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峰打電話說他離婚了,我一陣詫異,他們倆是模范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我們都很羨慕。怎么突然之間就離婚了呢?小峰說,前些天老人家從老家過來佛山陪孫子過暑假,哪知道一來就聽到孫子大聲喊,“我不要奶奶來咱家”,奶奶很生氣,對著兒媳婦一頓罵,說她不配當媽,把孩子教育成這樣。 正是因為奶奶的到來,家里雞飛狗跳,換做是誰,都不想再讓奶奶來。每次奶奶來家里,總和兒媳婦各種吵罵,小峰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甚至考慮到孝道,小峰還要幫著老人家訓斥媳婦,兩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搞得愈發(fā)緊張。孩子的話雖然大逆不道、刺耳,但也恰恰說出了媽媽內(nèi)心的委屈和心聲。 婆媳矛盾是亙古不變的一個話題,有婚姻的地方就一定有婆媳矛盾,無數(shù)家庭也因為婆媳矛盾而分崩離析。正如朋友小峰,也因為婆媳矛盾而離婚。 有些奶奶,掏心掏肺對孩子對孫子,但也不討人喜歡,反而讓孩子妻離子散,孫子嫌棄。她們往往有以下幾個特征。 ①挑撥夫妻關(guān)系 說實話,孩子結(jié)婚生子之后,就自成一個單獨的小家。奶奶可以去看孫子,可以去住,但不能多說話,尤其不能刻意挑撥小兩口的夫妻關(guān)系。 老人家和年輕一輩在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上有很大差別。比如老人家勤儉節(jié)約,自己煮飯吃,衛(wèi)生搞得勤,起床必疊被子,但年輕人喜歡叫外賣,偶爾煮一餐飯,衛(wèi)生一周一次,起床之后被子就隨手一掀,放在那里。諸多生活細節(jié)老人家都看不慣。 明智一點的奶奶就當看不見,或隨手幫小兩口搞搞衛(wèi)生、做做飯,但啥都不會多說。不明智的奶奶就開始數(shù)落兒媳婦的各種不是,錯都是兒媳婦的,不賢惠也是兒媳婦的,自然而然,因為這些小事,兩夫妻開始吵架鬧別扭。 奶奶去孩子小家住,是為了與兒子孫子共享天倫之樂的,而不是去攪亂孩子生活的。如果能住就住一起,不能忍受,那就回老家,沒必要把兒子好好的生活攪得一團亂麻。最終只會害了兒子和孫子。 ②管太多 兒子沒結(jié)婚之前,自然是老人家管家,吃穿用度,甚至兒子的工資都上交。但兒子結(jié)婚生子之后,小兩口自成一家,家庭的掌權(quán)大權(quán)也該移交到兒媳婦手里。 兒子的工資卡歸兒媳婦管,家里的吃穿用度兒媳婦說了算,老人家不該干涉太多。兒媳婦自己愿意做飯就做飯,不愿意做飯就叫外賣;兒媳婦買衣服、買化妝品,不要問價格,小兩口自己掙的錢,老人家不要干涉。 日子終歸是小兩口自己過的,只要他們兩夫妻沒有意見,老人家就不要發(fā)表意見。管太多的下場只有爭吵,關(guān)系失和,甚至把小兩口的小家拆散。 ③把兒媳婦當外人 在兒子這個小家里,兒媳婦是一家之主,大事小事都該經(jīng)手,這是無需置疑的。有些老人家喜歡掌管大權(quán),家里有事,就直接跟兒子說,不去考慮兒媳婦的立場,把兒媳婦排斥在外,覺得兒媳婦是外人。 其實這是最錯誤的。在小兩口這個小家里,老人家更應該事事與兒媳婦商量,真正讓兒媳婦融入到大家庭里,這樣關(guān)系才更融洽。 老人家辛苦了大半輩子,把兒子撫養(yǎng)成人,老年時,本該享受天倫之樂,如果因為多管閑事,鬧得家庭分崩離析,就太不值當了。老人家何不想開一點,清閑一點,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態(tài),把兒媳婦當成親人和家人,好好相處,看的順眼就看,看不順眼就走開。家庭和睦了,日子才更順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