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是一個水患嚴重的國家,長江的洪災,黃河的泛濫,奪去了多少中國人的生命、土地和家園!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頭的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就著手治理中國的水患。 毛澤東接連寫了三個批示 1950年夏天,安徽、河南交界地區(qū)突降大暴雨,而且,大暴雨連續(xù)下了半個多月也沒停。大暴雨引發(fā)了大洪水。洪水迅速順著淮河河道下流,流到淮北地區(qū)時,很快就溢出河道。剛剛獲得解放不久,正在進行土地改革的淮北地區(qū),一下子就被泡在了洪水里,那里的農(nóng)民的房屋被沖毀,大片土地被淹。特別是,由于洪水來得突然,許多民眾來不及逃避而被淹死。 華東防汛總指揮部在組織抗洪和救濟災民的同時,也用急件將情況報告中央。報告中特別寫道:“由于水勢兇猛,來不及逃走,或攀登樹上,失足墜水(有在樹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統(tǒng)計四百八十九人?!?/span> 這份報告,以加急機要件,急送北京中南海。7月20日這一天,毛澤東正在菊香書屋批閱文件,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急匆匆地送來一份機要急件。毛澤東打開一看,是關于淮北遭受洪災情況的報告。毛澤東讀著急件,臉上立刻浮現(xiàn)出沉重的表情。當他讀到:有些災民因躲避洪水不及,爬到樹上,被毒蛇咬死……這些文字時,不禁流下了眼淚。他在“由于水勢兇猛,來不及逃走……”這段話的下邊,畫上了橫線。他提起筆來,在這份報告上寫道: 周(指周恩來—筆者注): 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xiàn)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guī)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請邀集有關人員討論(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導淮兩問題。如何,請酌辦。 毛澤東 七月二十日 ◆1950年7月20日,毛澤東關于治理淮河問題給周恩來的批示。 周恩來于7月20日當天就看到了毛澤東轉(zhuǎn)來的淮北災情報告和毛澤東在報告上寫的批示。第二天,周恩來打電話給華東局和皖北區(qū)委書記曾希圣,一方面了解災區(qū)情況,另一方面向他們傳達了毛澤東批示的內(nèi)容,并征詢了他們的意見。周恩來還請曾希圣考慮根治淮河的辦法,同時告訴曾希圣,政務院也要組織水利專家,研究、制定大規(guī)模導淮工程的計劃,并且組織各方面力量,盡快實施。接著,周恩來與時任水利部長的傅作義一起,召集水利專家和財政、物資部門的負責同志,一起制定大規(guī)模導淮工程的計劃。計劃的輪廓,很快就形成了。但是,新中國成立不久,財力、物力還都很缺乏,加上大陸內(nèi)、西藏地區(qū),還有部分戰(zhàn)事,朝鮮局勢緊張后,中國也在組織軍隊向東北地區(qū)移動,也需要大量軍用物資和軍政費用,因此,形成的大規(guī)模導淮工程的計劃,雖然有了一個輪廓,但具體方案因財力、物力不濟,一時定不下來。周恩來、傅作義和各位水利專家都很著急。 毛澤東比他們更著急。在治淮計劃輪廓已經(jīng)形成,周恩來正在組織人具體論證時,毛澤東又在他看到的另外一份淮北災情的報告上寫下了第二個批示: 周: 請令水利部限日作作〖出〗(“作”字是毛澤東筆誤,應為“出”—筆者注)導淮計劃,送我一閱。此計劃八月份務須作好,由政務院通過,秋初即開始動工。如何,望酌辦。 毛澤東 八月五日 ◆毛澤東關于淮北災情報告的第二個批示。 從毛澤東這份批示中可以看出他的急切心情。實際上,這份批語等于是一道命令。人們能夠注意到,毛澤東在這份批語中使用了“令”字,是命令水利部限期作出導淮計劃。并且要求這個計劃八月份必須作出,秋初就開始動工。 周恩來接到毛澤東的第二個批示后,召集有關人員緊急開會,研究落實毛澤東的指示。在研究、落實的過程中,政務院把當時的治淮工程與當時的軍事任務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要求各部門、各地區(qū)必須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不講價錢地落實。這樣一來,在本已緊缺的物資中,調(diào)配出了治淮物資,在本已緊張的財政中,擠出了治淮資金。特別是,周恩來和華東局的領導人在當時都把充分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自己動手,治理淮河,作為治淮的一個重要條件,放在治淮計劃當中。這樣,一個治理淮河的計劃草案,終于在8月中旬拿了出來。 為了慎重起見,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把這個計劃草案拿到政務院去通過之前,急送與治淮工程有密切關系的地區(qū),特別是淮河泛濫區(qū)域里的黨組織,征求他們的意見,并且要求他們盡快把意見報上來。到8月底,各地治淮意見陸續(xù)報了上來。每報上來一份材料,周恩來都在認真看過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急送毛澤東,由毛澤東再閱。 那一段時間,周恩來睡得很少,毛澤東睡得更少。毛澤東和周恩來經(jīng)常在閱讀治淮材料后單獨碰頭研究,還經(jīng)常召集水利專家開小會討論。毛澤東對于地方報上來的治淮文件,件件閱讀。有的材料,他還不止看一遍。在一些毛澤東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邊,他還用紅鉛筆劃上了橫線,有的劃上了雙橫線。 8月31日,是毛澤東確定由政務院通過治淮方案的最后一天。這天清晨,毛澤東閱讀了華東軍政委員會1950年8月28日向周恩來轉(zhuǎn)報的中共蘇北區(qū)委對治淮的意見的電報。在這份電報中,蘇北區(qū)委提出的第三項意見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這第三項意見說:“如今年即行導淮,則勢必要動員蘇北黨政軍民全部力量,蘇北今年整個工作方針要重新考慮,既定的土改、復員等工作部署必須改變,這在我們今年工作上轉(zhuǎn)彎是有困難的;且治淮技術上、人力組織上、思想動員上及河床搬家,及其他物資條件準備等等,均感倉促,對下年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治沂均受很大影響。如果中央為挽救皖北水災,要蘇北改變整個工作方針,服從整個導淮計劃,我們亦當竭力克服困難,完成治淮大計?!边@段話確實反映了一個問題:治淮是與地方其他緊要工作有沖突的。那么,是不是以治淮為中心?再有,其他工作計劃是不是要改變?毛澤東對此十分重視。他經(jīng)過認真思考,決定:必須以治淮為中心,為此,其他工作計劃要加以改變,但改變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影響其他方面工作。為此,毛澤東提筆寫下了第三個批示: 周: 此電第三項有關改變蘇北工作計劃問題,請加注意。導淮必蘇、皖、豫三省同時動手,三省黨委的工作計劃,均須以此為中心,并早日告訴他們。 毛澤東 八月三十一日 ◆毛澤東寫下的第三個批示。 毛澤東在這個批語中闡明的意見十分明確:當前,在淮河流域,都要以治淮為中心,同時,要注意改變這些地方的工作計劃。要注意,不要打亂陣腳。要在以治淮為中心的前提下,統(tǒng)一安排好各方面的工作。這不是江蘇一個地方的問題。整個淮河流域各省、各地區(qū),都要考慮改變工作計劃和統(tǒng)籌安排工作的問題。毛澤東讓工作人員把批件送到周恩來處后,又親自給周恩來打電話,談了自己的意見。 周恩來也是一夜未眠。因為從8月25日至9月12日,水利部正召開治淮會議,研究落實毛澤東此前關于治理淮河的指示的問題。31日這天上午,政務院要開總理辦公會,通過治淮計劃。他正在考慮計劃的各項細節(jié)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他接到毛澤東的批件后,又接到了毛澤東的電話。按照毛澤東的意見,他反復思考了在確定以治淮為中心的前提下,江蘇、安徽、河南三省的各項工作的計劃。然后,由周恩來把毛澤東的批語和政務院總理辦公會通過的治淮計劃,拿到水利部治淮會議上去,由水利部治淮會議具體研究落實這個計劃。9月12日,在周恩來直接指導下召開的治淮會議結(jié)束。會議確定:一定要高度重視、堅決落實毛澤東關于治理淮河的批示,同時確定:要采用蓄泄兼籌的方針,治理淮河,還制定了治理淮河各方面協(xié)同的計劃和治淮步驟。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政務院關于治淮的計劃是通過了,水利部關于治淮的工作方針也確定了,但在當時國民經(jīng)濟尚在恢復時期,人力、物力、財力都很緊張,其他工作也很緊迫的情況下,毛澤東考慮到,要把這項具體工作放在中心位置,并相應改變其他工作計劃,調(diào)動各方面力量來落實治淮工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得到各地黨政軍組織的支持。不僅如此,毛澤東還考慮到,治淮工作光是有地方黨政軍組織的支持,還遠遠不夠。治理淮河,還必須得到安徽、江蘇、河南三省人民的支持。為此,毛澤東決定,在中央通過關于治淮的決定之后,由各省、地負責人組織干部到群眾中去宣傳一下。宣傳的同時,也帶有征求意見的意思。 按照毛澤東的這一指示,9月12日水利部治淮會議結(jié)束后,立即用電報把中央治淮決定下達至安徽、江蘇、河南三省,同時要求三省要迅速傳達到縣一級,然后再傳達到農(nóng)村的黨支部。中央的治淮決定下達后,在蘇、皖、豫三省的干部和群眾中引起極大反響,特別是安徽省的民眾反響更加強烈。這反映在9月16日皖北區(qū)委書記曾希圣寫給華東局和黨中央的報告中。曾希圣在報告中提到:安徽省民眾特別是皖北地區(qū)的災民,積極擁護中央關于治淮的決定,各項治淮的準備工作,正抓緊進行之中,爭取早日勘測,早日開工。曾希圣在報告中還提出,為了治淮,中央要向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治淮工地緊急調(diào)運糧食。 曾希圣的這份報告,很快就轉(zhuǎn)到了毛澤東的手上。毛澤東看完這份報告之后,于9月21日把這份報告批給周恩來,同時在報告上批道:“現(xiàn)已九月底,治淮開工期不宜久拖,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作好計劃,早日開工。” 按照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周恩來抓緊時間,集中各地的意見,然后對治淮計劃進行了修改、充實,再組織專家進行反復研究后,于10月14日,由政務院發(fā)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中,闡明了治淮的方針,1951年治淮的工作方案,同時還具體規(guī)定了人力、物力、財力的保障措施。 1950年冬季,治淮工程開始實施。在那個缺糧的年代,糧食是最關鍵的物質(zhì)條件。而治淮工程大部分是土工,主要是靠投入人力。只要有了糧食,就能動員和組織大批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去,治淮就能順利進行。因此,可以說,是否有足夠的糧食,是治淮的關鍵點。毛澤東顯然看準了這一點。他親自決定,在各方面都缺少糧食的情況下,也要調(diào)大批糧食投入到治淮工程中去。政務院按照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召開專門會議,作出決定,于當年11月?lián)艹鲋位垂こ炭钤Z45000萬斤,小麥2000萬斤。大批糧食的調(diào)入,保證了治淮工程按時開工。 1950年的冬季,在淮河流域地區(qū),本是農(nóng)閑的時期,但已經(jīng)遭受水患之苦的淮河流域民眾,未敢閑下來,在各地政府的統(tǒng)一組織下,有80萬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他們在淮河兩岸搭起了帳篷和其他簡易房屋,按軍事建制組織起來,投入到火熱的治淮勞動中去。僅僅用了一個冬季80多天的時間,這80萬民工就建成了一條長達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1951年春種之后,治淮工地又集中了數(shù)十萬民工,投入到第二階段的治淮工程的勞動中去。當時,淮河兩岸,紅旗招展,口號震天,民工之間還展開了勞動競賽。當?shù)伛v軍也投入到了治淮勞動中去。 ◆1951年,毛澤東主席發(fā)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同年5月,中央治淮視察團將繡有毛主席題詞的錦旗授予治淮委員會。 毛澤東一直關注著治淮工程,當他看到從治淮工地上傳來的一份份捷報時,十分高興。他決定,組織一個中央治淮視察團,檢查治淮計劃的落實情況,同時鼓舞治淮大軍繼續(xù)努力。按毛澤東的這一意見,1951年5月,中央治淮視察團組織起來了,參加這個視察團的,不光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些領導干部,還有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代表、水利專家,還吸收一些水患嚴重地區(qū)的代表參觀、視察。毛澤東親自決定,由邵力子擔任中央治淮視察團的團長,率團去治淮工地視察。行前,毛澤東親自會見了邵力子,向他了解組團的情況,關照了他們視察中要了解的情況和需要詳細詢問的問題。最后,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叫來身邊工作人員,把這個題詞制成四面錦旗,由邵力子代表中央視察團,把這四面錦旗分送給在治淮前線的治淮委員會,河南、皖北、蘇北治淮指揮部。 5月,以邵力子為團長的中央治淮視察團到治淮工地視察時,把毛澤東的親筆題詞送給治淮指揮機關,治淮指揮機關迅速把這一消息和毛澤東的題詞傳到全工地,工地上的民工們一片歡騰,干勁倍增。在勞動中,大家都爭先恐后,這就使治淮的施工,每期工程都提前完成。此后的八個年頭,治淮工程連續(xù)展開,到1957年冬季,治淮工程基本完成。在這八個年頭里,河南、淮北、蘇北共投入民工幾百萬人,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九座,庫容量達316億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多公里。提高了淮河流域特別是淮河下游的防洪泄洪能力。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標,基本達到了。 “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 當毛澤東親自決策并指導治理淮河的時候,他的目光并沒有限定在一個地區(qū)。他的視野覆蓋了整個中國的水患地區(qū)。而在中國的水患地區(qū)中,長江中游地區(qū),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因為長江從三峽涌出之后,到湖北的開闊地段,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水網(wǎng)地帶。這造就了湖南、湖北的漁米之鄉(xiāng)。但是,當趕上大暴雨連續(xù)不斷的天氣,湖北、湖南,特別是湖北的枝江到湖南的岳陽城陵磯這一帶(史稱這一帶為荊江),就會出現(xiàn)大洪水。歷史上,這一地帶數(shù)次被淹,造成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chǎn)無以數(shù)計的損失。 毛澤東十分關注長江中游特別是荊江地區(qū)的防洪問題。就在他作出治淮決定的1950年的10月,他親自聽取了中南局代理書記鄧子恢的匯報,專門研究搞一個荊江分洪工程的方案。聽了鄧子恢的匯報之后,他與劉少奇、周恩來共同商定,下決心搞荊江分洪工程,治理長江中游水患。 ◆毛澤東(左)、周恩來(右)為荊江分洪工程的題詞。 中央作出實施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定之后,政務院在周恩來的親自主持下,專門制定了具體的落實方案。但是,制定這個方案卻很不容易。一是當時正搞治淮工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經(jīng)濟處于恢復時期之際,而且中國已經(jīng)決定出兵朝鮮的情況下,國家還拿不出更多的財力、物力來搞荊江分洪工程。二是荊江分洪工程涉及到湖南、湖北兩省的利益問題。按荊江分洪工程的初步方案,一旦出現(xiàn)大洪水,就要在湖南實施分洪。這樣,湖南就會受到一定的災害。毛澤東設想,在出現(xiàn)大洪水時,我們搞分洪,一定要盡量減少大面積災害。而在討論荊江分洪工程的具體方案時,中央和地方,特別是湖南和湖北地方的干部的看法,不盡一致。大家對于為了保證大多數(shù)地區(qū)不受災而實施分洪,是肯定的,對于會有一部分地區(qū)受損失這一點,也是肯定的,但對于發(fā)生什么樣的大洪水算特大洪水而及時分洪,以及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案,在實施荊江分洪時,讓湖南免除更多的水災等問題上,各地領導人的意見不一致。意見分歧在1952年2月中南局和湖南、湖北兩省負責人參加的荊江分洪工程會議上集中反映了出來。會上,各位領導人一致的意見是:搞荊江分洪工程,并且要求盡快上馬。但有的領導人提出的擔心是:如果不確定特大洪水的標準,分洪沒有規(guī)定,會給以后工作帶來麻煩。在看法難以統(tǒng)一的情況下,荊江分洪的問題就拖了下來。 毛澤東的內(nèi)心是著急的。但為了統(tǒng)一各地領導干部的思想,他盡力做好各地領導人的工作。 ◆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 在與荊江分洪工程有關的地區(qū)領導人的意見基本統(tǒng)一的情況下,毛澤東于1952年2月,下了搞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心。他指示周恩來搞一個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文件。周恩來立即組織政務院有關領導人和水利專家起草《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guī)定》,當月就拿出了初稿。周恩來對這份初稿進行審閱后,報送毛澤東審閱。2月25日,毛澤東在《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guī)定》初稿上批示:“(一)同意你的意見及政務院決定;(二)請將你這封信抄寄鄧子恢同志。”毛澤東還指示周恩來,再進一步研究一個詳細的方案,爭取最大限度地減少特大洪水發(fā)生之時被迫分洪造成的損失,更充分地維護湖南、湖北各自的利益。按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周恩來組織包括蘇聯(lián)水利專家布可夫在內(nèi)的中外專家,對《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guī)定》初稿又進行了反復推敲和修改,當有些問題不清楚時,還組織專家到湖北和湖南兩省去考察。到3月中旬,拿出了一個更充分考慮湖南和湖北兩省人民利益的辦法。這些辦法對于什么是特大洪水、分洪的時間,分洪的辦法,預先組織救護、轉(zhuǎn)移民眾等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作了更嚴格、細致的規(guī)定。3月29日,周恩來把這個報告和1952年水利工作決定,一起送給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陳云審議,同時附信作了詳細說明。 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陳云看了周恩來送來的兩個文件和周恩來的親筆信后,一致同意周恩來的意見。特別是毛澤東,對周恩來領導下的政務院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拿出這樣詳盡的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文件,十分高興。30日,毛澤東請周恩來到他的住處,兩個人就落實荊江分洪工程問題,進行了更詳細的商談。最后,毛澤東叮囑周恩來要盡快發(fā)布這個文件,盡快開工。 3月31日,政務院正式發(fā)布了《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guī)定》。當年4月5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開工。湖北省委書記李先念親自到分洪工程第一線主持開工并視察,他對工程的各方面細節(jié),問得十分詳細,并且要求件件工作都要扎扎實實落實下去。更重要的是,李先念十分注意調(diào)動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幾十萬勞動大軍展開了勞動競賽。大家白天和晚上輪流干,晝夜不停。分洪工地的夜晚,像一條飛舞的火龍。推土機的轟鳴聲日夜不停。工地上十分搶眼的是婦女勞動大軍,她們的任務,主要是碎石。其中,有一個婦女,開動腦筋,創(chuàng)造了一種碎石法,竟然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人一天碎石超過原來勞動定額十幾倍的奇跡。 ◆1952年,荊江分洪工程清淤現(xiàn)場。 創(chuàng)造奇跡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十萬勞動大軍整體。從4月5日開工到5月中旬一個多月的時間,荊江分洪勞動大軍,硬是完成了外國人要12年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的一多半。更讓人稱奇的是,荊江分洪工程不需要中央調(diào)入物資和資金,全部由湖北省自己籌集。用這樣少的投入創(chuàng)造這樣大的工程奇跡,為古今中外所少見。 關注著荊江分洪工程的毛澤東得知這一情況后,分外喜悅。他決定,5月即派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到荊江分洪工地去,代表他去慰問施工全體人員。傅作義臨行前,毛澤東把他請到中南海,與他詳細談了到工地視察的細節(jié),然后,毛澤東親筆為荊江分洪工程題詞:“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 傅作義5月到湖北,聽取了李先念等湖北省黨政軍領導人的匯報,并由李先念等陪同,到荊江分洪工地,代表毛澤東慰問參加施工的工人、農(nóng)民、士兵。毛澤東為荊江分洪工程寫的題詞,被制成許多旗幟,也寫在一些木制的標語牌上,插在工地上,使參加荊江分洪工程施工的勞動大軍深受鼓舞。由于參加荊江分洪工程的勞動大軍熱情高,干勁大,也由于李先念等組織得精心,計劃周密,使荊江分洪工程只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就全部完工。 荊江分洪工程不光完成得迅速,而且質(zhì)量上乘。1954年,長江發(fā)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當特大洪水到來之際,經(jīng)中央批準,荊江分洪指揮部先后三次啟動分洪工程分洪,保住了荊江大堤,使湖南、湖北人民免受了更大的災害。1998年,長江又發(fā)生特大洪水,荊江分洪工程再次啟動,又一次使兩湖人民免受巨大損失。 “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親自決策搞治淮工程和荊江分洪工程之后,毛澤東把治理水患的目光移向了黃河流域。他多次請周恩來、傅作義到菊香書屋商議這件事。1950年底,在政務院的指導下,以水利部為主,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1951年1月7日至10日,按照毛澤東的意見,由政務院牽頭、水利部具體操辦,黃河水利委員會首次會議在河南開封舉行。會議聽取和通過了關于1950年治黃工作的總結(jié)報告,討論和決定了1951年治黃工作的方針、任務,即在下游繼續(xù)加強堤防,大力組織防汛工作。在中上游大力籌建水庫,并著手制訂治黃的全面規(guī)劃,以期逐步達到變“害河”為“利河”的總目標。 水利委員會這次會議的結(jié)果,很快就報到了毛澤東那里。毛澤東仔細看了會議的全部材料??春?,他對這次會議的結(jié)果,既滿意,又不滿意。滿意的是,這次會議畢竟開了治理黃河的一個好頭,而且提出了1951年治理黃河的工作方針、任務。不滿意的是,全面治理黃河的全面規(guī)劃還沒有拿出來,特別是對黃河的總體情況,還不甚清楚。經(jīng)過1951年一年的治黃,雖然取得了一些新成績,如建成了一些水庫等,但對黃河的總體情況,還是不清楚。 ◆1955年4月,毛澤東參觀治理黃河展覽。 1952年10月25日,毛澤東離開北京親自考察黃河。他先后到達濟南、徐州、蘭封縣(原來河南設的縣制,后取消)、開封、新鄉(xiāng)等地。他在全面了解了黃河枯水期的情況后,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調(diào)的設想。他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可以從南方借一點水來,注入黃河。他告訴河南省委負責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彼讲娇疾煲S渠說:這就是變害為利,黃河沿岸每個縣都建一座這樣的引黃灌溉大閘就好了。 毛澤東從25日離開北京視察黃河,到11月2日回到北京,用了六天時間,走了山東、河南、平原(1949年建省,1952年撤銷)三省,吸取了三省黨政負責人和水利部門的專家的匯報,考察了黃河幾個險段,基本了解了黃河下游的情況。在此后的20多年時間里,他一直關注著治理黃河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正是在這20多年時間里,各地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建立了治黃專門機構(gòu),還動員和組織眾多軍民,從不間斷地治理黃河,完成了引黃灌溉濟衛(wèi)等一些大的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新中國成立至今,黃河再沒有出現(xiàn)過上世紀30年代那樣的危害數(shù)省、殃及幾千萬人口的災害。南水北調(diào),在今天也變成了現(xiàn)實。 毛澤東在1959年底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不只從救災而且從發(fā)展中國農(nóng)業(yè)的角度,對中國農(nóng)村大興水利工程給予評價。他說:“一九五九年以前,我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主要靠興修水利。一九五九年我國七個省遇到很大的旱災,如果沒有過去幾年的水利建設,要不減產(chǎn)而能增產(chǎn),是不能設想的?!彼€說,興修水利這件事,也是“事在人為”,“北京昌平縣過去常鬧水旱災害,修了十三陵水庫,情況改善了,還不是'事在人為’嗎?河南省計劃在一九五九、一九六○年以后再用幾年,治理黃河,完成幾個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也都是'事在人為’?!?/span> “一定要根治海河” 治理海河,是毛澤東晚年親自關注治理的一個大的水利工程。海河是華北最大水系,它是由五支河流在天津匯合而成的,由于平津地區(qū)西高東低,加上五支河流扇狀流入海河,干流河道狹窄多彎,加上降水集中,一到汛期,大量水流短時間大量流入海河,給海河下游天津地區(qū)造成巨大水患,歷史上曾被稱為“害河”。新中國成立前,海河幾乎連年發(fā)生水災,給天津地區(qū)人民生命及財產(chǎn)造成巨大損害。 毛澤東特別關注海河水患治理。他先后多次到海河流域視察災情、指導救災工作,并于1963年11月17日親筆題下“一定要根治海河”,全面治理海河工程自此拉開序幕。 海河流域涉及幾個省市,集中遭受水患的則是天津地區(qū)。為了治理海河,各地就不能只考慮本地情況和利益,必須攜手共治。鑒于此,毛澤東在領導治理海河過程中,強調(diào)的是大局意識,組織各地協(xié)作。他發(fā)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后,先后組織海河流域相關省份調(diào)用民工,動用當時還不算多的機械,共同參加治理海河工程。 治理海河工程開始后,上游主要任務是疏通河道。上游各省沒有因為當?shù)厥芎β孕《隽ι?。僅以河北省為例。從1965年冬開始,河北省動員了近50萬民工參與工程建設,至1966年5月30日徹底竣工,共完成了老漳河、滏東排河、聯(lián)接渠、索瀘河、老沙河、老鹽河、清涼江、江江河、南排河等9條骨干河道的開挖和疏浚,總土方達139億立方米,總泄水能力1122立方米每秒,為治理海河打下了堅實基礎。 治理大軍來自不同地方,除分工包段外,毛澤東特別重視協(xié)同作戰(zhàn),一方有困難,工程艱難,工期較長,立即組織其他地方的水利大軍予以支援。根治海河是一項宏偉的治水工程,更是一場群眾性治水運動。在毛澤東親自關懷下,上海河工地的雖有百萬大軍,卻搞得秩序井然,效率極高。僅以1968年冬來自河北省邯鄲、邢臺、石家莊、衡水、滄州、保定、天津7個地區(qū)以及包括天津市在內(nèi)的85個縣市近30萬民工參加了“大會戰(zhàn)”為例。當時工程重心移到大清河流域。根治海河指揮部也由河北衡水搬至天津楊柳青。來自外地的治理海河民工,沒有因為不是在自己家鄉(xiāng)地區(qū)施工而有絲毫怠工,而是當作自己家鄉(xiāng)工程一樣對待。大家攜手奮戰(zhàn),從當年冬至1969年春,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就加深加寬了獨流減河,順利完成會戰(zhàn)任務。 ◆根治海河工程現(xiàn)場。 治理海河工程浩大,不是一兩年就能修完的,但毛澤東下了大決心:不徹底治理好海河,決不停止這項大工程。 由于工程量大,原定根治海河工程的規(guī)劃以20年為期,但在毛澤東親自關心下,工程進展很快,從1964年開工算起,到毛澤東1976年9月逝世,僅用12年時間,主要的工程已經(jīng)完成。毛澤東沒有親眼看到治理海河工程勝利完工,但他在世時,治理海河工程已經(jīng)先后開挖疏浚骨干河道52條,修筑堤防3400多公里,新建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庫,形成了海河“分區(qū)防守、分流入?!钡姆篮楦窬?。 毛澤東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到他1976年逝世,在20多年的時間里,一起關注著治理中國水患的工作。在他的親自決策下,中國完成了治理淮河工程、官廳水庫工程、引黃灌溉濟衛(wèi)工程、十三陵水庫工程等重大工程。長江三峽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也進入勘測和籌劃階段。毛澤東為治理中國水患而付出的心血并未白費。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治理水患的成果,至今仍在惠澤全國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