán)重局面,為了實現(xiàn)富國強(qiáng)兵,緩和階級矛盾,挽救封建統(tǒng)治的危機(jī),他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廢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新法推行了十幾年,使國家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qiáng)。但是,新法觸動—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官員的強(qiáng)烈反對。當(dāng)時,有個地方發(fā)生地震和山崩,保守派就說這是王安石變法不當(dāng),引起老天發(fā)怒。公元1073年,河北地區(qū)遭受大早,災(zāi)民被迫逃荒。有個保守派官員趁機(jī)畫了一幅流民圖呈送給趙頊說:“早災(zāi)是由于王安石變法造成的,只要停止變法,罷免了他,老天一定會降雨消災(zāi)?!辈芴蠛透咛笠苍谮w頊面前哭訴王安石搞亂了天下,要求停止新法。神宗動搖了,王安石先后兩次被迫辭職,以后就一直沒有出來做官。王安石辭官后,趙頊還把大部分新法維持了近十年,直到他死去。??在對西夏的戰(zhàn)爭中,他前期任用王韶,獲得了熙河戰(zhàn)役的勝利,收復(fù)了兩千里故漢地。后期任用宦官李憲,因指揮失當(dāng)在靈武遭致慘敗。神宗半夜得到消息,起床踱步,達(dá)旦未眠,因此得病。??公元1085年2月神宗病重,3月立子趙傭為太子,囑咐由高太后協(xié)同處理國事。戊戌日,病死于汴京宮中的福寧殿。??趙頊死后的廟號為神宗。 宋哲宗趙煦,原名傭,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僅九歲,由高太后執(zhí)政,1093年,親政后,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jìn)行打擊。追貶司馬光,并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謴?fù)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qiáng)邊境防御,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于汴京,在位十五年,終年二十四歲,葬于永泰陵。 宋徽宗 (1082—1135)北宋皇帝(l100—1125)。名趙佶。統(tǒng)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quán)閹,貪污橫暴, 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shè)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綱”。于京師筑“艮岳”,勞民傷財,導(dǎo)致農(nóng)民揭竿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為金兵俘虜北去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至死不得歸。工于書畫,以花鳥畫和“瘦金書”書法名于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xué)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宋欽宗 (1100—1156)北宋皇帝。名趙桓。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zhàn)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但仍答應(yīng)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zhèn)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滅亡。靖康二年 (1127年)與徽宗為金兵俘擄北去,囚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1161年,欽宗趙桓在金國被馬踩死,終年五十七歲,葬處不明。 南宋 宋高宗?趙構(gòu)(1107年—1187年)1127年—1162年在位,共35年。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在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zhàn)派抗金主張,1138年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權(quán)。冤殺主戰(zhàn)派岳飛,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內(nèi),則大修宮舍,窮奢極欲,只圖偏安。是徹頭徹尾的昏君。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于孝宗,自稱太上皇。1187年,病死,終年八十一歲,葬于紹興宋陵。謚號: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宋孝宗?趙伯宗(1127年—1194年)1162年——1189年在位,共27年。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fù)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zhàn),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光宗趙敦),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朝代故事:隆興和議。宋光宗?趙敦(1147年—1194年)1189年—1194年在位,共5年。孝宗第三子,42歲即位,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nèi),其皇后李氏是歷史上有名的妒婦。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享年54歲。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葬于紹興宋陵。宋寧宗?趙擴(kuò)(1162年—1189年)1194年—1224年在位,共30年。光宗第二子,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1206年,韓侂胄冒然北進(jìn)而大敗,被楊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1224年,病死,享年57歲,葬于茂陵。謚號: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葬于紹興宋陵。朝代故事:慶元黨禁、嘉定和議。宋理宗?趙昀(1205年—1264年)1224年—1264年在位,共40年。宋太祖十世孫,寧宗養(yǎng)子。確立了朱熹道學(xué)的統(tǒng)治地位,1234年,聯(lián)合蒙古滅金。1264年10月,病死,終年60歲,謚號:建道備德大功復(fù)興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葬于紹興宋陵。宋度宗?趙祺(1240年—1274年)1264年—1274年在位,共10年。理宗之侄,被收為養(yǎng)子1260年立為皇太子,理宗死后他繼位。父趙與芮。即位后沉迷酒色,權(quán)臣賈似道專制,朝政日敗,南宋危在旦夕。1274年7月,病死,時年35歲,謚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葬于紹興宋陵。宋恭帝?趙顯(1271年—1323年)1274年—1276年在位,共2年。度宗長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qiáng)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宋端宗?趙昰(1269年—1278年)1276年—1278年在位,共2年。恭帝趙顯的弟弟,度宗第二個兒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宋衛(wèi)王?趙昺(1272年—1279年)1278年—1279年在位,共1年。衛(wèi)王趙昺,度宗第三子,兵敗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fù)衛(wèi)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至此,宋朝結(jié)束,共立國319年,皇帝共18位。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及開國皇帝?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及開國皇帝:

1、夏朝:禹(世稱大禹)姒文命

2、商朝:湯(世稱成湯、商湯) 子天乙(又名子履)

3、西周:周文王姬昌(武則天廢唐建周時,被追尊為周始祖文皇帝)

4、東周:周平王姬宜臼

5、秦朝:秦始皇嬴政

6、西楚:西楚霸王項羽

7、西漢:漢高帝劉邦

8、新朝:新始祖/新太祖/建興帝王莽

9、玄漢:更始帝劉玄

10、赤眉漢:建世帝劉盆子

11、成家:成家帝公孫述

12、東漢:漢光武帝劉秀

13、三國魏:魏文帝曹丕

14、三國蜀(蜀漢):漢昭烈帝劉備

15、三國吳:吳大帝孫權(quán)

16、西晉:武帝司馬炎

17、東晉:元帝司馬睿

18、桓楚:楚武悼帝桓玄(桓溫之子)

19、成漢:成武帝李雄

20、漢趙:漢光文帝劉淵

21、后趙:明帝石勒

22、冉魏:武悼天王冉閔

23、前涼:昭王張寔


24、后涼:懿武帝呂光

25、西涼:武昭王李暠

26、南涼:武王禿發(fā)烏孤

27、北涼:文王段業(yè)

28、前燕:文明帝慕容皝

29、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30、西燕:歸帝慕容泓

31、北燕:惠懿帝高云

32、南燕:獻(xiàn)武帝慕容德

33、胡夏:武烈帝赫連勃勃

34、前秦:惠武帝苻洪

35、后秦:武昭帝姚萇

36、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

37、代國:拓跋猗盧

38、西蜀:蜀王譙縱

39、宋:武帝劉裕

40、齊:高帝蕭道成

41、梁:武帝蕭衍

42、西梁(后梁):宣帝蕭詧(chá)

43、陳:武帝陳霸先

44、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45、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46、西魏:文帝元寶炬

47、北齊:文宣帝高洋

48、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49、隋朝:隋文帝楊堅

50、許國:許太祖高皇帝宇文化及

51、唐朝:唐高祖李淵

52、武周:南周則天大圣皇帝武曌

53、后梁:太祖朱溫

54、后唐:莊宗李存勖

55、后晉:高祖石敬瑭

56、后漢:高祖劉暠

57、后周:太祖郭威

58、吳越:太祖錢鏐

59、閩國:太祖王審知

60、殷國:世宗睿武帝王延政

61、荊南(南平):武信王高季興

62、南楚:武穆王馬殷

63、南吳:太祖楊行密

64、岐國:忠敬王李茂貞

65、桀燕:桀王劉仁恭

66、南唐:烈祖李昪

67、北漢:世祖劉旻(原名劉崇)

68、南漢:高祖劉龑

69、前蜀:高祖王建

70、后蜀:高祖孟知祥

71、北宋:宋太祖趙匡胤

72、南宋:宋高宗趙構(gòu)

73、劉齊:武烈帝劉豫

74、遼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

75、北遼:遼宣宗耶律淳

76、西遼:遼德宗耶律大石

77、西夏:景宗李元昊

78、金朝:金太祖完顏旻

79、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薛禪汗)

80、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

81、大順:李自成

82、大西:張獻(xiàn)忠

83、南明:明安宗朱由崧

84、清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崇德)

擴(kuò)展資料:

中國歷史朝代歌,就是一首將中國歷史上各朝代都串起來所形成的歌曲。這是現(xiàn)代人為了巧妙地記憶中國歷史各朝代順序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種類多,而且凸顯歷史特色。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朝代歌-百度百科

古代皇帝順序表

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西漢: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漢孝昭劉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8年)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

漢成帝劉驁(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漢平帝劉衎(公元元年——公元5年)

孺子劉嬰(公元5年——公元8年)

新朝:新帝王莽(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劉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

建世帝劉盆子(公元25年——公元27年)

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漢明帝劉莊(公元57年——公元75年)

漢章帝劉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漢和帝劉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漢殤帝劉?。ü?05年——公元105年)

漢安帝劉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

漢順帝劉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

漢沖帝劉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

漢質(zhì)帝劉纘(公元145年——公元146年)

漢桓帝劉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

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漢少帝劉辯(公元189年——公元189年)

漢獻(xiàn)帝劉協(xié)(公元189年——公元220年)

三國·魏: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

魏明帝曹睿(公元226年——公元239年)

魏·齊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

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

魏元帝曹奐(公元260年——公元265年)

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公元221年——公元223年)

漢·后主劉禪(公元223年——公元263年)

三國·吳:吳大帝孫權(quán)(公元229年——公元252年)

會稽王孫亮(公元252年——公元257年)

吳景帝孫休(公元257年——公元264年)

吳末帝孫皓(公元264年——公元280年)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

晉惠帝司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

晉懷帝司馬熾(公元306年——公元311年)

晉愍帝司馬鄴(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

晉明帝司馬紹(公元322年——公元325年)

晉成帝司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

晉康帝司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

晉穆帝司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

晉哀帝司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

晉廢帝司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

晉簡文帝司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

晉孝武帝司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

晉安帝司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

十六國·漢·前趙:光文帝劉淵(公元308年——公元310年)

昭武帝劉聰(公元310年——公元318年)

靈帝劉粲(公元318年——公元318年)

秦王劉曜(公元318年——公元329年)

十六國·成漢:武帝劉雄(公元303年——公元334年)

幽公李期(公元334年——公元338年)

昭文帝李壽(公元338年——公元343年)

歸義侯李勢(公元343年——公元347年)

十六國·前涼:昭王張寔(公元314年——公元320年)

成王張茂(公元320年——公元324年)

文王張駿(公元324年——公元346年)

桓王張重華(公元346年——公元353年)

哀公張曜靈(公元353年——公元353年)

威王張祚(公元354年——公元355年)

沖公張玄靚(公元355年——公元359年)

歸義侯張?zhí)戾a(公元363年——公元376年)

十六國·后趙:高祖石勒(公元319年——公元333年)

海陽王石弘(公元333年——公元334年)

太祖石虎(公元334年——公元349年)

彭城王石遵(公元348年——公元348年)

義陽王石鑒(公元349年——公元349年)

新興王石祗(公元350年——公元351年)

十六國·冉魏:武悼天王冉閔(公元350年——公元352年)

十六國·前燕:文明皇帝慕容皝(公元333年——公元348年)

景昭皇帝慕容儁(公元348年——公元360年)

幽帝慕容暐(公元360年——公元370年)

十六國·前秦:惠武帝符洪(公元350年——公元350年)

明帝符鍵(公元350年——公元355年)

歷王符生(公元355年——公元357年)

宣昭帝苻堅(公元357年——公元385年)

哀平帝符丕(公元385年——公元385年)

高帝符登(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后主符崇(公元394年——公元394年)

十六國·后秦:武昭帝姚萇(公元384年——公元393年)

文桓帝姚興(公元394年——公元416年)

后主姚泓(公元416年——公元417年)

十六國·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公元384年——公元396年)

惠愍帝慕容寶(公元396年——公元398年)

昭武帝慕容盛(公元398年——公元401年)

昭文帝慕容熙(公元401年——公元407年)

十六國·北燕:惠懿帝高云(公元407年——公元409年)

文成帝馮跋(公元409年——公元430年)

昭成帝馮弘(公元431年——公元437年)

十六國·西燕:濟(jì)北王慕容泓(公元384年——公元384年)

威帝慕容沖(公元385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段隨(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凱(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瑤(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西燕王慕容忠(公元386年——公元386年)

河?xùn)|王慕容永(公元386年——公元394年)

十六國·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公元385年——公元388年)

武元王乞伏乾歸(公元388年——公元412年)

文昭王乞伏熾磐(公元412年——公元428年)

后主乞伏暮末(公元428年——公元430年)

十六國·后涼:懿武帝呂光(公元386年——公元399年)

靈帝呂纂(公元399年——公元401年)

后主呂隆(公元401年——公元403年)

十六國·南涼:武王禿發(fā)烏孤(公元397年——公元399年)

康王禿發(fā)利鹿孤(公元399年——公元402年)

景王禿發(fā)傉檀(公元402年——公元414年)

十六國·北涼:武宣王段業(yè)(公元397年——公元401年)

武宣王沮渠蒙遜(公元401年——公元433年)

哀王沮渠牧犍(公元433年——公元439年)

酒泉王沮渠無諱(公元439年——公元444年)

河西王沮渠安周(公元444年——公元444年)

十六國·西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

廢主赫連昌(公元425年——公元428年)

后主赫連定(公元427年——公元431年)

南北朝·南朝·劉宋:宋武帝劉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

宋少帝劉義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

宋文帝劉義?。ü?24年——公元453年)

宋孝武帝劉駿(公元453年——公元464年)

前廢帝劉子業(yè)(公元464年——公元465年)

宋明帝劉彧(公元466年——公元472年)

后廢帝劉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宋順帝劉準(zhǔn)(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南北朝·南朝·南齊:齊高帝蕭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

齊武帝蕭賾(公元482年——公元493年)

郁林王蕭昭業(yè)(公元493年——公元494年)

海陵王蕭昭文(公元494年——公元494年)

齊明帝蕭鸞(公元494年——公元498年)

東昏侯蕭寶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

齊和帝蕭寶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南北朝·南朝·南梁:梁武帝蕭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公元549年——公元551年)

豫章王蕭棟(公元551年——公元551年)

武陵王蕭紀(jì)(公元552年——公元553年)

梁元帝蕭繹(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貞陽侯蕭淵明(公元555年——公元555年)

梁敬帝蕭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南朝·陳朝:陳武帝陳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

陳文帝陳茜(公元559年——公元566年)

廢帝陳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

陳宣帝陳頊(公元568年——公元582年)

陳后主陳叔寶(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

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

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3年——公元452年)

隱王拓跋余(公元452年——公元452年)

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

獻(xiàn)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

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

宣武帝元?。ü?99年——公元515年)

孝明帝元詡(公元515年——公元528年)

孝莊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

長廣王元曄(公元530年——公元530年)

節(jié)閔帝元恭(公元531年——公元531年)

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

孝武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

南北朝·北朝·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公元534年——公元550年)

南北朝·北朝·西魏:文帝元寶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

廢帝元欽(公元551年——公元554年)

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南北朝·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

廢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

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

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

后主高緯(公元565年——公元577年)

幼主高恒(公元577年——公元577年)

南北朝·北朝·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公元557年——公元557年)

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

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

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

靜帝宇文闡(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隋朝:隋文帝楊堅(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隋煬帝楊廣(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隋恭帝楊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

唐朝: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唐中宗李顯(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武周圣神皇帝武則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唐中宗李顯(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少帝李重茂(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睿宗李旦(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唐肅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唐德宗李適(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唐順宗李誦(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唐憲宗李純(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唐穆宗李恒(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唐昭宗李曄(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唐哀宗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梁:梁太祖朱溫(公元907年——公元912年)

郢王朱友珪(公元912年——公元913年)

末帝朱友貞(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公元922年——公元926年)

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

閔帝李從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

末帝李從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晉: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

出帝石重貴(公元942年——公元946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公元947年——公元948年)

隱帝劉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

五代十國·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世祖柴榮(公元954年——公元959年)

恭帝柴宗訓(xùn)(公元959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吳:武帝楊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

景帝楊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

宣帝楊隆演(公元908年——公元920年)

睿帝楊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

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

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

五代十國·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

文穆王錢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

忠獻(xiàn)王錢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

忠遜王錢弘倧(公元947年——公元947年)

忠懿王錢弘俶(公元947年——公元978年)

五代十國·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

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

五代十國·十國·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公元934年)

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

五代十國·十國·閩國:太祖王審知(公元909年——公元926年)

嗣主王延翰(公元926年——公元927年)

惠宗王延均(公元927年——公元935年)

康宗王昶(公元935年——公元939年)

景宗王曦(公元939年——公元944年)

天德帝王延政(公元943年——公元945年)

五代十國·十國·北漢:世祖劉崇(公元951年——公元954年)

睿宗劉承鈞(公元954年——公元968年)

少主劉繼恩(公元968年——公元968年)

英武帝劉繼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

五代十國·十國·南漢:高祖劉龔(公元916年——公元942年)

殤帝劉玢(公元942年——公元943年)

中宗劉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

后主李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

五代十國·十國·荊南:武興王高季興(公元924年——公元928年)

文獻(xiàn)王高從誨(公元928年——公元948年)

貞懿王高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

侍中高保勗(公元960年——公元962年)

侍中高繼沖(公元962年——公元963年)

五代十國·十國·楚國:武穆王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

衡陽王馬希聲(公元930年——公元932年)

文昭王馬希范(公元932年——公元947年)

廢王馬希廣(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恭孝王馬希萼(公元950年——公元951年)

后主馬希崇(公元951年——公元951年)

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6年——公元997年)

宋真宗趙恒(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宋仁宗趙禎(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宋英宗趙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

宋神宗趙頊(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

宋哲宗趙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

宋徽宗趙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

宋欽宗趙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

南宋:宋高宗趙構(gòu)(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宋孝宗趙昚(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宋光宗趙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宋寧宗趙擴(kuò)(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宋理宗趙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宋度宗趙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宋恭宗趙顯(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宋端宗趙昰(公元1276年——公元1278年)

宋末帝趙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遼朝:太祖耶律阿保機(jī)(公元916年——公元926年)

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

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

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

景宗耶律賢(公元969年——公元982年)

圣宗耶律隆緒(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

興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

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

金朝:太祖完顏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

太宗完顏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

熙宗完顏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

海陵王完顏亮(公元1150年——公元1161年)

世宗完顏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

章宗完顏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

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jì)(公元1208——公元1213年)

宣宗完顏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

哀宗完顏守緒(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

末帝完顏承麟(公元1234年——公元1234年)

西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

毅宗李諒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

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

崇宗李乾順(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

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

桓宗李純佑(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

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

神宗李遵頊(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

獻(xiàn)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

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

元朝:太祖鐵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127年)

太宗窩闊臺(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

定宗貴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

憲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

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

成宗鐵穆兒(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

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

仁宗愛育黎力八達(dá)(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

英宗碩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

泰宗帝也孫鐵木兒(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

天順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公元1328年)

文帝圖帖睦爾 (公元1328年——公元1332年)

明宗和世琜(公元1329——公元1329年)

寧宗懿璘質(zhì)班(公元1332年——公元1332年)

惠宗妥歡貼睦爾(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

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7年)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

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

明思宗朱由檢(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

南明:明安宗朱由崧(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

明紹宗朱聿鍵(公元1645年——公元1646年)

明文宗朱聿鐭(公元1646年——公元1646年)

明昭宗朱由榔(公元1646年——公元1662年)

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公元1516年——公元1626年)

清太宗皇太極(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清世祖福臨(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清圣祖玄燁(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清高宗弘歷(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清仁宗颙琰(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清宣宗旻寧(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清穆宗載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清德宗載湉(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宣統(tǒng)帝溥儀(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擴(kuò)展資料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nóng)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lǐng)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其“皇”或“帝”號,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稱“后”,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zhàn)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認(rèn)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chuàng)“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tǒng)治者的正式稱號。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

標(biāo)簽組:[歷史] [中國古代史] [漢朝] [東漢] [唐朝] [宋朝] [鮮卑族] [武帝] [五代十國] [趙匡胤] [淝水之戰(zhàn)] [宇文泰] [東晉十六國] [南北朝歷史] [后周] [宇文護(hù)] [五胡十六國] [宇文闡

上一篇宋代皇帝年號列表及簡介 宋朝三百十九年:南北宋朝歷代皇帝列表及簡介

下一篇清朝上面是什么朝代(中國朝代順序表(附歷代帝王名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精品二区三区免费播放心 | 日韩在线一区中文字幕| 日本91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精品| 久久精品伊人一区二区|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自拍|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国产|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大尺度激情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一区| 亚洲综合色在线视频香蕉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18| 麻豆看片麻豆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欧美整片精品日韩综合|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亚洲| 国产小青蛙全集免费看|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久久| 91爽人人爽人人插人人爽| 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自拍偷拍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刮毛视频不卡| 一区二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又黄又猛又粗又爽的片| 国产精品十八禁亚洲黄污免费观看| 亚洲在线观看福利视频|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日本加勒比在线播放| 千仞雪下面好爽好紧好湿全文| 国产麻豆视频一二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日韩一区中文免费视频| 黄色av尤物白丝在线播放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