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0年冬,漢武帝巡視北部邊境,越過五原郡的長城,登上陰山腳下的單于臺遺跡,向北方大漠遠眺。
這座單于臺見證了漢朝以往所受的一切屈辱,匈奴踐踏漢朝尊嚴的號令都出自于此,同時也見證了匈奴曾經(jīng)的輝煌與落幕。今日,漢武帝終于挺起腰板,親自把這片遺跡踏在了腳下,瞬間變得高大起來。 17年前,從公元127前年到公元前119,漢武帝全面發(fā)動對匈奴的三大戰(zhàn)役,河南之戰(zhàn)、河西之戰(zhàn)、漠北之戰(zhàn)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終于把不可一世的匈奴趕到了極寒的漠北深處。
公元前119年之后,漢朝經(jīng)濟凋零,缺少戰(zhàn)馬,再加上戰(zhàn)神霍去病英年早逝等因素,和匈奴雙方都無力再戰(zhàn),轉(zhuǎn)而進入外交的明爭暗斗。漢武帝的外交重點是“左中右”戰(zhàn)略。 “左戰(zhàn)略”,對應的是匈奴的左部,大致相當于幽州的北部。這個戰(zhàn)略的實施和漠北之戰(zhàn)有關系。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出塞2000余里,大破匈奴左部,封狼居胥。左部匈奴的左邊,是匈奴的死敵烏桓部落,順理成章的就成了漢武帝拉攏的對象,讓烏桓一起對付匈奴。
早在漢高祖與項羽死磕的時候,匈奴一戰(zhàn)打敗東胡,自此東胡分裂成烏桓和鮮卑兩部分。然而,烏桓與鮮卑從此以后就是匈奴壓榨與剝削的對象。
漢武帝深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讓烏桓往南遷移一下,安排在幽州的邊塞外圍,又設立護烏桓校尉,切斷匈奴與烏桓的聯(lián)系。這樣匈奴左部讓烏桓占了,漢武帝就達到壓縮匈奴生存環(huán)境的目的,讓匈奴少了一個立足點。 “右戰(zhàn)略”,對應的是匈奴右部,主要是河西走廊外圍到西域一帶。這與霍去病的河西之戰(zhàn)有一定的關系。
1,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兩次大破盤踞在祁連山的匈奴右部,主要是休屠和渾邪兩部,被迫投降了漢朝,所以河西走廊空出來了。為了防止匈奴與西羌聯(lián)合,漢武帝設置了張掖與酒泉兩郡(河西四郡那是后話),發(fā)大量中原移民建設河西走廊。并建立居延塞,形成亭、障、塞、烽燧等多維立體防御系統(tǒng)。 2,漢武帝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與西域諸國建立外交關系,發(fā)展盟友,一起對抗匈奴,最好是讓烏孫東遷到河西走廊,抑制匈奴。
漢武帝真是自信到了極點,讓烏孫舉國搬遷怎么可能呢?張騫果然是外交天才,聯(lián)絡了眾多西域國家,愿意和漢朝建交,不愿意才傻呢,漢武帝拿錢財砸出來的!烏孫表示考察一下漢朝,最終與烏孫達成和親,先后把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嫁了烏孫,烏孫就成了鐵桿盟友,后來證明也是如此。 “中戰(zhàn)略",對應的是匈奴王廷,漢武帝想讓匈奴直接向漢稱臣。 漠北之戰(zhàn)后,匈奴本部逃到大漠深處,漢武帝屢派使者傳達讓匈奴稱臣的意愿。結(jié)果匈奴想沿用以往的和親政策,不肯低下那高傲的頭顱。和親?還嫌漢朝不夠屈辱嘛,這怎么可能答應,雙方就僵持不下。
漢朝派往匈奴的使者一言不合就會被扣留,其中有蘇武、常惠等人。當然漢朝也會扣留匈奴使者,一定要扣留一樣的人數(shù),就像過家家一樣,誰也不服誰。這無疑“中戰(zhàn)略”是失敗的。 漢武帝登完單于臺以后,又去了一趟朔方郡(今巴彥淖爾)。在這里漢武帝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閱兵式。
勇士們手持旌旗,上面赫然寫著“漢”,旌旗布滿河套一帶,迎著冬季寒風凜冽的西北風飄揚。由18萬人組成的帝國騎兵方隊緩緩映入漢武帝的眼簾,帝國的武力值爆滿,大漢的威名盛名遠播。漢武帝大秀肌肉的同時,派出使者,向匈奴傳達“敢不敢來一絕雌雄”,當然答案是否定的。有詩為證! 塞下曲 作者:唐 (李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