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名知青跟隨隊伍來到延邊插隊,在孤寡老人家里一住就是十年,回城前,他卻向村委會哭訴請求要帶走老人。 1969年,為響應(yīng)國家號召,16位上海知青下鄉(xiāng)投入農(nóng)村,姚祚塘就是其中的一員。 他跟隨著隊伍來到了延邊,被分配到了李阿媽家,與他一起的是林小蘭。 李阿媽是朝鮮族人,早年時丈夫去世,膝下無兒無女 ,自己一人獨自生活了大半輩子,姚祚塘他們的到來為這個家增添了很多歡聲笑語,李阿媽也無比開心。 起初,姚祚塘來到這里 ,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很多事情也不會,是李阿媽教會了他如何說朝鮮話,如何耕作,如何在農(nóng)村里生活。 姚祚塘被李阿媽的熱情感動著,記憶里最難忘的是有一天夜里,姚作塘患了肝炎,渾身乏力。 李阿媽將他帶到了村衛(wèi)生院看病,可村里條件設(shè)施簡陋,只能給他吊吊鹽水,沒有藥吃,姚作塘疼的直冒冷汗。 是李阿媽來回奔波,四處打聽來一個土方法。她找來了桐樹皮,和雞蛋一起煎湯讓姚作塘服用。 她又把蕎麥皮磨成了粉在灶膛里燒,讓姚作塘待在屋里熏,姚作塘被捂出一身汗,幾番折騰下來,姚祚塘的病奇跡般的好了。 姚作塘來到李阿媽身前,對李阿媽說:“阿媽,謝謝你,您對我的救命之恩,我永遠記在心里 ,將來如果您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盡我所能地去做到?!?/p> 李阿媽笑了笑,真誠地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他說:“其實我早已經(jīng)把你們當做我的孩子看待了,孩子有困難,我怎能袖手旁觀呢?!?/p> 后來,姚祚塘向李阿媽分享了一個好消息,他和林小蘭在一起了,林小蘭是他的同學(xué),在李阿媽家中生活的這兩年,他們相互幫助,相互扶持,漸漸地產(chǎn)生了感情。 后來,他們在李阿媽和其他鄉(xiāng)親們的祝福和見證下結(jié)婚了,一年后,姚祚塘迎來了他和林小蘭的愛情結(jié)晶。 最高興的要屬李阿媽了,只見她忙前忙后,主動承擔(dān)起照顧林小蘭的生活起居,有了李阿媽的照顧,姚祚塘便放心地到地里干活去了。 他們在期盼中等來了生產(chǎn)之日,姚祚塘第一次當父親,心里是既緊張又開心。然而聽著屋子里林小蘭一聲聲的叫喊聲,孩子一直未生下來,姚祚塘頓時內(nèi)心亂作一團,他不停地來回踱步,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 李阿媽也跟著擔(dān)心不已,在這生死關(guān)頭,李阿媽立刻跑到了幾公里以外的鄰村,找來了當?shù)赜忻慕由?,孩子得以安全生?。 生產(chǎn)后的林小蘭身體很虛弱,李阿媽又將自己養(yǎng)的兩只雞燉了給她補身體。李阿媽的恩情在姚祚塘的心里生根發(fā)芽,他暗暗立誓,日后必當涌泉相報。 孩子的到來讓這個獨自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人內(nèi)心有了不一樣的色彩,雖然生活還是很艱苦,但姚祚塘知道,她是開心的,幸福的。他們就像是相親相愛的一家四口。 時間來到了1979年,轉(zhuǎn)眼間,姚作塘一家和李阿媽已經(jīng)生活了十年 ,到了該回城的時候了。姚祚塘一家不舍,李阿媽也不舍,但她知道,人總有分別的時候,她只能獨自躲起來偷偷地抹眼淚。 姚祚塘發(fā)現(xiàn)后便將回城的時間一拖再拖,后來,村委會找到了他,問他的想法,姚祚塘眼眶微紅,轉(zhuǎn)身找來了李阿媽 。 在村委會面前,姚祚塘眼神堅定地對李阿媽說:“我想帶阿媽回上海,和我們一起生活,阿媽,你可否愿意?” 李阿媽怕成為他們的負擔(dān),怎么都不肯,姚祚塘固執(zhí)地堅持要帶阿媽走,如果她不走,她們就一起留下來。 最終 ,李阿媽拗不過他們同意了,最高興的是他們的孩子,聽說奶奶要和他們一起回家,高興地又蹦又跳。 他們回到了上海后,姚祚塘一家?guī)е畎層伪榱松虾5母鱾€地方 ,吃遍了上海的特色小吃。他們還去了北京,去了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所經(jīng)之處留下了他們在一起的歡聲笑語。 就這樣,李阿媽陪伴了他們度過了二十幾年的時光,一直到1991年,李阿媽89歲了,她最終沒熬過那個冬天。 兩年后,姚祚塘一家將李阿媽的骨灰?guī)Щ亓怂募亦l(xiāng),讓她魂歸故里,在她想念的故鄉(xiāng)長眠。 李阿媽的事跡感動著姚祚塘一家,也感動著你我,歲月無情,人間有情,他們不是親人卻勝是親人。李阿媽的前半生太過孤獨,但好在遇到了姚祚塘一家,讓她在最后的二十年時光里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享受到兒女膝下的天倫之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