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和四年(884年),黃巢在各路節(jié)度使的圍攻下退出長安,出潼關向東,直逼汴州(今河南開封)。宣武(今河南開封)節(jié)度使朱溫抵擋不了,求援于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李克用遂親自率兵馳援。擊敗黃巢之后,朱全忠在汴州城設宴犒勞李克用,而李克用盛氣凌人,言出不遜,拿朱溫曾經當過反賊的黑歷史說事,朱溫氣憤難忍,遂萌生殺機。于當夜遣兵圍攻李克用下榻之上源驛,同時還放火焚燒驛站,李克用在大醉中被左右親信喚醒,與部下們拼命抵抗,好巧不巧,仿佛老天爺也要保護李克用,天降大暴雨,將朱溫放的火也給澆滅了,李克用在親信的保護下,拼死突圍,才逃出生天,自此唐末五代初晉、梁兩大軍事集團結仇,勢不兩立,互相攻伐四十年。 以上就是上源驛之變的過程,怎么看就像是野史,演義中的橋段,不像是正史,有許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有許多疑點。首先,朱溫怎么敢向李克用下黑手?朱溫當時剛剛上任宣武軍節(jié)度使,實力還比較弱小,還遠遠不能和李克用的沙陀騎兵相抗衡。李克用的河東軍多次擊敗黃巢軍,朱溫的宣武軍甚至不能擊敗黃巢軍的殘部。就算朱溫在上源驛僥幸殺死了李克用,那么朱溫接下來,怎么應對汴州城外幾萬驍勇善戰(zhàn)的沙陀騎兵的報復性圍攻?朱溫還不至于那么沖動。 上源驛之變后,李克用死里逃生后,為什么不率領幾萬沙陀鐵騎向朱溫進攻,討說法?而是一溜煙撤回了河東?按說,上源驛之變,李克用只是折損了一些親兵和侍衛(wèi),主力沒有受損,完全可以反攻的。 在當時,朱溫沒有向李克用下手的必要和動機。畢竟李克用的出兵就是在朱溫的請求下,而且李克用也確實有求必應,和朱溫攜手擊敗了黃巢軍,直接大大的幫助了朱溫,是朱溫真正的大恩人,李克用也沒有表現出要吞并朱溫地盤的意圖。朱溫當時最大的威脅是南邊實力強大的由秦宗權率領的蔡州軍,當時野心勃勃的秦宗權收攏了黃巢的殘部,甚至準備稱帝,積極對外擴張,首要目標就是處于戰(zhàn)略位置的宣武軍的汴州。這個時候的朱溫不可能再去招惹李克用,打破兩人的蜜月期,給自己再樹立一個強大的敵人,要是李克用與秦宗權南北夾擊,朱溫早就被絞殺了,早早的在軍閥混戰(zhàn)中被淘汰出局。所以,朱溫還得巴結討好李克用來抵御南邊的秦宗權。 還有,李克用和朱溫在宴會上把酒言歡,李克用酒酣之時,出言不遜,譏諷朱溫曾經反賊的黑歷史,揭了朱溫的傷疤,然后朱溫一時興起,起了殺機。這也不合理,朱李二人,都是當時的絕世梟雄,征戰(zhàn)疆場多年,絕不可能因為一兩句不好聽的話,就變成了好斗的公雞。況且,在唐末的這個時候,反賊根本就不是什么侮辱性的詞,當時的天下,擁兵自重的藩鎮(zhèn),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一不高興,就縱兵叛亂,哪個不是反賊?李克用自己曾經就是朝廷欽定的叛賊,被幾路大軍圍剿,趕到了漠北。所以,李克用是沒有資格,也不可能拿忠貞的事來取笑朱溫。 上源驛之變,沒有寫入舊唐書,這就更奇怪了。舊唐書是成書于后晉時期,距離梁晉爭霸結束不過二十年時間,距離上源驛之變也不過半個世紀,許多當時事件的老兵也許都還在世,這么重大的涉及兩大主角的事件,竟然沒有記錄,不可能是遺漏,也許壓根就是上源驛之變本身沒有發(fā)生過。 上源驛之變記錄在新唐書中,新唐書成書于北宋仁宗時期,由歐陽修編撰,歐陽修喜歡引用前人筆記、小說、野史。成書年代距離唐朝更較五代久遠,可信度大打折扣!不排除歐陽修將北宋興起的話本小說中的文學創(chuàng)作,當做了史料寫于書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