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好學生困境”,孩子一旦陷入,就可能產生持續(xù)一生的心病。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活出充滿希望的人生。
——虎媽 前段時間高考成績公布,看到一條網友的求助微博,百感交集。網友自述,弟弟一直想上北大,平時分數(shù)基本都在670以上,如今成績下來只考了640分,覺得辜負了別人的期待,怎么也開心不起來。這讓我想到了也是今年參加高考的侄子,分數(shù)考得也還不錯,已經被省內211錄取。不過相比他平時的水平,也是稍差了一些,畢竟在大家眼里都斷定他是985名校的好苗子,老師也曾寄予厚望。所以,這個結果對他來說打擊不小,自查分后就把自己關在屋里不出來,任我們怎么勸說、安慰都沒用。現(xiàn)在一家人都擔心,再這樣繼續(xù)下去,孩子會不會抑郁,出現(xiàn)什么心理問題。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迎合老師或長輩的期待,努力改變自身,成為他人眼中的好學生的一種心態(tài)。一旦有些言行不符合“好學生”的標準,就會過度反思自己,陷入一種“好學生困境”。網友的弟弟和侄子,其實就是無數(shù)“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的縮影。他們成績好、目標高、愛思考......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學生”。他們聽話懂事、學習勤勉、不允許自己出一點差錯......為了維護這個形象,得到他人的夸獎和好評,他們可以犧牲自我感受,丟棄興趣愛好,做出符合他人期待的選擇。他們活得很緊繃,不敢快樂,不敢放松,一旦有一絲懈怠,就會充滿負罪感,一旦失敗,就會不斷地進行自我PUA。這就像一塊根深蒂固的心結,最終讓優(yōu)秀聰穎的孩子陷入內耗,毀了自己。
活在光環(huán)里的“好學生” 正批量患上抑郁癥 “抑郁癥,往往襲擊那些最有抱負、最具創(chuàng)意、工作最認真的人?!?/span> 蓁蓁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讀于全國重點高中重點班,成績拔尖,且高度自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她就會自主安排學習、做計劃表,每天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將自己的學習日程精確到每個小時;高一,更是為了提高數(shù)學成績,連續(xù)半個月4點起,12點睡。她說,如果看到別人在學習、看書或者做題,別人做了她沒有,心里就會很慌張。只有不分晝夜地學習,那種偷學的竊喜,才能讓她保持精神上的亢奮。 可即便對自己下如此狠手,她還是不滿意,為了不落人后,不讓父母失望,她一分一秒都不敢松懈。她的回答是:萬一真的到這種時候,可能大家只能精神病院見了。害怕考砸,害怕失敗,害怕辜負父母的期待,讓好學生們一刻也不敢停下來。為了頭頂上的光環(huán),他們甚至甘愿以心理健康為代價換取高分和好成績。不久前,著名心理咨詢師林紫就曾圍繞“好學生困境”發(fā)表主題演講。25年來,她的心理機構接待了數(shù)萬名?少年來訪者,其中90%以上都來自國內外知名學校,90%以上都是或曾經是學霸,其中至少一半的孩子,有過自殺念頭,8%左右有過自殺行為。這與《2020年中國國?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基本一致。“他們認為自己只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恪守了這樣的標準,但內心并不認同這樣的標準,也不認為自己真的好?!?/span> “好”學生的“好”,是被家長、父母等社會單一評價標準裹挾和壓制出來的,而不是來自真實的自我評價。可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和優(yōu)越感,如果都是建立在“你學習很好,你很聽話”的評價中,久而久之,一定會有一種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一旦遭遇失敗,辜負了別人的期待,這種感覺就會成為壓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好學生心態(tài)捆綁的孩子 被迫成了最慘的“軟柿子” 好學生就像工廠合格質檢產品,學歷是蓋在上面的印戳,乖和卷已經深深刻入他們的基因,成為他們卷入下一個角斗場的入場券。 從小將自己包裹在“乖巧”、“聽話”的外殼中,或許會為好學生們帶來認可和贊許,但長期的服從和壓抑必然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比如性格懦弱、敏感自卑、卑微討好……綜藝節(jié)目《朋友請聽好》中,網友楠楠曾來信訴說自己的煩惱。小時候,為了得到母親的表揚和肯定,有些事哪怕自己不喜歡,也會為了討母親歡心,逼著自己去做。長大后,她努力成為了一名教師,可這樣的性格依舊沒有轉變。但凡哪個同事有病有事兒,都會請她幫忙,盡管她心里不情愿,嘴上也從來不說拒絕。有時候為了討好同事,甚至提前2小時出門,繞遠路幫別人買早餐。在大家眼里,她是一個老好人,但更是一個好欺負的軟柿子。很多時候,她都很想鼓起勇氣說“不”,但話一出口,又會陷入深深的自責,生怕別人對她評價不好,覺得她不好相處。習慣性討好,習慣性自我批判,不懂拒絕,不知反抗,這是好學生的一大通病,也是最容易被人拿捏的一個把柄。如果一直不改,受點委屈還是小事,嚴重的話可能危及生命。生活上,就像一個端茶倒水的保姆,導師一喊,隨叫隨到。本可以準時畢業(yè),導師卻以修改論文的名義,扣留他的畢業(yè)資格,逼著他幫自己干活。明明知道導師是看他好欺負故意壓榨他,但他還是選擇默不作聲,獨自承受。最后,因為太過勞累,凌晨2點半猝死在自習室,而此刻他還在幫別人寫論文。“聽話教育” 破壞兒童的意志,以便將他們塑造為馴服、聽話的人。 他們沒有反抗意識,也不懂自我保護,甘愿淪為刀俎,任人宰割。拼命地討好,換來了別人的好評,但忽視自我感受的代價,一生都難以治愈。教育最大的清醒 是幫助孩子跳出“好學生”陷阱 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成績好,同樣也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將來步入社會也依然具有競爭力。那么,家庭教育應該怎么做,才能自覺跳出“好學生”陷阱,養(yǎng)育出成績好,心態(tài)正,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呢?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成就動機”,“高成就動機”的人喜歡挑戰(zhàn)、不懼困難,能夠從取得新成就中獲得快樂。而陷入“好學生心態(tài)”的孩子則截然相反,他們的快樂來自于別人眼中的“學霸”光環(huán),而不是知識本身。只有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時的愉快情緒,真正明白“為何學”、“為誰學”,才不至于一沮喪就放棄,一失敗就擺爛。有好學生心態(tài)的孩子,存在著一種錯誤認知,在他們眼里成績就是衡量自我價值的尺度。一旦結果不好,他就會否定自身價值,深陷自卑的漩渦。但孩子的人生,不只有分數(shù)和成績,還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所以,父母要首先跳出“以成績論成敗”的思維,鼓勵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才華,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獨特之處。并不是成績好、聽話,才是好學生,也不是必須成為優(yōu)秀的“好學生”才有價值。 把自己熱愛的事、擅長的事做好,一樣值得驕傲,一樣充滿榮耀。反思、自省、檢討自己,是“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小組里出現(xiàn)最高頻的一組詞。哲學家劉擎說:“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但過度反省的人生,是過不下去的?!?/span>教會孩子用“成長型思維”自省,停止自我PUA,把反饋和批評視作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定義自己的不變標準。這樣孩子才能淡定地接受挑戰(zhàn),不受負面評價的影響,不被挫敗感所擊垮。小時候,好好學習是為了迎合父母老師的期待,長大后,好好工作是為了迎合社會的期待。被馴服成功的“好”學生們,好像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曾有一位高考狀元在自殺未遂后,對北大教授徐凱文說:“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頭?!?/span> 學渣尚且還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被評價和成績裹挾的“好”學生們卻在以健康為代價換取一個虛幻的人生,這是教育路上最可怕的事。所以,為人父母,我們必須保持覺察和清醒,停止對成績和排名的執(zhí)著。讓孩子感覺到比起成績,你更在意的是他的感受,比起聽話,你更希望他活出自己。當他不再需要通過“學霸”光環(huán)來獲取愛的時候,他才能找到心中所向,學會主宰自己的人生。點亮“在看”,讓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好學生困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本文系男孩派原創(chuàng),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臺,400萬精英家長都已經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