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呃逆俗稱“打呃”,由氣機逆亂所致,可分虛、實兩類。實證者,如胃寒,則呃逆聲音沉緩有力,喜熱飲,中脘冷脹,納呆便溏,苔白潤,脈遲緩;如胃熱,則呃逆聲音響亮,連續(xù)有力,喜冷飲,煩渴,便秘,苔黃,脈滑數(shù);肝氣犯胃,則呃逆常因情志而作,睡時停止,醒時又作,胸脘痞悶脅痛,苔薄白,脈弦。虛證者,脾胃陽虛,則呃逆聲低弱,氣不持續(xù),面色少華,手足欠溫,納呆便溏,舌淡胖,脈濡;胃陰虧耗,則呃逆斷續(xù)而急促,口干煩渴,飲食不進,形體消瘦,躁動不安,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西醫(yī)學認為,呃逆是一個常見的生理現(xiàn)象,因為橫膈膜痙攣收縮而引起。胃、食管功能或器質(zhì)性改變,外界物質(zhì),生化、物理刺激均可引起呃逆。 本病以胃中寒凝為多見,處方以溫中行氣為主法,方以公丁香、母丁香、刀豆殼、柿蒂、木香、沉香行氣降逆止呃,配以附片、茴香、干姜、肉桂、食鹽溫陽祛寒,蜂蜜補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兼夾胃火上逆者加黃連、梔子等清火之藥。囑患者配合深吸氣,然后憋住,盡量憋長一些時間,然后呼出,反復進行幾次,療效更佳。 1.丁香姜附散(《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虛寒呃逆。 處方:公丁香、木香、干姜、附片、羌活、茴香各12g,食鹽適量。 用法:將前6味藥混合共碾成細末,貯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以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敷于臍孔上,蓋以紗布,膠布固定。再將食鹽炒熱,用布包裹,趁熱熨于臍上,冷則再炒再熨,持續(xù)40分鐘。每日2~3次。 2.丁柿韭積散(《家庭臍療》) 主治:胃寒呃逆。 處方:公丁香、柿蒂、韭菜子、枳殼各等量。 用法:上藥共壓粉。取藥粉10g,以醋調(diào)為膏涂臍。 圖:韭菜子(圖片來源《一味藥補腎虛》) 3.復方丁香散(《中醫(yī)臍療大全》) 主治:呃逆。 處方:公丁香、母丁香、刀豆殼、柿蒂、油官桂各10g,面粉適量,黃酒適量。 用法:將上5味中藥混合硏為細末,過篩后加入面粉適量拌勻,再加入黃酒適量調(diào)和,使軟硬適度,制成2個小圓形藥餅分別貼于臍中、腎俞穴上,蓋以紗布貼緊固定。每日換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4.丁姜蜜(《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呃逆久發(fā)不愈。 處方:公丁香10g,姜汁、蜂蜜各等量。 用法:混合搗爛成膏貼于臍孔上,蓋以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5.丁香桂沉散(《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脾胃陽虛型呃逆。 處方:母丁香、肉桂、沉香各15g,食鹽、麥麩各適量。 用法:將前3味藥混合共碾成細末,貯瓶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填滿臍孔,蓋以紗布,膠布固定。再將食鹽和麥麩合在鍋內(nèi)炒熱,用布包裹,趁熱熨于肚臍處,冷后再炒熱再熨。 圖:母丁香 6.二香萸姜散(《中華臍療大成》) 主治:頑固性呃逆。 處方:公丁香、沉香、吳茱萸各15g,生姜汁、蜂蜜各適量。 用法:將方中前3味藥混合共碾成細末,貯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加入姜汁和蜂蜜調(diào)成膏狀,直接敷于臍孔上,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蔡氏在臨床中采用吳茱萸醋調(diào)后貼敷足三里、膈俞、胃俞、肺俞、腎俞等穴治療呃逆28例,并與654-2針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的14例進行對比觀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臨床選取2010年1月— 2012年3月就診于南陽醫(yī)專二附院內(nèi)二科的呃逆患者 42 例,其中男 23 例,女19 例;年齡 24~74歲;病程最短 3 日,最長 3 年;患有胃炎者 15 例,胃潰瘍 6 例,胃癌者8 例,十二指腸潰瘍者 4 例,腦血管病者 5 例,心血管病者 4 例。按就診單雙日順序?qū)⒒颊叻譃橹委熃M 28 例與對照組 14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呃逆發(fā)作頻度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 P> 0. 05),具有可比性。治療組取雙側足三里、膈俞、胃俞、肺俞、腎俞穴。患者取舒適體位,穴位消毒,將吳茱萸粉用醋調(diào)后貼敷在以上穴位上,1次/d,每次10~18h。對照組用654-2注射液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側1 mL, 1次/d。兩組療程均為 7d。療效標準為治愈:呃逆停止,隨訪 1 月以上無復發(fā)。顯效:呃逆基本消失,隨訪偶有復發(fā),但較治療前明顯減輕。有效:呃逆較治療前發(fā)作頻次減少,持續(xù)時間縮短。無效:呃逆無變化甚至加重。治療結果:治療組28人,治愈20人,顯效4人,有效2人,無效2人,總有效率92.86%,與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按釋:本案所治療的頑固性呃逆多是久病或術后的患者,此類患者多因過食生冷,突然吸入冷空氣,寒氣蘊蓄中焦,損傷胃陽,濁氣不降,氣逆動膈;或因情志不遂,氣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或因體質(zhì)虛弱,心血虧虛,津液不足,胃失潤養(yǎng),胃氣不降,膈動氣逆而致呃逆。均由于正氣虧虛、氣機不利、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引起。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主治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jīng)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通過臨床觀察,取吳茱萸單味藥穴位貼敷法,其優(yōu)點在于單人操作,方便易行,藥物廉價,安全可靠,而且患者痛苦小,易接受,且效果顯著,大多患者于貼敷后30~40 min時呃逆逐漸停止,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特效方法。 總評:呃逆病位主要在中焦,由于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呃逆的辨證施治,須先辨虛實寒熱。常見證型有胃中寒滯型、胃火上逆型、氣逆痰阻型、脾胃陽虛型、胃陰不足型。本病輕者可自愈。少數(shù)危重病人晚期出現(xiàn)呃逆者,是元氣衰敗,胃氣將絕之征象,預后不良。 [1]蔡欣.吳茱萸穴位貼敷治療頑固性呃逆28例療效觀察[J].國醫(yī)論壇,2012,27(04):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