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玉林小學,一所小而美的學校。 從校長到副校長,從老教師到年輕教師,都在堅持以一種樸素的敘事語言,描述一個宏大的教育主題——怎樣的學校才算是一所好學校? ——每個人都在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做教育。每一個決策,都從學校的具體需求出發(fā),每一次改革,最后都落在了校園里具體的人身上。比如他們將自然景觀「爬山虎」融入校園的文化和課程中,滋養(yǎng)著師生不斷向上生長。 整個學校就像一株翠綠的爬山虎,漂亮且堅韌,富有詩意又充滿生命力。 本刊希望,此次報道,能從「自然景觀生發(fā)校園生命力」的角度,為廣大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一個優(yōu)秀樣本。 郭先梅從未想過,有一天,玉林小學會憑美貌出圈。 2016年4月,春天剛到,學校的爬山虎就冒出葉子,迅速爬滿了教學樓外墻。藍天映照下,整個學校就像一個「綠色城堡」,青翠蓬勃,充滿生機。 學校宣傳部將這美麗的春光記錄下來,分享在了網上。不料,照片引起了《四川日報》的注意,并在客戶端進行了轉發(fā)。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國各大媒體爭先報道,一時間,以爬山虎之名,玉林小學迅速沖上熱搜。 采訪電話不斷打進學校,郭先梅理性地選擇了幾家媒體,接受了專訪。 「我們想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告訴社會公眾,我們從未想過要去炒作學校的爬山虎景觀,而是學校真的有著深厚的爬山虎文化?!?/span> 1989年,作為成都市首批小區(qū)配套學校,玉林小學落地玉林小區(qū),占地面積不足10畝。幾位老校長在教學樓墻邊種下爬山虎,希望從立面的角度,增加學校綠化。春去秋來,爬山虎逐漸成為玉林小學最常見的自然景觀,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玉林人成長。 2013年,郭先梅調派到玉林小學擔任校長,研究學校的辦學歷史后,結合現狀,她提出16字管理目標,「凝聚人心,重建信任,提升質量,再創(chuàng)輝煌。」 校長郭先梅 彼時,玉林小學的辦學理念是已經沿襲了多年的「生態(tài)教育」,在郭先梅看來,「理念很好,但需要一個具象的文化載體,讓辦學理念更加顯性地呈現出來?!?/span> 最初想法便是爬山虎,但郭先梅知道,一個能引領學校發(fā)展的文化符號,絕對不是校長和行政閉門造車就能成就的。 「它一定是根植在老師和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東西。」 于是,一場面向所有師生以及家長的問卷調查在全校展開——你對玉林小學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你期待學校發(fā)展成什么樣子? 問卷匯總后,郭先梅發(fā)現,老師們不約而同都提到了爬山虎。 緊接著,第二輪問卷調查鋪開。問題聚焦到爬山虎本身——爬山虎的什么特點讓你印象最深刻? 「我們希望能更深入地挖掘,爬山虎呈現給老師和學生的生命特質和精神寓意?!?/span> 生命力強、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等關鍵詞被提取出來,最終匯聚成了一句話,「迎著陽光積極向上」。 「如果說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引導,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陽光,那我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在校園中,像爬山虎一樣,迎著陽光積極向上。」 隨后,學校又對老師們做了第三次調查——你認不認同? 「我們最怕的就是,提出一個東西來,別人看不懂,還要去費力解釋。真正能夠深入人心的,被廣泛接納的,一定是最樸素最直白,同時又有深刻內涵的。」 老師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認同感,在他們看來,爬山虎就是所有玉林人的一種情結,而「迎著陽光積極向上」,也很契合孩子的生命成長。 至此,在玉林小學,爬山虎不再只是爬在教學樓上的植物,而是成為了引領學校發(fā)展的文化符號,也逐漸成為了所有玉林人的精神象征。 2014年,學校先后邀請成都大學周小山教授、四川師范大學盧德生教授等著名文化建設專家前來指導,開始圍繞「爬山虎」文化,構建玉林小學的整個文化體系——校歌《爬山虎,我親愛的伙伴》,吉祥物「爬山虎娃娃」,爬山虎課程等先后出爐。 作為精神象征、文化符號和課程資源,「爬山虎」開始切切實實地落地在了玉林小學教育教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在郭先梅看來,落地的整個過程,最大的價值在于,玉林小學開辟了一條學校文化建設的新路徑——把自然景觀轉化為文化景觀,并賦予它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們所有師生智慧的結晶。」 來玉林小學之前,郭先梅已經是成都市出了名的優(yōu)秀校長,一直致力于做一位有思想、有情懷、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校引領者。 她「走一所學校,亮一所學校」,在科華中路小學,首創(chuàng)「繽紛教育」「科小八節(jié)」,構建校園全新生活方式,促進師生個性化發(fā)展;在龍江路小學分校,首創(chuàng)「家長百家講壇」,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甚至吸引了英國前首相卡梅倫訪校。 玉林小學的爬山虎文化定位確定后,如何將文化下沉,盤活學校,提升整體辦學質量,郭先梅一直在努力探索。 和老師們多番討論后,學校提出「六個一點」質量觀——個頭高一點、體格壯一點、眼睛亮一點、微笑多一點、能力強一點、后勁足一點。 「我們希望,直白、細化的質量觀,可以成為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習慣、逐步提升學習能力、逐步發(fā)展的健康身心,以及逐步掌握的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綜合體現,讓教育質量最終轉化為人的生命質量?!?/span> 有了頂層文化,有了質量觀,玉林小學舉全校之力,在中國教科院專家的指導下,梳理學校課程,創(chuàng)新校本課程。 「一所學校的文化,還有質量觀,都是精神層面、思想層面的,要真正落下來,落在具體的人身上,一定要依托課程?!?/span> 郭先梅介紹,玉林小學的整體課程框架,就叫爬山虎課程,分為兩大類,學科課程和實踐課程。 和其他學校不同的是,學校將學科小項目,優(yōu)化和融合進國家課程當中,開發(fā)出覆蓋小學六年,涉及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科學、心理、生命生態(tài)與安全等多個學科的「1+X」課程主題,實現了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實踐課程又分成兩類,學科實踐和生活實踐。 「我們的課程標準,對綜合性學習,有相應的課時要求。所以在學科實踐內,我們給了孩子一個課程空間,去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學科實踐課程細分為三類,一類是藝術創(chuàng)造,指向音樂和美術,包括非遺文化和經典民族舞等;一類是科學探究,主要以PBL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另外一個是智慧創(chuàng)新,包括創(chuàng)客和3D美術等,以社團的方式進行。 生活實踐類課程,包括以爬山虎命名的德育課程、勞動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 在玉林小學,每一根廊柱上都有一首詩,這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以爬山虎命名的德育課程,是我們玉林小學最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是直接從爬山虎文化里滋生出來的課程。」 課程共分三類,第一類是「像爬山虎一樣」的思政課程,取自爬山虎的生命特質和精神形象。 第二類是「和爬山虎共成長」?!笇W校希望,每一個小朋友,從走進校門那一刻開始,爬山虎就是他成長的伙伴。所以這個課程,緊扣孩子的年齡以及身心發(fā)展特點?!?/span> 比如一年級的第一課,「爬山虎我來了」,針對的就是孩子進入新學校的入學心理適應問題;第二課,是「看著學,跟著做,慢慢來」習慣養(yǎng)成圖本課程,學校利用爬山虎吉祥物的形象,創(chuàng)作了一本原創(chuàng)繪本,將一日常規(guī)轉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愛的圖畫,供一年級小朋友模仿學習。 此外,還有「做溫文爾雅的我」禮儀課程、「我十歲了」生日課程、「爬山虎,我想對你說……」青春期課程、「未來的我……」生涯規(guī)劃課程、「爬山虎下的惜別」畢業(yè)課程等等,一系列的小課程形成了學校生動的課程串,串起孩子們從入學到畢業(yè)的校園生活,串起孩子們成長的足跡。 而跟學生的成長伴隨性課程相匹配的,還有與之相適應的「家長課程」。比如,孩子入學階段,需要有一個心理適應的過程,那家長們也要了解,孩子進入學??赡軙龅绞裁措y題,應該怎么去預防? 「我們希望,伴隨性成長不只是指向學生,也要指向家長,讓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從容地面對不同成長階段的變化?!构让氛f。 第三類課程是「爬山虎號神奇列車」,專門針對孩子的寒假和暑假,將家庭作業(yè)跟家庭活動整合,給學生做減法。 神奇列車根據孩子寒暑假學習和活動的不同地點,以「幸福家園」「非遺成都」「天府文化PLUS」「研學旅行」等主題作為站點設置,引導學生熱愛家庭、共建社區(qū)、了解城市、傳承文化,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足跡延伸到更遠的遠方。 比如第一個站點——家庭。學校希望家長能利用假期,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一年級的孩子,要求他們會自己系扣子,系鞋帶,疊衣物,學會垃圾分類,高年級的孩子要求他們會做簡單的飯菜。 比如「非遺成都」站點,讓孩子們帶著任務,在家長的陪伴下,去三星堆、金沙遺址、杜甫草堂、成都博物館等地參觀。 「不給孩子和家長增添負擔,只是給他們的假期生活增加一些主題性,把沒有目的性的家庭活動主題化,讓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結構化?!构让纷院赖乇硎?,「將學生一整年的校內生活和校外生活都串聯(lián)起來了,這樣,我們就實現了關注學生成長的全過程,貫穿學生成長的全周期。」 玉林小學的課堂培養(yǎng)方式,能提供給孩子強大的后勁,支撐他們在未來的學習里可持續(xù)發(fā)展 2013年,和郭先梅同一時間來到玉林小學的,還有常務副校長黃靜萍。 最初的那段日子,她至今印象深刻。為了盡快摸清學校的教師隊伍情況,郭校長帶著她,每天「搬著凳子去聽課」。 一段時間下來,她們發(fā)現,老師們的課堂相對比較傳統(tǒng),存在「三多三少」的問題——老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老師用時多,學生用時少,老師提的問題多,學生提的問題少。 「課堂上,孩子的思維被老師牽著走,老師需要什么答案,孩子就給什么答案。但一所學校,真正要培養(yǎng)的,是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2014年4月28日,這個日子,黃靜萍牢記于心。那天,學校邀請了一些教育專家,舉辦了一場研討會,由數學老師袁春梅上了一節(jié)研究課。會上,學校將命題「把課堂還給學生」正式拋給了所有老師。 隨后,學校開展了一場「我希望我的課堂是這樣的」省思活動,引導老師們描述理想課堂的模樣。 「換了角度,換了位置,在老師們的筆下,孩子們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著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有了足夠的學習自信。」 就這樣,基于玉林小學客觀存在的問題和需要,變革再一次從玉林小學所有教師身上發(fā)生。 讓學生自主、自信的「雙自課堂」被提出——把學習興趣還給學生,把探究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質疑的機會還給學生。 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成人的思維相對比較固化,要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真的很難。光靠講是行不通的,只能靠倒逼,用評價的方式倒逼,因為評價是具有引導性的?!?/span> 副校長黃靜萍 黃靜萍說,為此,學校研發(fā)了一個課堂教學量化評價標準。 她解釋,「它不是一個精準量化,是定性和定量的綜合性指標的表達。它不是去衡量課堂教學的結果,而是對課堂的一種引導。引導老師往這個方向去發(fā)展——把更多的時間給到學生?!?/span> 為了給雙自課堂構建提供更多可能,學校還引進了「電子書包教學互動平臺」,想用它打破原有課堂結構,構建一種新的課堂。 物化的載體是一個平板電腦,登入進去以后,是老師的備課平臺和上課的教學平臺,隨時生成數據,幫助老師及時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分析,也會直接通過平臺,顯示到大屏幕上。 在黃靜萍看來,課堂是二元結構,只有老師跟學生在對話,想要改變很難。既然不好打破,那就往里面投進去一個石子,打破平衡,強制改變。 有家長對此提出異議,讓孩子對著電子產品上課,真的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嗎?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黃靜萍專門做了一個針對興趣是否可以遷移的文獻研究。最后她發(fā)現,小孩對電子產品天生就有興趣,這種興趣,還可以遷移到對學習的興趣當中,只要控制好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就行。 多年下來,玉林小學的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管是老教師的課堂,還是年輕教師的課堂,都十分鼓勵孩子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小組合作、前置學習、微課先導、活動課教學、課堂三分鐘等等,成為了不同教師不同學科的課堂特點。 「雖然,對于當下的學??己藖碚f,這些東西不會有一個實際的見效,但我們相信,長久以后,這樣的課堂培養(yǎng)方式,一定能提供給孩子強大的后勁,支撐他們在未來的學習里,獲得可持續(xù)的發(fā)展?!?/span> 「教師隊伍建設怎么可以當作校園特色項目呢?」 多年前,玉林小學參加武侯區(qū)全區(qū)督導評估,有專家當場質疑。 對此,黃靜萍反駁道,「為什么不可以呢?我們的舉措能夠真正推動學校的發(fā)展,那就是特色。」 在玉林小學,老師的平均年齡高達49歲。這個年齡的老師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正處職業(yè)發(fā)展的高原期,倦怠感強;二是專業(yè)發(fā)展意愿不強,容易產生靠著經驗躺平的心理。 為了撬動老師,讓他們煥發(fā)職業(yè)的生命活力,學校提出「煥發(fā)成熟期教師團隊的生命活力」教師發(fā)展主張,用「三專、三氣、三感」描繪教師的職業(yè)形象。
將教師隊伍建設當作校園特色項目打造,「分梯度地,定向地,分類地」培養(yǎng)教師。 為了幫助年輕教師盡快成熟起來,每年,玉林小學都會開展一次別開生面的新教師入職儀式,每一位新教師都會和資深教師簽訂師徒協(xié)議書。 「老教師的經驗能讓新教師迅速成熟起來,而新教師帶來的新觀念和新方法,也能倒逼老教師尋求突破?!?/span> 和黃靜萍結隊的,是心理教師郭潔,今年是她入職的第一年。她記得,初登講臺的自己,幾乎處于懵懂的狀態(tài),變身成了「十萬個為什么」,一有問題,就去敲師父辦公室的門。 黃靜萍要求,所有新教師在第一年里必須每天寫教學日記,并交給她審閱。郭潔很佩服師父的這個舉措,堅持一年下來,自己不但提高了寫作水平,對教育的理解也越發(fā)透徹。 語文老師李承軍在玉林小學任教了30余年,她告訴記者,曾經有個徒弟,「簡直把師徒關系用到了極致」,天天都到她的教室聽課,一節(jié)不落。現在,跟她結隊的兩個年輕老師,只要看到她在辦公室,就會找她探討。 李承軍 「可以說,教研幾乎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 針對成熟教師,學校提出「以研究引領發(fā)展」的主張,鼓勵他們尋求自我突破,引導他們做課題,為有研究成果的教師推出自己的成果專著。 黃靜萍強調,「當然,并不是盲目地做課題,而是去發(fā)現每位老師的個人特點和愛好,針對他們具體的需求去著力。提供一個方向,然后去喚醒他們的驅動力。」 音樂教師范敏,曾一度被一年級的小朋友折磨得頭疼。多年來,她一直在研究如何讓一年級的小朋友,能夠規(guī)范而有序地開展小組學習活動。 黃靜萍得知后,鼓勵她以此為課題做深入研究。為此,范敏跟學校申請,連教了三個一年級,最終研究出了一套「動態(tài)分組教學法」,利用色彩、圖案等符合一年級小朋友思維特點的直觀形象,將抽象的分組和教學指令具象化。 此外,范敏已經結題的「音樂學科多元評價」,也成為了整個武侯區(qū)進行藝術素質測評的雛形。 如今,范敏已經是成都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武侯區(qū)特級教師,她也終于明白,「人真的需要被推一把,才知道自己有多優(yōu)秀。」 范敏 李承軍老師也有同樣感受。 多年來,李承軍致力于在班級里推廣課外閱讀,她帶的班級,曾被教研員評價為「整個武侯區(qū)最優(yōu)秀的班級之一」。 因此,黃靜萍給她下達任務,希望她將推廣閱讀的經驗寫出來,做個課題。這讓不善提煉和總結的李承軍犯了難,有段時間,在校園里,她總是繞著黃靜萍走。 最終,集結了李承軍多年兒童閱讀研究經驗的《小書蟲爬爬記》誕生,在武侯區(qū)被廣泛推廣。 「我們的目的,是讓老師從經驗走向研究,從優(yōu)秀走向卓越,最后發(fā)展成某一個領域里的卓越型教師,有自己的學術風格,有自己的學術特點,有自己的研究領域。讓他們在教師的這條路上,充滿成就感和幸福感。」 黃靜萍永遠記得,在她的辦公室里,李承軍老師抱著自己的書,笑著一蹦三尺高的樣子。 「那是一個教師最幸福的模樣啊。」 充滿朝氣的新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