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理咨詢師金瑜樂樂是個瘦瘦的大眼睛男孩,頭發(fā)蓬松,有些凌亂。 樂樂媽個子不高,用背帶抱著圓乎乎的妹妹。
妹妹活潑好動,剛一放下就滿地爬。
媽媽一邊和我聊著前來咨詢的問題,一邊朝樂樂大喊:
“看好妹妹!別讓她碰插座和水杯!”
我看得出樂樂媽有些焦慮。
雖然我的工作室對小朋友是安全的,但媽媽顯然還是不放心。
樂樂耷拉著腦袋,走到妹妹身邊,一聲不吭。
媽媽來到心理咨詢室,是因為上二年級的樂樂陷入了情緒困擾。
媽媽很發(fā)愁樂樂的學習,因為作業(yè)和課堂紀律問題,她已經被老師叫去學校好幾次了!
“才上二年級,他考試就不及格了!這可怎么辦呀?” 媽媽焦急萬分,想搞清楚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怎么解決它。
01父母的問題卻讓孩子去解決在與兒童青少年的工作中,和父母的溝通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這時,孩子要在場,畢竟我們交談的內容都是圍繞ta展開的。
父母的一些觀念、做法,也許就是孩子產生心理癥結的原因。
和樂樂的第一次的咨詢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媽媽說:“樂樂之前開朗活潑,不是現在這個蔫蔫的樣子,也許是因為妹妹的出生導致的?!?/span>
她承認,自己把樂樂當成一個傾訴者,因為老公太忙,也不愿意聽她抱怨。
“老公總不在家,我每天帶孩子、做飯,還要管樂樂的學習,我們沒有老人幫忙,我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沒有老二前,我都會陪樂樂做手工、寫作業(yè),周末還帶他看電影、去公園,現在時間都給了妹妹,不陪他寫作業(yè)他就總是磨嘰,老是完不成作業(yè)!”
因為忙不過來,媽媽有時會叫樂樂照顧妹妹。
“不讓他幫助?我們小時候都是老大帶老二呀?”
媽媽沒有意識到,樂樂在逐漸退行。
在心理學中,退行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tài)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
而退回至,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在開始和兒童、青少年做心理咨詢前,我會特別重視“設置”。
咨詢師需要明白,工作的主體始終是孩子,和家長的工作也是圍繞孩子的問題進行。
同時,和家長的工作需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這些,都是為了和孩子建立起信任關系。
信任是工作的基礎,是第一步。
并且,取得兒童或青少年的信任,還需要咨詢師更具創(chuàng)造性。
因此,我利用了工作室中的沙盤、膠泥、繪畫板等工具,來與樂樂交流。
02如果長大會不快樂我為什么要長大?樂樂一開始不太講話,都是媽媽在說。 但他對咨詢室的沙盤游戲很感興趣。
很快,一場魔鬼激烈對抗士兵的戰(zhàn)爭模型就擺了出來。
樂樂模擬戰(zhàn)斗場面,甚至不小心把沙子撒到沙盤外面。
我沒有批評樂樂,而是問他愿不愿意說說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個沙盤世界。
他說,這代表著魔鬼入侵城堡,士兵奮力保衛(wèi)城堡。
但很多士兵都犧牲在戰(zhàn)場上,城堡眼看著就要被魔鬼占領了。
樂樂沉浸在沙盤游戲中,話慢慢多了起來。
他告訴我,自己和爸爸媽媽妹妹住在一起。
爸爸工作很忙,幾乎不著家。以前,都是媽媽帶他。
但如今,媽媽也不理睬他了,只管著妹妹。
他每天都不開心,沒法專心上課,回家不想寫作業(yè),總喃喃著:“什么都沒意思……”
越聊天,他的哭訴越強烈:
“我不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對?”
“為什么媽媽總是對我不滿?!” “為什么以前那個喜歡夸我的媽媽不見了?是因為妹妹嗎?” “總讓我看著她,怕她出危險!明明是她把玩具砸到我臉上,我媽也不批評她,還讓我讓著她!” 在沙盤中,樂樂通過故事表達他的憤怒,畫中的妹妹化身魔鬼,奪走了屬于他的一切!
是的,現實中,似乎是妹妹的出生,讓樂樂“失去”了媽媽。
他再沒有機會和媽媽單獨相處,媽媽也對剛進入學校、有很多事情并不適應的樂樂毫不關注。
除此之外,樂樂還多了一項任務:照顧妹妹!
很多次,爸爸中午回到家,對樂樂說他上班很辛苦需要休息。
而媽媽在做飯。
所以,他們把妹妹交給了樂樂看護。
樂樂對著淘氣的妹妹,簡直崩潰了!
他既沒有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還要上學、寫作業(yè)、照顧妹妹......
這些都不是樂樂想要的,但他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時間久了,他越來越不開心。
難怪在樂樂的畫中,妹妹會變成魔鬼。
我共情他的不快樂。
如果長大就是失去父母的關注和愛。
如果長大了就是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yè)、干不完的家務、數不清的抱怨。
為什么要長大呢?
03如何找到長大的樂趣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
在如今溫飽不是大問題的基礎上,每一個人都是有更高的需求。
安全感、歸屬感、尊重、信任,這些重要品質對一個人精神結構的形成至關重要。
父母們要時刻牢記——
孩子有他們的感受,要允許他們去探索世界,也要留出時間讓他們表達這種感受;
孩子不能作為大人們的陪伴或傾訴對象;
成長環(huán)境和接觸到的事物,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孩子的心智還不夠成熟,成人的問題請交給成人自己解決。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個渴望交流、充滿各種訴求的生命個體。
是一個個需要安全、愛、快樂和語言交流的個體。
這些需求,甚至超越了ta們對物質方面的需要。
幾次的咨詢之后,我終于讓樂樂放松下來,釋放了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情緒。
在征得樂樂的同意后,我也會和媽媽溝通,讓她對樂樂的心理、情緒和行為有更多理解。
時間久了,樂樂媽媽好像有點明白了。
“原來是我做錯了,大人的問題要大人們去解決,我需要找老公幫助干家務、帶孩子,和老公傾訴,而不是讓樂樂承擔這些?!?/span>
接下來的日子里,媽媽對樂樂的生活做了調整。
她會創(chuàng)造機會讓樂樂和妹妹玩,而不是照顧妹妹的吃喝拉撒。
每周留出時間單獨和樂樂相處,不讓他感到失去了媽媽。
周末讓爸爸帶樂樂去看電影、踢球。
鼓勵樂樂玩其他孩子喜歡玩的運動,也邀請他的伙伴們一起參與。
終于,這個家里,所有人都呆在應有的位置。 通過這段時間的咨詢,樂樂媽懂得了設置界限,也為所有人提供了安全感。
樂樂的狀態(tài)越來越好,上課也專心了。
媽媽激動地告訴我:“看到樂樂臉上重新有了笑容,我都快哭了?!?/span>
而之前一直沒辦法站立的妹妹,如今也開始學會走路。
也許,她也在期待長大,期待可以走、可以跳,可以和哥哥一起,去看外面的世界!
成長有快樂,只是被我們遺忘了。
這種遺忘,來自家庭、來自周圍環(huán)境,更多來自我們內心。
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我們也曾都是不愿長大的樂樂。
但抑郁、消沉是暫時的,成長卻可以是永遠的。
成人們,如果你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不沉溺于抑郁。
就要先幫他們,找到長大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