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第二個基于史實的藝術創(chuàng)作要點,是關于李白、杜甫、高適幾人的交往與友誼。《長安三萬里》上映幾日以來,好評如潮,但也不乏吐槽,其中比較多的,就集中在電影對于杜甫這個唐代最憂郁的詩人的萌化形象上。以及,杜甫與高適、李白初次相遇的時間,與真實的歷史相比,嚴重提前了。電影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杜甫形象是一個豁牙子的小朋友,地點同樣是在長安,高適屢次碰壁后,竟然去王府跑堂會,表演高家槍法。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李隆基登基當年。在高適初到長安那年,杜甫僅11歲,是個不折不扣的少年人,電影中出現(xiàn)在這一年長安城中的少年杜甫形象,似乎還稚嫩了一些。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每一個階段的心境,都與社會、時代以及本人的遭遇有著極大的關系。開元十三年,盛世中的盛世,一個十一歲的孩子,無憂無慮的美好時代,為什么不能萌呢?別看中年杜甫的生命中充滿著憂慮與驚恐,但在少年時代,他可能還有些晚熟呢。很多年后,杜甫回憶十五歲時的自己:十五歲的男孩,在古代已經(jīng)應該很成熟了,但這個年齡的杜甫還跟個孩子一樣,蹦蹦跳跳,爬樹摘果子,頑皮得很。歷史上的杜甫真正第一次來到長安,應該是在他24歲時首度進京考試。同樣,真實的歷史中,李白與杜甫初次相遇的歷史名場面,也比電影中的時間點要往后推移很多。天寶三載(744),這是唐代詩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其重要程度,絲毫不亞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的黃州。說個題外話,就是在這一年,唐玄宗決定以“載”代“年”,從此,直到他退位三年后,“年”的用法才重新回歸。載制啟用的這一年,44歲的李白、41歲的高適,33歲的杜甫,第一次相遇了。一個非常具有象征性,甚至有些諷刺意味的是,開元詩人群像中四位最有才華的代表性詩人中,除了詩佛王維,悉數(shù)到場了。同時,這三個中年男人的身份也完全一樣,無官一身輕,這里的輕,可不是輕松的輕,而是輕賤的輕。他們?nèi)齻€人,都有著一身的才華,都想要報效朝廷,但都報國無門。李白是被權貴排擠出長安的,高適是四處碰壁找不到敲門磚,杜甫雖然比那二位大哥年齡小一些,但也已經(jīng)年過而立,期待著通過科舉得到功名,卻總不能如愿。唐史研究中有一個說法,認為天寶三載是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一個節(jié)點年份。公號,無犀之談權且不從什么社會、經(jīng)濟、軍事的宏觀上分析這個問題,僅就這最微觀的一個小細節(jié)看,當世最有才華的三個人,卻沒有一點功名,難道還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嗎?這次的李高杜之會,在電影中(好像)也有表現(xiàn),但我記憶不是特別清晰了,以后有機會再看時再補上。無論如何,真實歷史上的這次聚會,還是很愉快的,至少從三人中當時名氣最小的杜甫的回憶里,是非常愉快的。當時,三個人先在山東旅行,后來又去開封繼續(xù)旅行,玩得很盡興。——杜甫回憶三人在山東汶上(今山東濟寧下轄縣)旅行。于是,電影中第三個跳出真實歷史的創(chuàng)想故事也出現(xiàn)了,那就是李白與高適的友誼。
|