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雀魚花紋色彩的演化 進化生物學家約翰·恩德勒做了一個實驗,做了十個魚池養(yǎng)孔雀魚,每個魚池底部都是一樣的鵝卵石和碎石,在其中一些池塘中放入孔雀魚的強力捕食者,一些池塘中放入比較弱的捕食者,其它池塘不放捕食者。經(jīng)過孔雀魚十幾代的繁殖后發(fā)現(xiàn):
沒有強力捕食者壓力下的寬松環(huán)境,沒有生存壓力下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有點像軸心時代中國先秦文明和古希臘文明的文化繁榮和突破,魚演化出豐富的顏色花紋,畢竟出眾的色彩也不會招到殺身之禍。 (2)文化中色彩的演化 魚本身花紋顏色需要演化,而人們對顏色的理解隨著文化發(fā)展而豐富,馮時在《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與制度》提到,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顏色不僅作為一種自然色彩用于各種器物和藝術品的裝飾,而且更重要的是,古人將其與空間、時間、星象、五行、陰陽等觀念相互配伍,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方色理論。具體地說,古人不僅以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分別表現(xiàn)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而且可以通過空間與時間、天文、哲學等不同觀念的聯(lián)系,完成以顏色表現(xiàn)相關事物與觀念的傳統(tǒng)。這種方色理論通過顏色與時空體系所建立的固有聯(lián)系而形成,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富特色的內(nèi)容。 隨著色彩觀念的發(fā)展,當人們有能力將顏色分類之后,他們很快便發(fā)現(xiàn),即使同屬一種顏色,由于深淺程度的不同,其所呈現(xiàn)的色澤其實是千差萬別的,于是古人開始學會將顏色進行分級。譬如同樣是紅色,便有縓、赪、纁、絳或紅、赤、朱等不同的名稱,分別表示紅色由淺及深的變化及亮度差異,所謂“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赪,三染謂之纁?!保ā稜栄拧め屍鳌罚?/span> 不僅在中國,全世界所有人類對顏色的感知其實來源和演化都是一致的,只要給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演化,就會增加對顏色的理解顆粒度。 比如英語中的“藍色(blue)”一詞,對以俄語或拉丁語為母語的人來說,是沒有對應的詞匯,反而俄語會有“深藍(синий)”和“淺藍(голубой)”這兩個詞匯,可以理解到俄語對藍色的辨別顆粒度更細,習慣俄語的人們對顏色的辨別顆粒度也更細。 中國傳統(tǒng)色發(fā)展當中更融入了文化典故而豐富色彩的內(nèi)涵,《紅樓夢》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描繪薛寶釵服飾的顏色有三個都是與黃相關的:“蜜合色”、“蔥黃”、“金鼠”。胡文彬先生認為,清代服飾是尚黃的,寶釵一套服飾中的三個顏色都是清代官方所推崇的顏色。剩余的一個顏色“玫瑰紫”,則恰恰又是“乾隆中尚玫瑰紫”,所以寶釵是現(xiàn)實的正統(tǒng)形象的代表。 (3)當代對色彩的要求 一個人能辨別出多少顏色,或者說一個人對顏色的辨別極限是多少,你看到下圖左右兩邊的顏色差異嗎? 文明發(fā)展到多極致的水平,才讓我們對上面兩個灰色做區(qū)分呢? 就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時代,現(xiàn)代生產(chǎn)企業(yè)的科學管理就能要求生產(chǎn)出來的灰色產(chǎn)品,產(chǎn)品間的顏色差異不超過上圖看到的差異。 我們再回看中國古人如何管控顏色,一染謂之縓,再染謂之赪,三染謂之纁? 當代人對顏色的科學理解逐漸得到推廣,尤其對于色彩相關的工作人員,我們追求的是對顏色溝通的一致性,我們之間采用有共識的顏色概念交換意見,使用度量顏色的科學設備。 筆者這本學習筆記,就是為了推廣這些顏色概念,科學使用測量設備。 參考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