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咳喘 病癥詳解與中藥方集 , 木木說藥方 , 10分鐘 傷寒咳喘,是指外感寒邪致肺氣上逆的病情。 《圣濟(jì)總錄》:“傷寒喘,其證不一。 有邪氣在表,表未解,無汗而喘者; 有邪氣在里,汗出,不惡寒,腹?jié)M而喘者; 有潮熱者; 有心下有水而喘者?!?/span> 《東醫(yī)寶鑒》:“風(fēng)寒喘,尋常感冒,風(fēng)寒內(nèi)郁,肺脹逆而為喘?!?/span> 其治療, 在表者當(dāng)汗, 在里者宜下, 心下有水而喘,當(dāng)利小便。 目錄 一、小兒傷寒,咳嗽喘急 二、傷寒汗出而喘促 三、傷寒肺壅,上氣多痰 四、傷寒咳喘其他癥狀 一、小兒傷寒,咳嗽喘急 1.防己湯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六九。 主治:嬰孩傷寒喘促,及久年喘急。 組成:防己一兩,訶子(炮,用肉),麻黃(不去節(jié)),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一兩。 用法:上銼。水煎,臨熱入臘茶少許,再沸去滓服。 2.茯苓湯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四。 別名:茯苓散(《魏氏家藏方》卷十)。 主治:小兒傷寒,孜啀喘粗,肌熱煩躁作渴。 組成:白茯苓一兩,烏梅肉半兩(微炒),干木瓜一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一錢匕,以水一小盞,加生姜錢子一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麻黃湯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嬰孺》。 主治:小兒傷寒,咳嗽喘急。 組成:竹葉(切)八合,貝母八分,柴胡,升麻各七分,枳實(麩炒),紫菀各三分,梔子仁,杏仁(去皮尖)各六分,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各二分,大黃十分。 用法: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三合,期歲兒分為四服,四歲兒分為二服。 4.防己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三六八。 主治:小兒傷寒喘急,及諸病喘促。 組成:防己,人參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一錢,桑白皮煎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 5.紅綿散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四引丁時發(fā)方。 主治:小兒傷寒咳嗽,頭疼壯熱,面紅尿赤。 組成:麻黃半兩(去節(jié)),天麻,蝎,甘草(炙),人參,白術(shù)各半錢。 用法:上為末。每服半錢,水六分,加蔥白一寸,紅綿裹,煎至四分服。 二、傷寒汗出而喘促 1.五味子湯 來源:《類證活人書》卷十七。 別名:加味生脈散(《醫(yī)學(xué)入門》卷四)。 主治: 1.《類證活人書》:傷寒喘促,脈伏而厥。 2.《醫(yī)方類聚》引《傷寒心要》:汗下后,氣閉咳嗽。 3.《丹溪心法》:虛喘脈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 4.《證治準(zhǔn)繩·幼科》:痘疹喘促咳嗽。 5.《證治準(zhǔn)繩·女科》:產(chǎn)后喘促,脈伏而厥。 組成:人參一分,五味子半兩,麥門冬(去心)一分,杏仁(去皮尖)一分,橘皮(去白)一分。 用法:上銼,如麻豆大。加生姜十片,棗子三枚,以水三大白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二次服。 方論:《濟(jì)陰綱目》汪淇箋:此補(bǔ)肺法,果虛者宜之。 2.貝母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主治:傷寒汗出而喘促,煩熱頭痛。 組成:貝母三分(煨令微黃),百合三分,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一兩(炙微赤,銼),赤茯苓三分,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石膏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柴胡一兩(去苗)。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三、傷寒肺壅,上氣多痰 1.葶藶丸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二十四。 主治:傷寒肺壅,上氣多痰。 組成:葶藶(隔紙微炒)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一兩,防己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一兩,甘草(炙)半兩。 用法:上為末,入杏仁同研勻,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煎桑白皮湯送下,一日二次。微利即止。 2.二陳湯 來源:《古今醫(yī)徹》卷一。 主治:傷寒夾痰,寒熱往來,脈滑而喘逆者。 組成:蘇子一錢半(焙,研),半夏,茯苓,陳皮,杜仲(鹽水炒)各一錢,甘草三分(炙),前胡,桔梗各一錢,杏仁一錢(湯泡,去皮尖)。 用法: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加減:如有火,加瓜蔞霜。 3.麻黃二陳湯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主治:夾痰傷寒。感寒邪而生痰,毛竅外閉,肺氣逆滿,邪氣無從發(fā)泄,咳喘痰多,證情較重者。 組成:麻黃五分,光杏仁三錢,姜半夏二錢,廣橘紅一錢,前胡,白前各一錢半,茯苓三錢,炙草五分。 4.麥門冬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主治:傷寒,心肺氣壅,涕唾稠粘,胸脅脹滿,上氣喘促。 組成: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紫菀三分(洗去苗土),桑根白皮一兩(銼),木通半兩(銼),五味子半兩,桔梗三分(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加生姜半分,淡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四、傷寒咳喘其他癥狀 1.如圣加吳茱萸湯 來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來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