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值得一讀再讀,一寫再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如是。 5月底,我花了兩天時間看完了這本書。 讀畢,我馬上動筆寫了這本書的書評。 詳情可點開以下鏈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要想過好這一生,取決于你站在哪一個人生象限 這本書的涉及面太廣了,愛情,親情,友情的病癥都可以從中找到藥方。 有關這本書的書評琳瑯滿目,我就想著從一個相對較新的角度細化去寫。 思來想去,就是人生坐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主張人生坐標分為四個象限。 第一篇書評,圍繞“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這兩個象限展開敘述。 這篇書評,聚焦“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于我而言,這篇書評寫起來會相對輕松。 為什么呢? 因為終于有我自己最想堅持站立的人生象限了:我好,你也好。 從來,寫自己認同的東西,總是更能得心應手。 01 稻盛和夫的《活法》主張人活著要有一顆利他心。 何為利他? 就是要想著別人好,不要總想著去占別人的便宜。 有時候,你更是要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他人。 當然,這不是犯傻。 不計較眼前的短期利益,你終將收獲善果。 這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 “我好,你也好”與《活法》主張的利他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我好,你也好”追求的是互利共贏,沒有利他那般極致。 “我好,你也好”是一種發(fā)自內心信念的行為。 這并非靜止的狀態(tài),而是動態(tài)的過程。 你不能說你選擇了你想站立的人生象限之后,你就以為好了,我終于到了,好像登頂珠穆朗瑪峰一樣。 而是,你覺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別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為和態(tài)度持續(xù)地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 要做到這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的天性到底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更何況這里主張的還是持續(xù)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我好,你也好。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有時候,你很容易就能看出有心機之人的內心小九九,所以你就很順其自然地不想讓他得逞。 這時候,你肯定就不想他好了。 因為一旦他好了,就意味著你要吃虧。 但實際上,讓他三尺又何妨。 如果他看到你一直表現(xiàn)出來的善意,他也很大可能會理虧,最后也會懸崖勒馬。 當然了,這個說法是針對一般人,極端的例子我們不探討。 一個朋友曾在職場上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她們部門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應負責的部門任務。 有一個同事做事極其磨蹭,還經(jīng)常脫離工作去做別的事情,導致工作拖拉。 要是有別的同事請假的話,那我的朋友還要把請假同事的工作包攬過來。 很經(jīng)常,我朋友處理完好幾項審核工作之后,那個同事還停留在早上負責的那份文件。 最開始,她確實也很慪氣。 她跟我傾訴之后,我便開導她: “不必要太過計較,堅持你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就好。 很有可能,她的工作習慣就是這樣。 雖是不太好,但她或許并非有意而為之。 很多時候,要把人往好處想,你才會快樂。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你要是總想著別人都要來滿足你的期待,你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 退一步講,你工作做多了,你反而學習到的東西更多。” 我朋友接受了我的建議。 不再去多想,就堅持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 后來她那個同事,在她的影響下,也逐漸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好幾次,還會主動幫忙分擔起我朋友的工作。 這就達到了我好,你也好的狀態(tài)。 有時候,有些好狀態(tài)的達成還不是肉眼可見的。 但你卻確確實實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誰說不是呢? 一來你不計較了,二來你的專注度更高了。 這就會產生一系列美好的鏈環(huán)效應。 嘉行老板楊冪曾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旗下的員工比自己更紅?” 楊冪直言不諱地說:“娛樂圈這個碗那么大,你一個人吃不完的。” 楊冪也用自己的持續(xù)實際行動,力捧自己旗下的藝人。 如今嘉行的發(fā)展可謂是如日中天。 迪麗熱巴,高偉光,張云龍,祝緒丹等旗下演員,現(xiàn)今都可以獨當一面。 這都離不開我好,你也好的發(fā)展理念。 我好,你也好是互利共贏。 我暫時不好,你好,終將也能變成我好,你也好。 這就是我好,你也好的奇妙所在。 就像《水木格言》中所說:
善良,是我們一生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02 “我不好,你也不好”,咋一聽就很陰暗。 螃蟹效應就是該種心態(tài)的典范。 用敞口藤籃來裝螃蟹,裝一只,它很容易就會爬出來。裝多幾只,就沒有一只能爬出來了。 這是因為當有兩只或兩只以上的螃蟹時,每一只都爭先恐后地朝出口處爬,但簍口很窄,當一只螃蟹爬到簍口時,其余的螃蟹就會用威猛的大鉗子抓住它,最終把它拖到下層,由另一只強大的螃蟹踩著它向上爬。 如此循環(huán)往復,沒有一只螃蟹能夠成功。 這就是自私心理在作祟。 赤裸裸的我不好,你也別想好。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當你開始脫離群體,試圖開始發(fā)奮去做一件充滿未知的事情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身旁的很多人都會慣用各種陰陽怪氣的話語來打壓你。 有些人,就在這種擊打下停止了自己前行的步伐。 很記得一段話:
結局就是,你們一直在同一條線上,誰都沒有更進一步。 善妒是人的天性。 安于天性是本能,克制天性才是素養(yǎng)。 站在這個人生象限的人,心胸總是太過狹隘。 得失心,私欲太過分明。 跟這樣的人交朋友,共事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更甚者,她會不停地挑戰(zhàn)你“我好,你也好”的人生主張。 所以堅定自己心之所向,適當遠離才是明智的選擇。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也不需要去討好所有人,我們只需要去珍惜同頻共振的那一部分人。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堅定"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標。 03 蛤蟆先生經(jīng)過跟蒼鷺醫(yī)生的最后一次對話,去參加了朋友為慶祝他康復而舉辦的午宴。 在宴會上,河鼠,鼴鼠和老獾故態(tài)再現(xiàn)。 特別是老獾的驕傲自大,尖酸刻薄的樣子,一點也沒變。 但是蛤蟆變了。 蛤蟆找準了自己的人生坐標。 它再也不充當那個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角色。 事關原則性的打擊,他直接回懟。 無理取鬧的,他默不作聲。 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 退一步講,同一層次的無需辯;不同層次的,不必辯。 至此,人生坐標四象限全部講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真的可以撫平我們,療愈我們,喚醒我們,豐盈我們。 一本好書,就好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擺脫兒童,父母狀態(tài),進入成人狀態(tài),從此荒蕪的沙漠將要再度開出鮮花。 點個在看,與讀者們共勉。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的沙漠都能變成綠洲。 |
|
來自: 新用戶8546LsR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