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期間看了很多電影,但是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片子的確很治愈溫馨,雖然三姐妹成長于破損家庭但卻互相扶持甚至撫養(yǎng)了從未謀面的異母妹妹淺野鈴。 電影的基調是溫馨,但卻在不時之間漏出生活的猙獰,父親與情人跑了,母親也遠嫁,而作為大姐的香田幸過早承擔起家庭責任,雖痛恨出軌的父親但自己也深陷不倫戀情中,二妹佳乃的戀情也是很坎坷,遇到的都是想騙她錢的人。雖然后面兩人都走出戀愛困境,但我卻一直疑惑的是為什么明明這么討厭出軌的父親,甚至在他去世后都在猶豫是否要去送他最后一程時,香田卻選擇了跟一個有家室的人在一起,這跟討厭的父親有什么不一樣?電影雖隱晦,但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她們的原生家庭。雖這幾年關于原生家庭的討論甚囂塵上,但關于原生家庭帶來的性格缺陷以及如何從原生家庭的困境中走出來的內容卻寥寥無幾。由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根據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了各種有毒父母的行為模式,目的不在于評判父母而在于讓深陷原生家庭困境的人從負面的父母關系中解脫出來,學會如何改善的方法,幫助現在的自己更好地生活。1、 你的一切行為皆是有跡可循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fā)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就會減輕很多。并且這個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系。有很多人無論是談戀愛還是走入婚姻,會發(fā)現兩性相處時有不少自己父母的影子,有些人甚至會重蹈上一輩人的覆轍。就像《海街日記》中大姐,即使痛恨出軌,但自己卻當那個插足者,即使那個人明明沒有離婚,還是一如既往地當他的地下情人。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重復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論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對自己有那么大的傷害。這種對過去痛苦經歷的重現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強迫性重復",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許多成長于酗酒、賭博家庭的子女會重走父母的老路,因為這是原生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所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日本暴力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北野武從小的家庭環(huán)境是父親酗酒、家暴,家庭還異常貧窮,雖然后面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代電影大師,但小時候父母在他成長中的缺席卻一直影響著他。他的名作《菊次郎的夏天》雖然表面看上去是帶小男孩尋找媽媽的故事,但其實是他自己對童年經歷的再現,他跟小孩兩人在公交車站避雨那個鏡頭長達幾十秒,孤獨之感溢滿屏幕,那就是小時候他自己的內心獨白。影片的最后北野武大叔回答小孩他的名字,他是這么說的:"菊次郎,他媽的,快滾吧。"為什么這部主角的名字叫菊次郎,因為菊次郎是北野武父親的名字。北野武說到:生前好像和他沒有說過話的記憶。可是現在回想起來,他真的有點寂寞。這一次的電影主題有點像掃墓孝親的感覺,這也算是供養(yǎng)。生前沒能跟自己的父親和解,只好將情感投射到電影中。所以你的一切行為皆是有跡可循。2、 辨別父母的行為模式很多父母在跟孩子相處時都會帶這么一句口頭禪:我是為了你好。這一句可能是眾多孩子心理的陰影,多少父母打著愛的名義逼著孩子干了多少不愿意的事情。這其實就是蘇珊博士根據大量真實案例列舉出最常見的有毒父母行為中的一種,那就是操控型父母。·父親對我做的事情永遠都不可以告訴任何人→性虐待父母很多人都會被"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捆綁一生,因為這句話自己的個人生活被父母操控,從大學選專業(yè)到成家立業(yè)生小孩一直都遵循著父母的意愿,雖隱隱約約知道哪里不對勁但還是找各種理由讓父母這種行為"合理化"。才女作家張愛玲文風陰鷙,讀起來老讓人覺得有種背后發(fā)涼的感覺。她的作品《半生緣》中有一幕是曼幀被鎖到閣樓里的情節(jié),曼幀的獨白看了讓人絕望不已。為什么張愛玲會寫的如此傳神?那是因為她也有被鎖、毒打的經歷,在被鎖期間還害了痢疾差點死掉,而鎖她的人是她的至親她的父親,這一段寫的就是她的親身經歷。張愛玲雖祖上顯赫,但父親與母親早已貌合神離,母親崇尚自由去了西方游學,而父親還困在東方封建的大家族思想里,終日吸大煙、留戀風月場所,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鑄就了張愛玲敏感又疏離的性格。后來雖逃出父親的家庭,與自己心心念念的母親住在一起。可是巨大的生活差異與對親子關系的淡薄,張愛玲與她的母親相處的也是很不愉快,金錢的窘迫讓她不得不早日獨立起來,但同時也造成了她極度缺愛的性格。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如此驕傲的她會傾心于結過兩次婚還花邊新聞不斷的胡蘭成,極度缺愛的孩子是非??释麗鄣模詮垚哿岵艜懴履菢拥木渥樱?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張愛玲到死也沒能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她的身上能看到蘇珊博士列舉的7類典型有毒父母行為中的4種,不稱職、酗酒、身體虐待、言語虐待,這4種疊加帶來的傷害不可不謂之強大。3、 擺脫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在《原生家庭》這本書提出這4點,從思想到行動循序漸進的脫離父母對你的控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你必須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遇到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父母錯了就是錯了,他們就是沒有盡到他們已經責任的,這跟你沒有關系,讓自己從錯誤在我的誤區(qū)里走出來。所謂的自我界定是指:你可以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你是家里的一分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進行自我界定時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使用非辯護性回應,也就是說在交涉過程中盡可能地化解過激情緒。許多人在跟父母交涉過程時常常會情緒失控,一旦你失控后你就被逼到絕境,而你與父母的交談也會走入僵局。舉個例子,以下就是一些你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非辯護性回應的內容。使用非辯護性回應后你會發(fā)現你不再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因為你沒有任何要求就不會遭到拒絕也不會被你父母的"掌控"。因為非辯護回應是一種你從未使用過的新技能,所以你要不斷地練習,才能慢慢熟練。將你想說的話寫進一封信,但需要注意寫信給父母雙方一定要分別進行。你首先應寫給你認為對你傷害更大的一方。寫信應該以"我想對你說些以前從未說過的話"為開場白,并且應涵蓋以下4個要點:這4個要點包含了你需要表達的所有要點,不會讓你偏離主題,最終一無所獲。很多人雖然努力地想去改變自己有毒的父母,但很多父母拒絕這種行為,因為他們從頭到尾都認為自己做的沒有錯。如果一直努力卻仍然沒有改變,那么就放棄這種抗爭。不是說同你的父母斬斷聯系,而是放棄幻想能從從未給你關心和支持的父母那里獲得感情滋潤,從情感層面接受這種認知。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你的幸福沒有必要仰仗自己的父母。即使他們一成不變,你一樣可以戰(zhàn)勝童年時期遭受的創(chuàng)傷,擺脫他們對你成年后生活的控制。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經形成的性格。"當你主動打破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收獲更好的人生,更重要的是當你終結這個惡性循環(huán)你的下一代也會受益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