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書法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書圣”王羲之酷愛白鵝,書法史上也一直流傳著王羲之寫《黃庭經(jīng)》換白鵝的故事,畢竟連李白詩中都說:“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 眾人都以為,王羲之換白鵝的那卷《黃庭經(jīng)》已經(jīng)不在了,可是哈佛大學(xué)展出的一件小楷,卻揭開了這一故事的真相。王羲之當(dāng)年換白鵝寫的那卷小楷還在,只不過不是《黃庭經(jīng)》,而是《道德經(jīng)》。 這件小楷的身份一直遭受著不少的質(zhì)疑,可是卷后褚遂良的真跡題跋,又讓大家無話可說。 這段題跋是這樣的:“右《道德經(jīng)》乃晉王羲之遺山陰劉道士書,道士以鵝群獻右軍者是也……貞觀十五年廿八日,諫議大夫知,起居注,褚遂良奉敕書。” 意思是這就是王羲之當(dāng)年和劉道士換白鵝的小楷,并且是經(jīng)過褚遂良鑒定,收入唐代內(nèi)府的。 王羲之本身就是道家信徒,曾多次抄錄《道德經(jīng)》,但是留下來的小楷《道德經(jīng)》就只有這一件,并且全卷5000余字都完好無損,讓世人怎能不為之震撼? 即便是把后面的題跋抹去,單看作品的藝術(shù)水平,這件小楷《道德經(jīng)》也絕非凡品。 從基本的點畫和結(jié)字功力上來說,這件小楷點畫的起筆收筆都很精妙,結(jié)構(gòu)緊密而不憋悶,一看就是高手所寫。 其文字的結(jié)體并沒有遵循單一的整體偏于扁闊,或者偏于扁方的字形,像“無”、“也”等字就是偏于方闊,“木”、“則”等字就是偏于長方,字勢皆是順勢而為,變化非常豐富。 在對具體的點畫書寫上,作品整體撇短捺長,帶有些許的隸書筆意。雖然是小楷,點畫的粗細(xì)變化和行筆提按的痕跡都非常明顯。 它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王羲之傳世的《樂毅論》等小楷確實如出一轍,除了王羲之,我們想不出誰還有這樣的水平,能寫出這樣清雅且精致,妍美且又帶有古雅氣息的小楷。 此外,《道德經(jīng)》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基礎(chǔ)性典籍,被稱為“萬經(jīng)之王”,其中包含的為人立身的天地之“道”,是值得我們反復(fù)揣摩的。 在王羲之之后,我們見到的所謂的精美小楷,都很少能看到提按頓挫的痕跡,這件小楷《道德經(jīng)》對我們研究王羲之的用筆和氣韻有很大的幫助。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