檻框是古建筑園林建筑中主要門窗的木外框。檻框中橫木構件稱為“檻”,豎木構件稱為“框”。 ①檻。檻按位置分為上檻、中檻、下檻。 上檻是緊貼檐枋(或金枋)下皮安裝的橫檻,是檻框中最上面的一根橫木。清也叫“替樁”,宋叫“額”或“腰串”。 中檻是位于上檻之下、門扇或隔扇之上的橫檻,是分隔門頭板與門扇的橫木。也稱“掛空檻”,南方地區(qū)又叫“照面枋”。 下檻是貼近地面的橫檻,是檻框中最下面的一根橫木。在一般門中叫“門檻”,宋稱“門限”;在檻窗下叫“楓檻”;在簾架風門下叫“啞巴檻”。 ②框??虬次恢梅譃楸Э颉㈤T框、間框。 抱框分長、短抱框,它是緊貼柱子的豎框,位于上下檻或中下檻之間的為長抱框,也叫“通天框”;位于上中檻之間的為短抱框。 門框除抱框之外,緊靠門扇邊的豎框稱“門框”,它是增添大門兩側裝飾的豎木。 間框是指窗與窗之間或隔扇組與隔扇組之間的分隔豎木。 ③檻框的構造。 常見的檻框按其用途,可分為大門檻框、隔扇檻框、檻窗檻框、夾門檻框等。 a.大門檻框。它是一般建筑的主門(即大門)的檻框,該框內的門扇一般為板門,它除上中下檻和長短抱框及門框外,還有走馬板、余塞板、余塞腰枋、連楹木、門簪、門枕等。 ----走馬板。指在上檻與中檻空檔之間安裝的固定橫板。為了便于安裝和具有一定裝飾性,常用短抱框將橫長板分割成幾格,分格數(shù)都較其下的門扇數(shù)多一,但也不完全一定,主要根據用材與裝飾效果而定。 ----余塞腰枋和余塞板。余塞腰枋即將抱框與門框連接起來的橫枋,起固定門框的作用,一般位于門框中腰以下部分;余塞板是填補抱框與門框之間空檔的木鑲板。 ----連楹木、門簪。連楹木是安裝在中檻里側,用來做門扇轉軸軸窩(一般稱為“海窩”)以固定門軸上端的橫木;也有將它做成弧形看面增加裝飾效果的,稱“門籠”。由于兩扇門的軸窩分布在門籠(或連楹)的兩端也將他們統(tǒng)稱為“通連楹”。 門簪是將連楹木固定在中檻上的連接構件,起木栓作用,一般大門是四個,較小的大門是兩個。它的外端看面做成六邊形的栓頭,里端鋸成扁榫穿過中檻和連楹木,尾端留孔插入銷釘加以固定。 ----門枕。也叫“楹木”或“單楹”,它是固定門軸下端的海窩構件,由于大門一般都比較高大而厚實,所以門軸下端的海窩構件也都做得比較大,石活做的叫“門枕石”,木活做的大的叫“木門枕”,小的叫“楹木”或“單楹”。 b.隔扇檻框。隔扇,宋稱“格子門”,它是安裝在大門以內的金柱或檐柱之間,用于分隔室內外的一種裝飾性屏障。它除了上中下檻、長短抱框外,還有間框、橫披、連楹木、單楹、連二楹等。 ----間框。隔扇一般成雙配對,做成四扇、六扇、八扇等,每兩扇為一組做成內開形式,在兩組之間用一間框分隔。 ----橫披。由于隔扇一般都在大門以內,故上中檻之間的空檔既要求封閉,又要求 透光,所以不能采用走馬板,而采用透光固定窗形式,稱“橫披”。 ----連二楹。即將兩個單楹連做一起的構件,因為隔扇門遠比大門輕小得多,門軸的下軸窩承重也較輕,故一般做得較小,在一塊木墊上剔鑿一個海窩叫“單楹”,剔鑿兩個海窩叫“連二楹”。 c.檻窗檻框。檻窗是由隔扇演變而來,是將隔扇的下半部分改用磚墻來替代,因此,其下檻改稱“楓檻”,楓檻坐落在塌板上,塌板下為磚砌的“檻墻”,其他構造與隔扇檻框相同。檻窗通常用于宮殿、壇廟、寺院等建筑的隔扇兩邊,與隔扇處在同一條線上,主要是為加強隔扇的裝飾效果而設立的一種隔扇窗。 ----楓檻。即檻窗檻框的下檻,其長同上檻,高按柱徑的1/2,厚同抱框。 ----塌板。它是檻框的襯墊板,其長按面闊減柱徑一份,外加包金尺寸,寬同檻增厚,厚按楓檻高的7/10。 d.夾門檻框。夾門檻框是小式房屋明間中,用兩邊的支摘窗夾一單扇門的一種結構,所以也叫“夾門窗檻框”。這種檻框的構造比較簡單,它除了上檻為通面寬外,中下檻均只為單扇門寬;而門扇的兩邊是門框,窗邊的抱框直接落在塌板上,沒有楓檻,塌板以下是磚砌檻墻。 文章來源:《古建筑工程手冊》---姜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